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发展研究.北京论坛文章之一----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立定跳远动作发展特点研究
(2011-12-31 07:25:23)
标签:
动作发展立定跳远北京论坛樊江波教育 |
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立定跳远动作发展特点研究
樊江波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050021
摘要: 本文采用录像手段,对3~15岁被试学生在立定跳远动作中上肢、躯干、下肢分别在准备阶段、起跳阶段、腾空阶段和落地阶段的各个动作指标进行描述性的总结并进行统计,运用大肌肉群的测试方法,对3~15岁各个年龄身体动作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多维度的动作分析,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幼儿5~6岁时,立定跳远各个技术环节的特征基本形成;各年龄动作发展表现出既先后衔接又有发展敏感区间的阶段特征,到初中阶段基本形成动作技术环节较为完整、动作质量显著提高的动作发展特征。
关键词:立定跳远;上肢、下肢、躯干动作;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是指人的动作行为发生连续、持续的与年龄相关的变化(Motor Development is the quential ,continuous age2relat2ed process whereby movement behavior changes2Kathleen M.Haywood & Nancy Getchell ,2001《Life Span Motor Develop2ment ,3rd edition ,2001》) 。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专门的儿童少年动作发展实证性研究,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编写体育教材、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和科学评价等方面缺乏基础性的依据。本文通过对3~15岁幼儿和中小学生立定跳远动作发展的研究,力图探索立定跳远动作在3~15岁阶段的发展规律,各个年龄阶段的动作都有哪些基本特征,为科学设置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相关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科学评价他们的成长水平奠定基础。
1
1. 1
本文样本范围包括幼儿园小班~初中三年级12个年龄段(3~15岁)。 采取随机选样的方法,分别在河北、湖北、河南和江苏四个省各选择一个学校,在每一个学校随机抽取一个自然教学班为研究对象,样本共计1374人。
1. 2
1. 2. 1
1. 2. 2
1. 2. 3
1. 3
2
2.1 立定跳远上肢动作分析结果
2.1.1 立定跳远准备阶段上肢动作轨迹分析
2.1.3 立定跳远准备阶段上肢动作分析
2.1.5 立定跳远腾空阶段上肢动作
2.1.6 立定跳远落地阶段上肢动作
立定跳远落地阶段上肢动作是以双脚落地的瞬间为研究范围,该动作指标见表12。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指标1在整个研究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从小班的26%到九年级的0%呈下降趋势;指标2在小班~一年级阶段分别以49%、51、31%和34%,从二年级开始呈下降趋势;指标3从小班的25%发展到九年级的88%,呈上升趋势。从图示中看出,三个动作指标在大班阶段形成“敏感点”,基本上形成以上肢在身体重心前的动作发展规律。同时也形成了小班和中班“上肢在身体两侧”和大班以后形成“上肢在身体重心前”的动作发展特点。
2.2.1 立定跳远起跳阶段双脚动作
2.2.2 立定跳远起跳阶段下肢动作
立定跳远起跳阶段下肢动作是以双脚离开地面的瞬间为研究范围,分别从两个指标来分析如表16。从数据分析得出:起跳瞬间髋、膝、踝三个关节在幼儿园阶段“成一直线”和“弯曲”各占50%,一至六年级阶段“髋、膝、踝三个关节成一直线”平均占66%,七年级指标1占24%,到八年级基本上各占50%,九年级恢复到72%。从图示中看出,该阶段的下肢动作一年级是“敏感点”,逐步形成了“髋、膝、踝三个关节成一直线”的动作特点。小班~大班阶段出现“髋、膝、踝三个关节成一直线”和“弯曲”两类动作,一至六年级以“髋、膝、踝三个关节成一直线”为主,七年级开始出现连个交叉。
立定跳远腾空阶段大腿上摆动作是以身体腾空的最高点大腿和地面形成的角度为研究范围,分为大腿上摆接近90°、大腿上摆大于45°和大腿上摆小于45°三类指标。从数据统计看出“大腿上摆小于45°”从小班的63%发展到大班的22%以后,该指标在发展中趋于稳定中下降;“大腿上摆大于45°”指标除在中班出现42%的情况外,在小班至六年级阶段保持在33%的水平,七年级以后上升到75%左右;“大腿上摆接近90°”指标在小班和中班出现13%和15%的现状后,到大班上升到50%,并持续到六年级一直保持在50%左右。七年级之后出现下降趋势。从图示中看出,该动作大班阶段是“敏感点”,形成了小班和中班以“大腿上摆小于45°”,大班至六年级“大腿上摆接近90°”,七年级之后“大腿上摆大于45°”的动作发展特点。
2.2.4 立定跳远腾空阶段小腿摆动动作分析
2.2.5 立定跳远落地阶段小腿动作分析
立定跳远落地阶段小腿前伸动作分析是以双脚落地的瞬间小腿空间动作为研究对象,动作指标分为小腿前伸不明显和小腿前伸明显。从数据分析得出,“小腿有前伸”在中班阶段以63%的比例成为了动作发展方向,而小腿前伸不明显从小班的62%发展到大班的28%后出现缓慢的下降形式。从图示中看出,中班是该动作的“敏感点”,小班的“小腿前伸不明显”和中班之后的“小腿前伸明显”形成了该动作发展的特点。
2.2.6 立定跳远落地阶段双脚落地动作分析
立定跳远落地阶段双脚落地动作分析是以着地的瞬间为研究范围,动作指标分为双脚落地和单脚落地。从数据分析和图示得出该动作在小班开始“双脚同时落跳”就达到了86%,并一直发展到九年级的100%,形成该阶段动作特点。
2.3 立定跳远躯干动作发展分析结果
2.3.1 立定跳远起跳前身体重心变化动作分析
2.3.2 立定跳远起跳阶段身体倾斜动作分析
立定跳远起跳阶段身体倾斜动作分析是以起跳后的躯干瞬间动作为研究对象,指标为“身体倾斜大于75°”和“身体倾斜小于75°”。从数据分析看出,“身体倾斜75°以上”从小班的95%发展到一年级29%以后,直到六年级处于稳定状态,七年级出现76%的大幅度回升之后,八九年级该动作消失;“身体倾斜大于75°”和“身体倾斜小于75°”称对称发展趋势。从图示中看出,大班是该动作的“敏感点”,形成了以中班为分界点,小班和中班“身体倾斜大于75°”和大班之后“身体倾斜小于75°”的动作发展特点.
立定跳远落地阶段身体重心变化动作分析是以双脚着地之后身体重心瞬间变化为研究对象,分析指标为落地后重心不稳定,形成前移和落地后重心稳定两种。从数据分析得出,“落地后重心稳定”从小班的77%下降到大班的44%以后,一年级上升到78%,并成起伏状发展,“落地后重心不稳定,形成前移”指标发展相反。从图示中看出,该动作的发展以大班为“敏感点”形成“V”形发展规律,形成了以“落地后重心稳定”的动作发展特点。
3.1
从以上各个指标的图示得出,在大班阶段各动作处于发展的“敏感点”。以立定跳远“落地瞬间”上肢动作发展为例从图11中看出:大班阶段该动作的三个指标分别是48%、31%和20%,“上肢在身体重心前”以48%比例成为该动作发展的“敏感点”。
3.2 下肢动作优先于上肢动作的发展
在立定跳远“起跳瞬间”到“双脚落地”前上肢动作的指标得出,该动作过程中上肢动作发展明显处于的不稳定状态。其中“起跳瞬间”“直臂前摆成曲臂不过头”指标最高比例为50%,但是该指标的动作特征并不符合立定跳远合理动作发展方向。而与同一阶段下肢动作发展情况来看,“髋、膝、踝三个关节成一条直线”指标在小班阶段就形成了50%的比例,到一年级阶段达到了66%,显示出下肢动作发展优于上肢动作。
3.3 立定跳远动作发展遵循“从里到外”的原则
在立定跳远上肢的摆动动作中,以肩关节为轴的环节运动首先发展(例如起跳瞬间上肢动作“耸肩”和“直臂前摆成屈不过头”指标偏高),其次是肘关节运动的配合;在发展中,两个关节动作起初不能很好的形成相互交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逐渐产生了影响(如表4),但是需要加强练习。这个特点显示了人体动作“由近端到远端、整合、分化和相互交织”的原则。
3.4 立定跳远动作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
在动作形成的过程中当动作之间相互影响较小的时候,单个动作的发展在大班就已经成熟,例如“直臂摆动”和“双脚起跳”等;当单个动作的形成要和其他动作相互交织的时候,该动作的形成就受到了影响,例如起跳时上肢的摆结合下肢的蹬时出现了上肢弯曲的现象。。
3.5
动作阶段 |
3--4岁 |
5--15岁 |
身体从静止到起跳之前 |
上肢没有摆动,随着身体重心下降自然放在体侧 |
上肢先向前摆动,然后向后摆动1次以上 |
起跳瞬间 |
直臂,上肢在身体重心前 |
直臂,上肢垂直身体重心(七~九年级,“上肢垂直身体重心”) |
身体腾空最高点 |
上肢在身体两侧 |
上肢在身体前方 |
双脚落地瞬间 |
上肢在身体两侧 |
上肢在身体重心前 |
动作阶段 |
3--4岁 |
5--15岁 |
起跳阶段 |
身体重心下降,有前移;双脚起跳;出现髋、膝、踝三个关节形成一条直线和弯曲两类动作,身体倾斜不明显 |
身体重心下降并有明显前移;双脚起跳;髋、膝、踝三个关节形成一条直线,身体倾斜明显 |
身体腾空的最高点 |
大腿上摆小于45°,小腿没有折叠 |
大腿上摆接近90°,小腿折叠大于45° |
落地时 |
小腿前伸不足;落地后,重心稳定 |
双脚落地,但是小腿前伸明显,落地后重心稳定
|
[1] Greg Payne, 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 静, 梁国力. 大肌肉群发展测试( TGMD22) 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5, 2
[3]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卢义锦,姚士硕.
人体解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
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
[M] .
[6] 金季春.运动生物力学高级教程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