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亡妇》谈朱自清自私和虚伪
(2010-06-24 12:03:45)
标签:
杂谈 |
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中华民国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都有几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其中《背影》、《绿》、《荷塘月色》和《给亡妇》现在还被选入初高中语文课本,作为精读课本或自读课本。很多人都认为《背影》歌颂父爱,《给亡妇》既歌颂夫妇之间的的爱,也赞颂伟大的母爱。有的读者在读《给亡妇》时,都被朱自清对妻子的“爱”感动的潸然泪下,唏嘘不已。但是笔者读了《给亡妇》后,不但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朱自清是一个封建夫权思想严重的人,是一个自私的、虚伪人,而他的妻子武仲谦则是一个深受“夫为妻纲”毒害的悲剧人物。
首先,朱自清虽然考上北大预科,接受新式教育,但是他头脑里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随着接受新式教育而自动消失。朱自清是在1916年,他考入北大预科后,在当年放寒假回老家期间就与武仲谦女士结婚。在1916年中国的女子可以上学了,如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林徽因1916年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可是朱自清却不鼓励年轻的妻子出去读书,而是把妻子一人留在家里照顾公婆,生儿育女,让她成为家庭妇女。婚后12年里朱自清不顾武仲谦羸弱的身体,让其为他生育儿女6个。朱自清作为一个现代学者,又曾留学英国,不会不知道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可是由于他深受封建生育文化的影响,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结果朱自清的妻子武氏为养育六个孩子,最终由于劳累过度,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再婚后,又让第二个妻子生了三个孩子。我有时真能不明白,朱自清精力真旺盛,又要做学问,又要生孩子,到底是什么思想支配着他,非要生这么多孩子?如果朱自清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因家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或者平时找不到别的乐子,晚上只能在床上讨快乐,我也能理解;可是一个接受现代教育而且留学英国的大学教授,难道真不知道现代生育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少生,是低出生,低死亡、重质量。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般生孩子数量都比较少,比如像林徽因和梁思成、冰心和吴文藻、杨绛和钱钟书,他们生孩子都比较少。他们生孩子少,并不是生育能力差,而是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多儿多女多福气”的封建思想。和朱自清同时代的学者如梁思成、吴文藻、钱钟书,他们为什么都没有像朱自清那样,让妻子生了一个又一个,因为像林徽因和梁思成、冰心和吴文藻、钱钟书和杨绛夫妻之间都是平等相待,钻研学问,没有那么的多精力生大量的孩子。其实朱自清作为大学教授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就是因为封建思想在他头脑里作怪。
其次,为什么说朱自清是一个自私的人?不知读者在读《给亡妇》时注意到没有,朱自清说他的第一个妻子武仲谦“身子本来坏”,既然妻子身体不好,为什么不把妻子接到身边多照顾一些,而是让她照顾公婆,而且妻子一回娘家,朱自清就不高兴,发脾气。明明知道妻子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让她生那么多孩子?如果朱自清真的爱妻子,就应该让她少生孩,少劳累,应该让她多活几年,作为丈夫也应该为体弱多病的妻子多分担些家务,可是朱自清对这个家管了多少?在和朱自清1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武氏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在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7岁。如果朱自清真的爱他的妻子,就会像梁思成爱林徽因、吴文藻爱冰心、钱钟书爱杨绛那样少生孩子,不让妻子劳累。但是朱自清却只在乎拥有,不在乎长久,只要媳妇多生儿育女,不管媳妇病弱的身体。
再次,武仲谦也是一个深受“夫为妻纲”毒害的悲剧人物。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所提倡的是“夫为妻纲”,即妻子一切要听令于丈夫,服从丈夫的管理与领导,没有政治自由,没有人生自由,没有生殖自由,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独自承担生育的后果。通读《给亡妇》全文,武仲谦短短的一生,都是为朱自清活着,甘愿成为朱自清的生育机器和老妈子。不知武仲谦有没有像林徽因、冰心、杨绛她们那样读大学、留学欧美的梦想,如果有,会不会被朱自清严厉斥责,使得她再也不敢有这些想法了,最后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尽可能为朱家生大量的孩子,最后的结果是积劳成疾,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
最后,当代读者在读朱自清这篇《给亡妇》时,千万不要被表面文字所迷惑,因为朱自清在妻子逝世后,又娶了一名年轻女子,名叫陈竹隐。婚后朱自清还是怕他们朱家人丁不旺,又让陈竹隐为他生了三个孩子。朱自清先生在自己新婚三月之际所写的《给亡妇》一文,有人说这是是一曲朱自清先生与武仲谦的爱情颂歌,各位读者,如果我们用批判性思维读这篇文章,难道还会认为《给亡妇》真是爱情颂歌?难道还会被朱自清的虚情假意所迷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