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墉
大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00
  • 关注人气:2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全运会种种潜规则与弊端【原创】

(2009-10-29 10:56:22)
标签:

奥运

全运会

兴奋剂

东道主

周继红

中国

杂谈

分类: 杂谈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0/01/01FFCAFEF621D99C2A0DF46DDC168700.jpg

封面:“金牌内定”调查

    最近,看了《新民周刊》的文章,顿觉“受益”匪浅,原来“潜规则”早已经在国内登峰造极,已经遍布各行各业,成为“金科玉律”,只是我辈迂腐,不明真情,如此在人世间瞎混,还不头破血流?

   于是,把人家的东西删改一下,以资读者,让众人看看我们辉煌无比的全运会。

                             全运会是什么?

 全运会是什么?全运会是中国体坛的一次盛会,是对全国体育工作的一次检阅,是中国体育健儿备战奥运会的一次练兵,是新人表演的一个舞台,除此之外,全运会也是举国体制与地方主义的一次角逐。

  看一下近几届全运全变革的轨迹,就可以明白这一点。------这也正表明了双方对此都是心知肚明的:全运会比的就是地方政绩;全运会成绩被人称为体育GDP。全运会原本设有金牌榜和总分榜,有关领导担心这两个“榜”有助长地方锦标主义之嫌,给取消了。但地方锦标主义却并没有消失,而是愈演愈烈——八运会,省市水球队在比赛中大打出手;九运会,马术队掀翻裁判台;十运会更多,从跆拳道选手大面积弃赛、奥运冠军假摔,到艺术体操选手控诉裁判打分不公、马拉松名将服用兴奋剂……十一运会表面上比较平静,但仍出现了“中指门”和兴奋剂事件,至于不断曝出的金牌“内定”新闻,更是形成了一大热点。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全运会若不做彻底变革,举国体制与地方主义的角逐就不会停止,这一对矛盾就会永远存在。(京 生)

                       一、“金牌内定”调查

可以说,正是为了某种“利益”的平衡,才诞生了全运会“金牌内定”的暗箱,而这个“暗箱”是赛场之外、竞技背后的博弈和较量。

撰稿·张 伟(记者)

                                               “我不奉陪了”

   这是在本届全运会上引起极大争议的一幕:10月8日,男子双人10米台决赛,凭实力该拿金牌的解放军周吕鑫/王建凯组合丢了金牌,北京组合林跃/曹缘却拿下了双人10米台金牌。

 可出人意料的是,现场执法的一位湖南籍女裁判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她以心脏病为由退出了全运会跳水比赛的执法工作。她叫马延平,今年55岁,国际A级跳水裁判,奥运冠军熊倪的恩师,作为资深跳水裁判,曾先后5次执法全运会。她说,“离开裁判住地前,我就跟裁判长余俭说,你们做得太过分了,我不奉陪了!”

  马延平特别强调:“我这次之所以站出来曝这个内幕或者潜规则,是因为我觉得这种人为决定金牌的方式,对中国跳水的长远发展不利,也有悖于公平竞赛的精神。作为一个老教练、老裁判,我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告诉大家这个真相。”同时,马延平还将矛头直指国家跳水队领队周继红:“虽然没有具体证据,但谁的心里都明白,作为中国跳水目前最高的直接领导,她(周继红)不仅决定了金牌的归属,还决定了执法全运会裁判的阵容,甚至包括裁判的‘生死’。”

  另一位资深裁判曝出了更大的猛料:“说白了,我们裁判都是傀儡,像跳水这样的打分项目,上面想让谁得金牌,就会授意我们给他多打分,压其他对手的分数。所以你经常可以看到,就算有些选手动作做得并不好,但分数却比其他对手高。”

   田亮曾经“意外”拿了10米台冠军,田亮后来仍然被国家队拒之门外,而中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上失去的恰恰就是这枚含金量最高的10米台金牌。

 有人“揭黑”,就会有人出来“辟谣”。中国跳水队的掌门人、全运会跳水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副主任周继红率先出来说话;紧接着,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也以总局高层领导的身份给予明确说法;游泳运动中心主任李桦此前也通过媒体予以回答。他表示,“金牌内定”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

                             风波接二连三

    在这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起又一起“内定”事件接连发生。

   在女子蹦床单人决赛中,北京奥运冠军何雯娜仅仅排在第五名,而广东队新秀钟杏平获得了金牌。大腕落马,何雯娜赛后表示,自己对于冠军旁落并不意外“有些事是早就注定好的,现在也只能这样了。”

   回顾十运会赛场上的“假摔风波”,当时,奥运会冠军孙福明看到教练让她“让金牌”的手势,随即倒地。后来,她用满脸夺眶而出的眼泪告诉媒体:之所以“主动”倒地投降,一切都是按照教练的意图……

  还有离奇事件发生:四川选手侯建在做一个以棍击地的动作中,“啪”一声棍子折断,令观众瞠目。随后,安徽选手杨念武挥着手中的棍子断成两截,无奈离场。

 10月20日,在山东泰安泰山学院体育场上,男足U16比赛的最后一轮小组赛,出现了握手言和皆大欢喜的“默契球”,比赛结果被外界称“早已内定好的”。

  10月21日,在18人参赛的全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记分赛上也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已被淘汰的9位选手一直不愿退场,其目的就是为了影响竞争对手。而未被“套圈”的北京队员失去了重赛资格,引起北京队的强烈不满。

  全运会赛马比赛前,也发生了“意外”。广东东莞“农民马王”李振强的倾家荡产斥资千万购得的“珍匹”(JUMPY)突然出现肚子疼病症,不知为什么就死亡了,死因令人猜测纷纷。

   10月20日,赛马场上看到,新疆俄罗斯族女骑手刘丽娜,内人士预言:新疆队肯定能够战胜广东队,因为新疆选手是与山东协议计分(按照全运会相关规定,协议计分运动员成绩一分为二)。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位业内人士的预言果然成为现实,结果,刘丽娜在3名广东选手的夹击下脱颖而出,以领先第二名广东选手顾兵4.569分的优势摘金。

                         二、跆拳道裁判自杀谜团?

在浙江队寄予厚望的夺金热门蒋梦菲失金后,随浙江代表团出征山东担任保障工作的浙江唯一的跆拳道国际级裁判——庞海远便因“身体原因”提前返回浙江,让人想不到的是,回到家中不久便传出了她跳楼自杀的噩耗。

撰稿·木 子

36岁,年富力强的年龄。然而,一位曾经的全国冠军、事业心极强的体育工作者却在36岁这一年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她为何走上不归路?

  9月9日,全运会跆拳道比赛在山东滕州市拉开大幕,该目共设8块金牌,浙江省跆拳道队由于在十一运会预选赛时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因此决赛阶段的比赛更加让人期待。然而,在跆拳道项目首日比赛后,庞海远便因“身体原因”提前返回浙江。让人想不到的是,回到家中不久便传出了她跳楼自杀的噩耗。

   据说,省体育局及相关方面更是下达了“军令状”,夺金希望最大的项目是女子49公斤级,19岁的跆拳道小将蒋梦菲。可是,天不遂人愿,最终女子49公斤级的夺金大热门蒋梦菲,在半决赛时非常遗憾地以0∶5败给了奥运冠军吴静钰。如今的全运会已经真的演变成了各省市的政绩全运。如果庞海远的离去真的是因为与做全运会裁判工作未果有着某种联系的话,相信网友们的评论会让她在另一个世界感到欣慰。愿她的灵魂能够安息!

                            三、东道主:老大,没有悬念

撰稿·可 怡(特约记者)

谁是全运会东道主,谁就是金牌榜老大,这几乎成为自八运会以来的全运会的“潜规则”。仿佛只要是东道主,竞技体育的水平在一夜之间强了数倍,成为全国的“霸主”。本届全运会上,作为东道主的山东代表团再一次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高投入”追求“高回报”

   如今,大牌明星参加全运会,拿上百万出场费已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回顾这几届东道主发给冠军选手的奖金,我们惊讶地发现,2001年九运会时,广东发给金牌选手的奖金在50万元左右,而2005年十运会,江苏给予冠军的奖励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本届山东方面对外宣称给金牌运动员的奖金在30万元左右,可是除了现金外据说运动员还有其他包括住房在内的奖项。

全运会奖牌和奥运会奖牌的含金量自不可同日而语,但奖金却打了个平手。

 与争金夺银的赛场风云相比,涌动于幕后的“全运经济”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01年广东九运会,投入专项资金据悉高达43.4亿元人民币,而承办江苏十运会仅为主赛场投资就突破了22亿元人民币,江苏省各地投入100亿元资金新建或改建了132个体育场馆。而十一运会东道主山东省,同样是斥资100多亿人民币用于全运会前的场馆扩建、市容改造。

有人这样定义:全运会金牌是用金钱打造的。于是就有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

如今,每届东道主都要拿第一,这已是一个“潜规则”,“唯金牌论”、“金牌至上”的全运会

东道主还可以借主场优势“借鸡生蛋”,受益颇多。这就是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方面,出台了双计分、协议计分、联合培养的相关政策,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是在拼经济实力了。

    八运会上,上海代表团协议交流运动员达101人,为获得金牌榜第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九运会上,广东协议、交流来的运动员获得的金牌占到了代表团金牌总数的1/5;十运会上,江苏和全国70%的省市进行了运动员交流合作,最终的收获是:解放军双计分运动员获得6金,协议计分运动员获得3金,交流运动员获得11金,这是东道主能够在金牌榜上跃居第一的关键,也夸大了东道主的传统意义上的优势,甚至出现了“天时地利人和”不如“好政策”的现象。

                         “盘外招”成“传统”

在采访十一运会期间,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江苏代表团“喊冤”。

1、据透露,江苏女排好不容易杀入4强后,在与天津队的半决赛中被天津球迷锣鼓声打败。

2、据说,在水上项目的比赛中,江苏队同样遇到了麻烦,赛区要让他们过一天卸赛艇。

3、在山地自行车比赛中,东道主可以让同样是夺金热门的云南选手提前适应场地,但江苏队就是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四、兴奋剂事件有隐情?

    河南省女子赛艇运动员郭林娜兴奋剂违规事件被披露后,河南赛艇队出人意料地“集体退出”全运会所有项目的赛艇比赛。要知道,除去18日因郭林娜事件被组委会取消决赛资格的女子轻量级两个项目,河南赛艇队还有男女7个项目取得了决赛权。突然集体退赛真的是为了表明反省的态度,还是另有隐情?

撰稿·晨 曦(特约记者)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加大打击兴奋剂的力度以来,中国体坛“兴奋剂”成为一大“禁区”。然而,虽然中国军团在奥运会上彻底与兴奋剂绝缘,但是在历届全运会上,兴奋剂事件还是从未间断过。从上届全运会孙英杰服药,到本届三起兴奋剂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全运会女子百米冠军、福建省女子田径运动员王静的兴奋剂事件格外让人震惊),让人们看到全运会舞台仍然有人铤而走险。

1、十一运会组委会在10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河南省女子赛艇运动员郭林娜兴奋剂违规事件。

2、10月21日十一运组委会又在济南宣布,内蒙古自治区射击运动员栗杰服用兴奋剂违规。

3、10月26日上午,十一运组委会再度向外界宣布,本届大赛女子百米冠军、福建省女子田径运动员王静也被查出服用了兴奋剂。

4、在历届全运会上,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游泳、田径和举重等多个大项比赛中,许多高水平的“黑马”层出不穷,成绩都是世界一流,然而全运会一过,这些“黑马”便消失了,在世界大赛和奥运会上却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

   体科所的科研专家向记者透露了一些世界体坛兴奋剂内幕。譬如DHEA (dehydroepiandrosterone 双氢睾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查出来之前一直被服用,而国际社会服用补剂很常见。而中国在运动员补剂方面的研究跟不上,研究投入太少。全运会中国一些高水平运动员肯定在服用补剂。

体育场被视作一个追名逐利的名利场,那些触犯相关法规、违背体育道德的丑闻、黑幕怎不会层出不穷?

                         兴奋剂曾给中国“抹黑”

1、1994年广岛亚运会,有17名中国运动员兴奋剂检测呈阳性,他们中11名选手的金牌被取消,其中有7名是游泳运动员。

2、1994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中国女选手获得了16个奥运游泳项目中的12块金牌。同样,1993年,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中国某省数位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将,大幅度刷新了一万米世界纪录,一举夺得女子长跑3枚金牌,引起国际田坛非议。

我们不会忘记那段耻辱的记忆,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当中国代表团走过主席台时,美国现场解说员大声说:“吃兴奋剂的中国运动员向主席台走来……”

可以说,自那以后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形象大大提升,不仅没有出现一例兴奋剂事件,而且再也听不到质疑的声音。可是,让人心痛的是,在全运会上的赛场上,“兴奋剂丑闻”依然困扰着我们,这一毒瘤不除,全运会的阴影就会依然存在…… (本文来源:新民周刊 )

评   论:

    把上面的体育罪恶现象,也就是全运会的弊病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1、金牌内定;2、政绩逼死人;3、东道主之罪;4、兴奋剂丑闻。

   怪不得有人一直呼吁要取消全运会,其劳民伤财和恶意竞争的负面影响已经造成很恶劣的腐蚀作用,的确是应该改变体育竞争体制的时候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公平竞争一到了某些人那里,就蜕变成了捞钱的资本、贴金的工具和形象工程。

   看一下里面的“猫腻”!金牌内定对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打击有多么大!原来神圣的体育竞技,最终成了可耻的经济较量、非道德手段角逐和名利比拼!原来在演艺界的一夜成名,在体育界则成了“一黑成名”!

    只要买通了某个关键性的体育官僚,只要压制和挑选了听话的裁判,就可以轻轻松松潜规则一个荒唐的金牌,哪怕众人在诟骂,哪怕媒体在曝光,也奈何不了某些权势人物!他们的遁词就是:体育评判的眼光和角度因人而异!也许他们把体育成绩跟演艺明星的演技混为一谈了!

   影视界可以一脱成名,可以奉献给导演和制片人美好的胴体和青春激情,就可以登上女主角的宝座,就可以火,就可以拥有一切!而体育界看来也不难做到这些,只要有名利存在,就会被无耻的小人“充分”利用!

   既然全运会滋生了如此多的弊端,就应该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抛开地域偏见,铲除全运会模式!单纯用金钱、荣誉和美女激励起来的体育精神和强国蓝图是极其脆弱和可悲的,一旦失衡,将会被全世界所不齿。

  中国人曾经蒙受“东亚病夫”的恶名,这个耻辱刚刚抹掉不久,难道还要再戴上其他不雅的称号吗?比如“兴奋剂”之名,比如潜规则或者非法竞技的妖魔化名称吗?

                                      2009-10-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