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学《忆江南》课堂实录
(2009-03-23 22:45:19)
标签:
《忆江南》诗人江花白居易教育 |
分类: 名师课堂 |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整组诗词的解读与教学
闫学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解读与设计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组词,共三首。“忆江南”是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在本组词中,“忆江南”既是词牌名又是题目,是古典诗词中比较特殊的现象。
这是白居易晚年的词作,沿袭了诗人一贯的诗风:明白晓畅,朗朗上口,意象简单明快而韵味深长。与白居易的不少诗词一样,这三首词历来被后人广为传诵,尤其是第一首,稍读点古诗词的人大概都忘不了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明艳的画面成为多少人梦中无限向往的江南,成为对一种蓬勃、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解读这三首词,人们历来以赞美、怀念为主旨,纠结于绚丽的意象,止步于诗词表面所凸显的情感,对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缺乏深入挖掘,从而大大降低了这组词的艺术魅力。表现在教学中,则采用封闭而线性的教学模式展开,未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领略这组词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词意、能背诵、会默写这些最基本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很难组织起有价值的对话,更难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学始终在一个层面上展开,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语文教学应是心中有人的教学,语文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人”道,这是笔者倡导的语文教学主张。这里的“人”,不仅包括教学对象——学生,也包括文本中的人物。只有做到心中有“人”,教学就有了抓手,文本就有了血肉。那么,教学《忆江南》这组诗词,我们应该关注的“人”是怎样的呢?
首先,这里的“人”是学生。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白居易诗词的通俗晓畅,因此理解诗词的意思不是难点。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结合已有的知识背景,自主理解诗词的意思。教学实践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其二,这里的“人”是诗人。这也是教学这组诗最重要的突破口。据有关资料记载,白居易少年时曾漫游江南,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出任杭州刺史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做了不少好事。江南的风光名胜,江南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记忆里。写下这组词的时候,已是离开江南十二年之后。此时的白居易,身在河南洛阳,身处中原,中原的景色与江南相比该是各有特色,但是在诗人的心中,还是江南最好,他还是不能不忆江南。
为什么还是觉得“江南好”?究竟是什么使得诗人离开江南十二年之后还是不“能不忆江南”,乃至于要追问“何日更重游”,渴望“早晚复相逢”?如果仅是因为江南秀丽的风光,对于曾四方云游、见多识广的诗人来说,这个理由似乎不够充分。那么,我们还是从“人”出发,即结合诗人当时的境况来考虑。白居易写下这组词的时候,是公元838年,诗人已经六十七岁,开始步入老年,身体多病,仕途失意,又加路途遥遥,古代交通不便,恐怕回到江南的可能性不大了。在老年白居易的心里,江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他想念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他想念的是自己曾经在江南度过的那些美好的岁月,那里有他少年时漫游江南的欢乐,有他中年时为官在江南的那份豪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那已经成了诗人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个色彩明艳的江南,那个生命中不能割舍的江南,也许只能永远相会在梦中了,它已经成了诗人心中的一个美丽的江南梦。事实上,白居易写下这组词八年之后(公元846年)离开了人世,他最终没能回到他的梦中江南。由此,我们试着从“人”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文本就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材料,它就有了人的感情,教学也就找到了突破口。
由此,教学思路可大概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想象明艳的江南。从第一首词入手,想象诗人记忆中色彩明艳的江南,初步感受诗人对江南的怀念。
第二板块:感受温暖的江南。将另外两首《忆江南》词引入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与江南的情感渊源,感受诗人身在中原、心系江南的情感,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与逝去岁月的无比眷念的人生感触。
第三板块:向往心中的江南。在学生已充分体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人心中那个永远的江南梦,并初步有所感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最美好的江南梦。
教学现场
(时间:2008年4月7日
师:同学们,刚刚过去一个节日,是什么节?(学生齐说“清明节”)对,是清明节。清明节过后,这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我请同学画一幅画,画一画湖州的春天,你想画什么呢?
生:我想画小桥流水,还有许多的柳树。
师:小桥流水人家,再配上柳树,这是湖州的春天。
生:我想画古色古香的城镇,还有桥,桥上有美丽的花。
师:画古老的城镇,还要再画桥和花,这是他眼里的湖州。
生:我想画潺潺细流的小溪,小溪边还有洗衣的妇女。
师: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
生:我想画在黄昏下,气势磅礴、广阔而不乏秀气的太湖,还有几只渔船在捕鱼。
师:太美了,湖州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太湖了。一看到太湖,自然而然就想到湖州了!
生:我想画很大的一片茶园,还有很多妇女在采集新鲜的春茶。
师:太好了,让人一看到这个画面,就很想参与,很想品尝。
生:我想画西塞山,在西塞山里有许多渔船,人们在捕鱼,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师:“西塞山前白鹭飞”,真美,说的就是湖州。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越加感到湖州的春天太美了。闫老师来自杭州,无论是杭州,还是湖州,从大的地域来说,都属于一个地方?
生齐答:江南!
师:对,就是“江南”。知道什么地方是江南吗?
生作了一些猜测。
师:江南,说法可多了。江南一般指长江以南的浙江省和江苏的一部分地区。比如大家所在的美丽城市——湖州,就是江南。还有闫老师所在的城市杭州,也是江南。江苏也有一部分地区也是江南,比如有个非常美丽的城市——
生:苏州!
师:对,苏州也是江南。无论是湖州,杭州,还是苏州,江南的春天,历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出现是最多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江南的春天。读一读,感觉一下她的节奏。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首词,词就要有一个词牌,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呢?
生:忆江南。
师:对呀,这首词很特殊,词牌名:忆江南,又因为首词描写江南,所以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都是“忆江南”。而一般的古典诗词,有词牌名,还会有题目。现在请一个同学用你很美的声音,同时又很有节奏读给大家听。
一个女孩站起来读词(掌声)。
师:很好,我很喜欢她读诗词的时候脸上的神情,微笑着,真美!正好符合这首诗的意境。这就是白居易笔下的江南。从这首诗词里,可以看出,白居易对江南非常熟悉,那么我们从什么地方看出他对江南很熟悉?
生:诗里有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可以看出他对江南的风景很熟悉。
师:我向你请教一下,“谙”字的意思?
生:“谙”代表熟悉的意思。
师:真好,“谙“就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就是——
生:曾经对江南风景很熟悉。
师:还有一个“旧”字呢??
生:“旧”就是以前的意思。
师:这句话连起来说。
生:“旧曾谙”就是以前十分熟悉。
师:很好。实际上,你理解了“旧曾谙”的意思,这首诗词的意思,大概就理解了。我们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再一边读,一边想象她的画面,看能不能读出与刚才不一样的味道?
学生齐读。
师:我刚才听大家读,尤其是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把这个问号给读出来了。
一女孩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
师:真是太好了,我也忍不住要抱抱你!刚才我们反反复复读,一遍一遍读,好象怎么也读不够,怎么也读不厌。哪一句你最爱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两句最美,那么我们就美美地来读这两句,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这个画面。
指导学生读这两句,气氛热烈和谐。
师:在读这两句诗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非常美丽的江南画卷。如果此时再让你画一画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春景,你打算画什么,用什么样的色彩去画?
生:我要画江边红胜火的花,还有绿如蓝的江水和小草。
生:我要画很多红胜火的花,倒影在绿如蓝的江水中,红绿相衬,非常好看。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她让这红胜火的花,倒影在绿如蓝的江水中,这样就很鲜艳,很明亮!
生:我要画一幅刚刚日出的景象,红胜火的花倒影在水中,依次是日出、红花,形成一幅明显对比的图画。
师:他的图画中,又加了一个太阳!你为什么要加上太阳?
生:因为这里写到“日出”,应该是太阳刚刚升起来,所以太阳的霞光应该是倒影在水中。
师:这霞光倒影在水中,景色就更美了。这花被阳光照射着,尤其是被刚刚升起的太阳照射着,这色彩就更鲜艳了。我想问一问,不是“绿如蓝”吗?为什么不用蓝色的笔去画呢?
生:我认为春天江南的水应该是清的,清澈的水,还是把蓝色调淡点好。
师:她说把蓝色调淡点比较好,有反对的吗?
生:我有补充,我是觉得蓝笔与绿笔交错的画,水不可能是完全蓝色的,里面透出淡淡的绿,这样更美。
师:哦,你看诗人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所以就绿与蓝一齐画。我想请教你,这里的“蓝”,是不是指的是蓝色?
生齐回答:不是。
生:这里的蓝,指的是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叫蓝草,可以提取绿色染料。
师:对呀,诗人说,绿如蓝,说它绿得像蓝草,是一种绿色。当然了,你的画面照样可以加上蓝色!刚才大家为白居易画了一幅非常美丽的江南春景图,这幅画,是早晨的太阳照射着火红的江花,照射着一江春水,这一江春水是那样的绿,那样的宽广,这画面有红有绿,色彩是那样的鲜艳,明亮,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江南。大家就想象着这一幅明艳的江南画面再来读读这首词。
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有人说,白居易的这首词写出了江南最美的画面。他写出了江南最美的什么呢?
生:我认为是最美的江!
生:最美的花!
师:对呀,最美的江,最美的花,最美的景物。
生:还有最美的调配,红和绿调配在一起,更漂亮!
师:对呀,有红,有绿,大自然调配得多好呀!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出了最美的风景!
师:对,这幅画是江南最美的风景,最美的景物,最美的色彩!
生:最美的日出。
师:这是最美的时刻!
生:江南最美的春天。
师:这是最美的季节!
生:还有江南的特色。
师:这是江南独有的味道!
生:还写出了江南独特的日出风景图。
师:这是江南特有的,在别的地方不一定是这样的情景。这幅图,这首词,写出了江南最美的风景,最美的时刻,最美的色彩,最美的季节,还有那只属于江南的味道!最美的画面就写在这首最美的词中。我们带着这样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
学生齐读全词。
师:其实江南的美景数不胜数,仅仅我们湖州,就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同学们想,白居易他本来还可以写哪些江南的景物呢?
生:他可以写杭州的山寺与亭子。
生:杭州美丽的西湖
生:湖州美丽的太湖。
生:还有依依的柳树。
生:还有淡妆浓抹的西湖。
生:还可以写江南的风土人情。
生:还可以写湖州的小桥流水人家。
生:可以写杭州的雷锋塔,南屏晚钟。
师:但是在在这首回忆江南的词中,这些风景他统统都没有写,只选取了在他的印象中最美的画面、最美的景物去写,那就是——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那绿如蓝的江水,红胜火的江花,这是白居易记忆中江南最美的画面,最美的风景。美的东西,美的风景不一定都写尽了,写完了,可能留有余地更好。这最美的画面,通过这寥寥两句就表现出来了,江南这最美的季节,独特的味道,就浓缩在这短短的一首词中了。白居易不仅是一个诗人,简直就是一个——
生:画家!
师:是啊,好的诗词,往往会表现很美的画面,这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古人作画喜欢题诗,现在我们也来为白居易这幅江南美景图题写两句诗吧!
指导学生用工整漂亮的钢笔字题写诗句;交流,评价。
师:江南对白居易来说,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出示资料请学生看。)
白居易少年时期,曾经漫游过江南,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出任杭州刺史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做了不少好事。他曾经在西湖上修筑了白沙堤,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里的白沙堤,就是指现在的白堤。如今的白堤,已经成为西湖上最美的一道风景。
的确,江南的一草一木都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他为此还曾经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出示后两首《忆江南》,师生齐声诵读。)
师:读了这两首词,结合下面的注释,想一想,在白居易的心里,他怀念的是杭州的什么?怀念的苏州的什么?
生:他还怀念杭州山寺里的桂子,在郡亭里看钱塘江上的潮水。
生:白居易在山寺中寻找桂花,在郡亭上观看波澜壮阔的钱塘江潮水。
师:这里的潮头就是钱塘江的大潮,我们都学过《观潮》,那景象是非常壮观的。别人看潮,都是站在江边远远的看,而他是怎么看?
生:他是睡在郡亭里看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躺着看呢?
生:因为我从“枕上”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真会读书,从“枕上”这两个字就知道是躺着看的。白居易看潮与别人不一样,他是躺着看。躺着看与站着看、坐着看感觉一样吗?
生:躺着看是一种非常悠闲,非常轻松的感觉。
生:他可能是在卧着看,他看潮水一会涨,一会落,好象自己的人生,会涨会落!(热烈的掌声)
师:从看潮水的涨落,联系到了诗人的人生起伏,真了不起。是啊,躺着看潮,人的精神放松了,可能就思绪万千,就想到了人生的潮起潮落。
生:他卧着看,一边看,还一边把钱塘江潮水的景象记在脑子里。
师:所以在多少年之后诗人还想着江南。这是多么浪漫,多么潇洒!那么找桂花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找呢?
生:在丰收的季节,在山峰寺庙里面找。
师:杭州自古多寺庙,知道有什么寺庙吗?
学生七嘴八舌回答:灵隐寺,净慈寺……
师:对呀,灵隐寺、净慈寺,在这样山寺之中寻找桂花。
生:在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寻找桂花!
师:是的,月色朦胧,在山中的寺庙寻找桂花,还可能与寺庙中的僧人,喝杯茶,下下棋,谈谈心,非常潇洒,非常浪漫,非常有诗意。
生:他在山寺中,看着月亮,想象着吴刚在砍桂花树,会不会有桂花从月亮上掉落下来?
师:对呀,也许这桂花就是从月亮上掉落下来的,这想象是多么神奇呀!我想,作为诗人的白居易,一定会这样去想!这就是对杭州的印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杭州,就自然联想到苏州,诗人最难忘苏州的是什么?
生:他最难忘的是苏州的苏月清酒。
师:诗人可能都离不开酒,所以他怀念苏州的美酒,那真的是回味悠长啊!
生:他怀念苏州的少女!
师:是的,他还怀念苏州少女那醉人的舞姿!
师:美酒,少女的舞姿,这就是诗人对苏州的印象。同学们,当你了解了这些,知道了白居易对江南的这份浓厚的感情,我们再来把这三首连起来读,看是否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这三首诗词。
师:刚才我发现你是闭着眼睛在背,为什么要闭着眼睛背呢?
生:因为这样的美景太让人陶醉了!
师:所以你闭上眼睛在背。啊,同学们,她脸上的表情真可爱!对于白居易来说,江南仅仅是一个地方吗?他怀念的仅仅是一个地方吗?
生:他还认为江南是一个仙境!
师:哦,一个仙境,他怀念江南的美景。
生:还想念自己在江南的种种过去。
师:那是怎样的过去呢?少年时怎么样?中年后又怎么样?
生:少年时与几个伙伴一起在江南,中年时还在当年在江南边玩耍的情景。
师:少年时漫游江南,江南的美景美不胜收,所以少年时的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还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还记得他中年时在杭州都做了些什么吗?
生:筑堤,修坝。
师:他在杭州做了很多好事,筑堤,建闸,放水灌田,做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在作者的记忆中,其实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他怀念的是他在江南曾经度过的那段岁月。那里有他少年时漫游江南的欢乐,有他中年为官在江南的那份豪情!江南的那段岁月,已经成为他生命中已经不能割舍的一部分。白居易写下这组词的时候,他已经六十七岁,已经离开江南十二年之后了,此时的白居易身在洛阳,身处中原,中原的景色与江南相比,可能是各具特色。时隔十二年,身处洛阳的他,却不能不忆江南!此时的他,是身在洛阳——
生齐声回答:心在江南!
师:也许,他曾经无数次在梦中回到江南。在那无数次回到江南的梦中,他都梦见了什么呢?
生:也许他梦见了江南的小溪流哗哗的流着,江边的花开得比火还要明艳,江水绿得好似那一丛蓝草!
师:还梦见了那一江春水,梦见那江边盛开的火一样的花。他还梦见了什么?
生:还梦见他与几个朋友在寺庙里饮酒作诗!
师:还找桂花,拾桂花呢,还喝茶呢!
生:他可能还梦见了竹叶青酒的香味!
师:竹叶青酒的香味让他难以忘记。他会与朋友一边饮酒,一边做什么?
生:他可能与朋友一边饮酒,一边做诗。
生:还谈心呢!
生:或许他们还在看苏州的少女跳舞!
师:是啊,这段岁月让诗人久久不能忘记,无数次出现在他的梦中。但从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已经离开江南十几年了。诗人毕竟是诗人,他挥毫泼墨,用饱蘸浓情的笔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来寄托他对江南无穷无尽的思念!如果你是白居易,我有一些问题想问你,你能不能用诗词回答我?白居易啊白居易,你难忘杭州的什么?
生: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听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师:白居易啊白居易,你怀忘苏州的什么?
生: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江白居易啊白居易,江南真的是那么好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江南真是那么好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不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江南真的是那么好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不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江南真好!是啊,能不忆江南,他终始惦念的是江南,他渴望重游的是江南,他期待重逢的还是江南!只要一想到江南,诗人心里就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那是一种一个离开母亲多年的孩子,想再次重见母亲的感觉。
师:那种感觉是一个离开母亲多年的孩子,在梦中重见母亲的感觉。有一点悲伤,还有一种——
生:更有一些怀念!
师:还有一些怀念,一种深深的怀念。
生:白居易很渴望再回到江南。
师:那是一种渴望!
生:一种游子离开家乡,对家乡无比思念的感觉 。
师:是啊,江南已经成为他的故乡了,人只要一想到自己的故乡,就会涌出一种什么感情?
生:有一种淡淡的兴奋。
生:或许还有些熟悉!
师:那是熟悉的,是亲切的,是温暖的。在他的脑海中,那明艳的江南,更是亲切的、温暖的江南。再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诗人心中的那份亲切和温暖。
学生自由诵读。
师:这明艳的江南,这温暖的江南,已经是诗人生命中不可割舍的江南。当我们再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是发现诗人对江南的赞美,都浓缩在一个字里——
生齐声:“好”!
师:是的,就是这个“好”字!这个“好”字,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再读一读这首词,再来感受江南的“好”。
生齐读这首词。
师:写下这组词的时候,诗人已经六十七岁,应该说开始步入老年,路途遥遥,古代交通不便,恐怕回到江南的可能性不大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更加感到江南好——
男生诵读这首词。
师: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个色彩明艳的江南,那个无比温暖的江南,那个生命中不能割舍的江南,也许只能永远相会在梦中了,它已经成了诗人心中的一个美丽的江南梦——
女生诵读这首词。
师:白居易写下这首词八年之后离开了人世,他最终没能回到他的梦中江南,但他笔下的江南却还是那么美,那么诗意盎然,而他的这首词也成了千古绝唱。你听,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播放白居易的《忆江南》歌曲请学生欣赏。)
师在歌声中小结:是啊,能不忆江南?这是白居易的江南,这也是我们的江南。现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了一个最美好的梦中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