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分析技能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邵志南1
傅万旭2
练建庆3
(1.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313100;2.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学,214125;3.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225700)
体育课堂设计是施教者为了完成课时教学任务而进行的课前研究,包括“选择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然而,在怎么选择教学内容、怎么分析教材上比较茫然,直接导致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顺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制定没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学体》第一期“案例互析”围绕樊江波老师针对杨文能老师编写的
“篮球传接球教学设计”提出的十个问题展开交流和学习。个人认为:这十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大家建立关于运动技能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和步骤进行深入思考。首先需要考虑到学情(特别是本段学生在技能水平上的最近发展区);其次,确定教什么内容合适(一个教材可能有很多内容,选择什么内容符合学情);最后,该怎么去教(用什么手段帮助学生达成要求)。只有弄清这些思路,我们才能知道“用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如何评价”。在此整理了自己的观点,与大家分享,以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教材”、“主教材”、“辅助教材”等是常出现的术语,那么这些术语到底怎么理解,又存在何种关联呢?
在本案例中樊江波老师提出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分别是什么”就指向了这个问题。杨文能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以“教学内容是: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出现的。在论坛中,多数老师认为:教材是篮球,内容是篮球传接球,或者主教材就是篮球传接球,辅助教材就是换位传球;“教学内容是课堂常规、热身跑、双手胸前传接球、整理放松。而教材则是篮球传接球。”;也有老师认为教材是教学内容是一回事——“主教材和教学内容都是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方法”。
那么该如何理解“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教学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广义),涉及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教材是从众多的素材中选择出来的教学材料,谈的是“用什么教”的问题,两者都依托在各个运动项目上,并以“关系”的形式存在其中,教学内容和教材是承载和被承载的关系[1]。相同的教材可以承载不同的教学内容,以“篮球教学”教材为例,篮球承载着传接球、运球、投篮、技战术等不同技术层面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比如教学内容“投掷”,我们教师在选择的时候会用投掷垒球、掷标枪、掷实心球等教材;教学内容“跳跃”可以选择跳长绳、跳高、跳远等;“传接球”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篮球的传接球、足球的传接球等。
二、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是教材的内核。学生只有掌握了体育教学内容,才能够为实现增强体质和终身体育等目标打下基础。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什么”,是我们一线老师课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案例中老师们对“使85%的学生基本上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和协调能力”这一技能目标有着目标制定不明确、粗糙、课时目标不能达成等观点,对目标确定有分歧,是因为对“教什么”认识不清造成的。樊江波老师正对这一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中提出的“方法和双手胸前传接球是什么关系”、“方法是指什么”等问题引导着大家思考。部分老师认为:方法就是篮球传接球的动作要领,掌握“蹬地、伸臂、翻腕、拨球协调用力和伸臂、迎球、后引缓冲”就是学会了方法;也有老师认为“方法是技术而不是技能,需要通过学生掌握了技术就成为技能”;还有老师认为“方法”就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动作,还是教技术(方法)是大家讨论的焦点。
动作、组合动作、技术和技能是课程标准中运动技能领域目标的层次,学生最终掌握技能,需要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因此,我们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胸前传接球”,其技术特点是:
1.胸前传接球是两个个体间有距离的传、接的动作过程,距离决定着传球力量的大小,“传接球”技能受个体对球的控制能力和个体空间感知能力的制约。同时传接球是“视—动”动作结构的技术[2],“接”要“两眼注视来球”,“传”要“眼睛平视传球目标”,接球时的目标是“球”,而传球时的目标是“人”。传接球的距离,受学生的力量与发力协调性制约的。因此,影响该技能形成的主要是视觉的判断和力量的控制两个因素。
2.
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由“蹬地、伸臂、翻腕、拨球”和“伸臂、迎球、后引缓冲”几个动作组合而成,就单个动作,水平三学生基本会,但是组合成技术,特别是当“篮球”这个教材介入到本教学内容中的时候,就赋予了传接球更多的技术:持球的方法,传球的方法,接球的方法以及对动作力量控制的方法等。
分析学情是为了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上,是依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来选择教学内容。就动作技能学习上说:一要分析在本动作系统中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二要分析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论坛中老师们也有同样的认识,比如:每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有的技术动作难点和重点会多一些,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在一节课上就能解决的,要有所侧重,把亟待解决问题的先解决;可以降低动作标准,比如缩短距离、由近及远,降低速度,由慢到快等;小学阶段需要对学生的传球力量、传球目标、不同情景下对运用传球技术等因素考虑。
这些,都是基于学情(是水平三的学生)分析后得出的观点,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内容时更能达成学习任务。从小学到初中……然后到专业队,学生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篮球的学习。体育教学内容从技能目标领域上说有其自身的层次性,层次性最直接的表现是动作结构上的难易程度。但是在每个阶段应该选择什么内容?每课时教给学生什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水平段的学生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我们不可能在水平一的学生进行“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也很难让水平三学生在一课时内掌握胸前传接球“蹬地、伸臂、翻腕、拨球协调用力”这样技术动作。
因此我认为:教学对象是水平三的,应该选择该水平段的技术。由于受到水平三学生“远端控制能力”[3]的影响,把“控制传接球的能力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且为第一课时,应该先教连贯的“组合动作”,然后考虑在后面课时中教“技术”,也就是教“方法”。也就是把
“让学生基本掌握双手传接球时蹬地、伸臂、翻腕的连贯动作” 确定为教学目标更为实效、可预见。
三、教材分析
衡量选择的教材是否科学,要看这些教材是否可以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4]。选择教材要考虑是众多素材中最佳的、能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素材。“双手胸前传接球”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是广泛的,皮球、实心球、足球等,本课选用篮球传接球作为教材,是合理并且是有意义的:一是提高空间判断能力、对球的本体感知和控制能力;二是传承篮球运动,提高篮球技术水平,满足学生喜爱篮球运动的需要②。三是通过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个教材能让学生掌握传接球的方法和对传接球的动作的控制能力①。针对“篮球传接球”这一教材,围绕樊江波老师提出的“方法、力量控制、目标”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我觉得下面老师的观点诠释了这几个问题。
祝芳:“胸前传接球”的方法,应该是运用技术的方法。
张怡梅:蹬地、伸臂、翻腕、拨指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为了协调用力,将球快速传出去。
徐晓东:两个注视确实是强调对目标的判断,只不过目标是不同的:接球时注视目标,关注的是来球的方向,从而利用脚步作出调整,以便于更好地接住球。平视传球传球目标则关注的是人这个目标,要求传球者对接球人位置的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确定传球的出手角度、力度的变化,保证传球准确有效。
教材做为体育教学的媒介,它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一个好的教材承载着本节课要传授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当我们把篮球作为一项运动技术技能来进行传授的时候,篮球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材,而是承载着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信息”。双手传接球是一项技术层面的教学内容,通过“篮球”这个“中介”让学生“学会怎么协调用力、怎么根据活动的物体来调整个体的空间”等方法。结合大家的观点和个人的认识,我认为以“篮球传接球”为教材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条件应该有不同的限定,针对水平三,觉得应该做出以下几个考虑:
1.由于学生在进行传接球的时候需要协调用力,力量的大小和协调能力制约着传球的距离和接球的能力,我们最好能考虑篮球的材质、大小、重量、颜色等,以更好的为教学内容服务。就水平三学生完成“胸前传接球”的学习内容时,最好采用5号大小的橡皮篮球,从大小和重量上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2.学生传球时,根据与传球目标之间的距离来决定传球力量的大小。力量的控制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传球目的是让对方更好的、自然、轻松的接到球。但是从第一课次学习技术动作来说,力量的要求可以低点,从传接球的动作上先着手,主要解决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
3.篮球传接球的技术是“传、接”两个技术进行组合,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自己的技能,既然是两个不同的技术,我们教学时可以考虑分课时进行。
四、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选择。
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动作技能迁移搭建桥梁,起到推进、加速作用。“怎么教”需要考虑:合理的教学顺序、恰当的教学手段、积极的教学评价等。
本案例中,在围绕“游戏串葫芦、换位传球”两个教学手段与教材“篮球传接球”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分析讨论之后,本人和参与讨论的老师有着共同的观点:
1.要巩固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先进行练习,然后逐步过渡,在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因此做好技能学习的铺垫很必要。本案例教学顺序清晰,层层递进。但是作为铺垫教学“串葫芦”游戏,认为对“传接球”的教学没有更多的关联。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面对的学生不会传接球吗?我们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特别是已经会“篮球传接球”的学生。可以让学生从抛接球开始进行“自我抛接、你抛我接”练习,“你抛我接”的练习可以由近及远,这样,为下一步传接球的教学才能做好铺垫。
2.教师不是为教而教,学生不是为学而学。学生掌握“篮球传接球”的动作技术,是能够篮球运动中得以运用,并以此作为锻炼身体的一个载体。因此本课在解决了“原地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然后通过“换位传接球”游戏进行拓展,让学生模拟比赛或者活动中的场景,体验如何能够接到球、传准球。同时要求学生“大声报出传球的次数”,其实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
说明:本文中,为了呈现案例互动的过程和个人观点,引用了①张怡梅②祝芳等老师在论坛“学体案例互析.http://bbs.sports.edu.cn/viewthread.php?tid=3769&extra=page=1”中的观点,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樊江波.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J].中国学校体育.2010,4
[2] 樊江波. 从“视-动协调”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以踢凌空球动作为例[J].体育教学.2011,5
[3] Richard A.Magil(美) 著,张忠秋 等译.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 王占春.王占春教育文集-学校体育的实践与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