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1岁儿童投掷沙包动作发展研究

(2010-06-02 08:54:54)
标签:

投掷沙包

动作发展

体育教学

樊江波

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三期

系列文章之一:3-11岁儿童投掷沙包动作发展研究

樊江波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摘 要: 在 Roberton (1977) 制订的投掷量表的基础上,采用分解录像图像和确定观察模型的方法,结合被试个体动作表现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对投掷助跑和各肢体在技术结构中的动作发展分析。归纳出上肢、下肢和躯干等特定部位在组成投掷沙包项目的准备、引臂、发力和结束等四个阶段中的动作部分发展序列,并应用该序列对675名3-11岁被试个体的投掷沙包动作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通过分析得出:5岁阶段是整个动作发展的转折点;7岁阶段“在移动中引臂”(上、下肢协调)动作特点达到“成熟中期”;发力阶段躯干的“分层转体”动作模式始终没有形成主要特点;相同部位出现的几种动作模式在不同阶段伴随出现;性别差异在投掷沙包项目中差距明显。

   关键词:动作发展;投掷沙包;上肢、下肢、躯干动作;

   动作发展是指人的动作行为发生连续、持续的与年龄相关的变化(Motor Development is the quential ,continuous age2relat2ed process whereby movement behavior changes2Kathleen M.Haywood & Nancy Getchell ,2001《Life Span Motor Develop2ment ,3rd edition ,2001》) 。研究基本运动技能的动作发展规律,可以探索出不同个体在同一基本技能,不同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动作模式,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肢体动作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些规律可以为教学“约束”提供方向,为“选择”教材提供基础,为形成“技能”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在设置运动技能领域教学内容时,更多的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体质研究的成果和体育教学的经验,从宏观上来证明这个“内容”是否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动作发展”。这反映了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研究还没有完全确立起学生动作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从而不能很好的用发展的视角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上, 影响了动作技能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1]。本文通过对3-11岁儿童投掷沙包动作发展的研究,力图探索出组成投掷沙包的肢体动作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评价学生的成长水平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方法与实验设计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石家庄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全体学生和随机选择附属小学每个年级一个行政班级为研究对象,共计67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 Roberton (1977) 制订的投掷量表的基础上,从组成投掷沙包的准备、引臂、发力和结束四个动作结构着点,把部分序列法将投掷动作分解为迈步(其中包括移动)、后引(引臂)、躯干转体、上臂前挥和前臂前挥等动作来分析(Roberton, 1977),拓展为上肢、下肢和躯干分别在四个动作结构的逐一分析,并增添了在准备阶段上、下肢协调动作的分析,构成该研究的量表(见附表1)。

   1.2.2 摄像法 本研究采用索尼HDR-SR12E,对研究个体在投掷线后3米处,从静止状态开始到投掷结束进行录像;摄象机位置放置在学生投掷方向的垂直角度右侧45度,距离以学生在投掷过程中图像最大化为标准进行选择。

   1.2.3 系统研究法  本研究的视频观察与分析,在总结前人经验和反复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应用iMovie软件把投掷沙包动作录像逐帧的分解为图片,在此基础上依据量表进行统计,得出各个动作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的次数。

   1.2.4 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以百分比数分析各动作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上肢动作发展

   2.1.1 “在移动中引臂”(上、下肢协调)动作特点在7岁阶段达到“成熟中期”[1]

   “在移动中引臂”是指上肢随着身体的移动,在最后一步落地之前上肢已经完成引臂动作,处于投掷前的准备状态,称为“同步”;上肢在静止状态开始做投掷前的引臂动作,称为“原地”。

http://s12/middle/5eb6b9e0t88019201534b&690

  从图1得出:1)7岁阶段是该动作发展的转折点。尽管在3-6岁阶段“原地”引臂动作模式比例相对突出,但是“同步”动作模式在该阶段都达到了40%以上,并且从7岁开始“同步”模式达到了60%以上,达到“成熟中期”的标准,形成了7-11岁阶段的动作特点。2)在性别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3岁到5岁阶段女生在“同步”上比男生比例高,主要表现在大班阶段,男女生分别为41%和55%。

 

    2.1.2 “直臂(屈臂)经前向上弧形引臂”的动作特点在3岁阶段形成

   上肢引臂动作主要对投掷准备阶段上的“动作轨迹”和“动作幅度”两个方面分析,该阶段表现出四种动作模式:屈臂于肩上(该动作模式是建立在准备阶段上肢的“屈臂持球于体侧”的基础上,屈臂、稍抬肘于肩上,前臂没有后引动作)、前臂后引于体后或脑后(在屈臂于肩上的基础上,上臂抬起和前臂的后引幅度较大)、上肢由后经下直臂向上摆动和直臂(屈臂)经前向上弧形引臂。http://s8/middle/5eb6b9e0t88019b2b61d7&690

    从图2得出:1)6岁是该动作发展的转折点。2)上臂“经前向上直臂或屈臂上举”从3岁开始以50%的比例成为该阶段上肢动作的主要模式,并在6岁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表现为70%,随后逐年上升。3)“前臂后引于身体或脑后”动作模式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男生在该模式上的变化和“经前向后上弧形引臂”有直接的关系,在幼儿园阶段“经前向后上弧形引臂”从61%逐步减少到47%的同时“前臂后引于体后或脑后”从22%增加到36%,反映出男生在引臂动作幅度上成熟较早。 

 

    2.1.3 “鞭打”动作特征在4岁阶段形成

    发力阶段上肢动作特征是从肘关节为轴的“前挥”发展到以肩关节为轴的“鞭打”。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以肘关节为轴的前挥”始终以一定的比例伴随着“鞭打”动作模式;“直臂”动作模式主要是在大班之前伴随其他动作模式出现。http://s10/middle/5eb6b9e0t8801a8d20f39&690


    从图3得出:从3岁到11岁,除3岁阶段 “以肘关节为轴的前挥”表现为46%外,其他阶段都以高处50%的数据表现为“鞭打”的动作模式;而且“以肘关节为轴的前挥”大多数时间保持在20%-40%之间。

   该阶段动作在性别上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男生从小班开始就显示为 “鞭打”的动作特征,而女生在一年级以后该动作表现不稳定,但是主要体现出 “以肘关节为轴的前挥”的动作特征。

   2.1.4  挥臂后上肢后续动作在6岁阶段以57%的比例表现为在身体“异侧”的动作特点

    上肢动作在发力后动作途径为“同侧”发展到“异侧”,同时,两者在整个发展中两者始终相互“伴随”;“中线”和“制动”模式在整个发展比例不高,但一直存在于整个动作发展过程。

http://s8/middle/5eb6b9e0t8801aa137287&690

    从图4中得出,上肢后续动作在身体的“同侧”和“异侧”是该阶段的两种主要动作模式,他们在6岁交叉后,形成了5岁之前“同侧”和6岁之后“异侧”的动作的特点。在5岁之前上肢的后续动作表现为在身体的“同侧”,造成这个动作特征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该阶段个体四肢比例相对短小。6岁作为该动作发展的转折点,其主要特点是“制动”模式在该阶段有明显的增加,而其他模式在整个发展中基本上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不大,随后按照这个模式平稳发展。

   该阶段动作发展在性别上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女生在6岁之后尽管上肢的后续动作模式“异侧”有所提高,但在身体“同侧”还是其发展特点。

    2.2  下肢动作发展

   2.2.1 “异侧脚向前迈一大步”在5岁阶段形成动作发展特点

    投掷前下肢是否有迈步动作,主要分为:没有迈步、同(异)侧脚向前迈一小步、同(异)侧脚向前迈一大步五个动作模式。 

http://s2/middle/5eb6b9e0t74002ac033e1&690

    从图表5得出:5岁阶段是该动作发展的转折点。在投掷瞬间下肢动作“没有迈步”从3岁46%逐步下降到9岁0%,然后在11岁又出现了18%,呈现出下降趋势;“异侧脚向前一大步”从3岁10%发展到10岁的96%,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他三种模式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一定比例存在,但变化不明显。

   男女生在该阶段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差异,男生于总体发展相似;女生在该动作发展上7岁是转折点,之前主要表现为“双脚平行站立”,占40%左右;之后表现为“同侧脚向前迈一大步”,但在11岁阶段女生该动作模式出现多种模式,以“双脚平行站立”为主。

    2.2.2  脚跟离地动作特征在3岁阶段形成

   下肢“蹬地”动作特征的出现是个体在投掷动作中整合全身力量的一个象征。该阶段下肢动作途径主要分为双脚并拢和前后开立两种,在发力阶段共同表现为“脚跟不离地”和“脚跟离地”两种动作特征。     http://s13/middle/5eb6b9e0t8801aceecf3c&690


    从图表6得出:尽管在3岁阶段“脚跟不离地”模式具有54%的数据,但伴随动作“脚跟离地”模式很快在6岁以66%成为该动作的发展特征。

    2.2.3  投掷后“蹬地腿跟进”在5岁阶段形成

    下肢的后续动作主要是分析上肢动作结束后蹬地腿是否跟进上肢动作结束后蹬地腿积极的跟进可以帮助整个身体做好缓冲,在整个研究中该动作特征的发展途径是“不动”到“跟进”。 http://s3/middle/5eb6b9e0t8801af121552&690


   从图7得出,5岁和8岁是该动作发展的两个转折点。在5岁之前蹬地腿“没有跟进”是该阶段的动作特征,5岁到7岁两者并存,从8岁开始蹬地腿“跟进”才成为动作特征。

   该动作在性别上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女生在大班之后除去五年级都表现为蹬地腿“没有跟进”。

    2.3  躯干动作发展

    2.3.1 4岁出现“侧向投掷方向”动作特征

在发力瞬间,“投掷异侧臂伸展”伴随着身体“侧向投掷方向”动作一起出现,象征个体在投掷动作上趋于“成熟”。 

http://s4/middle/5eb6b9e0t8801b00c3bb3&690


 从图8得出:1、“侧向投掷”在大班阶段表现出40%,成为投掷动作发展的特点。该动作特征发展在3岁和4岁阶段男女生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差距,但是在6岁之后男生比女生表现更出色。具体表现为:男生在5岁阶段出现46%,并逐渐提高到11岁的96%;女生在6至8岁之间有所变化,但是变化在24%之内,只是在10岁出现了46%,其他阶段维持在0-5%之间。

   2、投掷臂引臂的同时“异侧臂伸展”维持身体平衡动作模式,在5岁出现23%之后逐步提高,并形成动作发展特点。该动作发展在性别上体现出很大的差异,男生在5岁出现了35%,而女生在该阶段并没有体现,而是在6岁突然出现了59%之后,在7岁又回落到12%,然后逐步提高,到11岁又消失。

    2.3.2  在引臂阶段躯干特征途径表现为:“展肩”和“躯干不动”。

   “躯干没有动作”、“展肩”和“转体的同时展肩”三个动作特征是对躯干自身是否围绕身体的纵轴进行转动来分析的,并不受投掷方向的影响。 “躯干没有动作”模式在5岁之前多数是在正向投掷方向下躯干没有动作,而随着年龄的变化个体在投掷前身体从正向投掷方向过渡到侧向投掷方向,但在侧向投掷方向时躯干同样没有表现出扭转动作。

http://s7/middle/5eb6b9e0t8801b186c666&690

   从图9得出:该阶段躯干动作发展中,“展肩”动作模式在大多数阶段表现在50%左右,形成了该动作发展的主要特点,“躯干没有动作”和“转体或转体的同时转肩”伴随着“展肩”出现,尤其在9岁之后“躯干没有动作”成为了发展特点。

    该阶段男女生动作模式具有很大的区别,男生在小班就表现出“展肩”的动作特点,并在7岁形成“转体伴随展肩”的动作特点,之后表现为躯干没有动作。而女生在3岁、4岁和6、11岁表现为“没有动作”,在6和7至10岁表现为“展肩”。

    2.3.3  发力阶段躯干动作发展以 “组块”转体动作模式为主要特点;“躯干没有动作”(上肢独立的做前挥动作)、“转肩”、“屈髋”和“分层转体”(转肩滞后于转体,没有转髋动作)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伴随出现。

http://s2/middle/5eb6b9e0t8801b26b2321&690

    该阶段分析主要是对发力阶段躯干动作轨迹和动作顺序。 从图10得出: 1)“组块转体”是该动作的主要特点,该动作模式在二年级阶段突然减少,而“转肩”和“分层转体”有明显提高(这说明在发展过程中动作模式随着个体身体、认知和环境的变化在调整。);从三年级开始“转体伴随转肩”模式又逐步提高,直到六年级表现出“没有动作”模式。2)二年级是该动作模式的转折点,“屈髋”和“躯干没有动作”从该年龄阶段逐渐消失。3)在投掷的瞬间躯干动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性别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3 结论

    3.1  3-11岁儿童在投掷沙包动作发展中性别差异大;

    3.2 投掷沙包的各肢体动作在3岁阶段都达到了“成熟中期”阶段

    3.3 同一阶段投掷动作在身体各个部分的发展有多种模式存在,只有少数动作特点明显。

    3.4 根据每个动作模式数据显示在50%以上的统计结果得出,3-11岁投掷沙包动作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原地直臂持球于体侧,正向投掷方向,上肢经前向上弧形上举置身体或脑后,展肩;投掷时,身体成快状转动,上肢以肩关节为轴形成鞭打动作(低于50%),脚跟提起,但没有迈步;投后,上肢于身体同侧,脚跟自然回落。

    第二阶段:4-5岁, 原地直臂持球于体侧,上肢经前向上弧形上举置身体或脑后,侧向投掷方向(低于50%),展肩;投掷时,身体成快状转动,上肢以肩关节为轴形成鞭打动作,脚跟提起,异侧脚向前迈一大步(低于50%);投后,上肢于身体同侧,脚跟自然回落。

    第三阶段:6-11岁,直臂持球于体侧,走向投掷线时(一年级原地),上肢经前向上弧形上举置身体或脑后;侧向投掷方向,展肩;投掷时,身体成快状转动,上肢以肩关节为轴形成鞭打动作,脚跟提起,异侧脚向前迈一大步;投后,上肢于身体异侧,蹬地脚自然跟进。

参考文献

1] Greg Payne, 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金季春.运动生物力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 “成熟中期”阶段是指50%的婴儿在自然条件下能完成该项动作的年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