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策三《教学认识论》有感
(2009-04-22 14:28:04)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4205/archives/2006/6225.shtml
读王策三《教学认识论》有感 |
[ 2006-3-3 23:04:00
| By: 杜向军 ]
|
粗略翻了一下《教学认识论》这本书以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是从认识的角度入手来阐述对教学的认识的。
教学对于我们目前来说是一个复杂的事物或过程,其中有许多东西我们没有把握到,体现在实践上就是感觉到最后的效果不是尽如人意。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起点来描述。从“认识”开始,介绍认识的主体、客体,认识的领导,认识的方式,认识的结果和过程检验,认识的活动机制(一些可能的理论支持),教学认识中体现的社会关系,教学认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至于最后达到对教学这一过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书中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对教学认识论有不同意见的错误在于没有顺着教学认识这一思路,把教学过程认识得更深刻彻底。教学当然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入手来认识和阐述,例如教学发展说,教学情知说,教学实践论,教学艺术论,等等,开始的入手角度并不一定很重要,关键是顺着这一思路把教学这个事物或过程论述得尽可能深刻和全面,把教学涉及到的各个主要方面都涉及到,以便相对正确的指导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认识论”正是基于“认识”是一个比较被大家接受的比较方便的入口。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和阐述必然要从一个确定的角度和一个确定的地点出发,然后慢慢涉及和联系所有的方面,这个确定的角度应该在尝试之后最方便认识的目的和适应表达的需要。这个角度或这个起点也可以成为部分或极端,人的认识总是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不断深化演绎过程。认识的动力来自于实践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在学校的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教学缺少的是由下到上即由教学实践到理论的归纳过程,所以写什么东西也没什么分量。我们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但如果不和现实教学发生矛盾和冲突,就发现不了问题,产生不了解决问题的冲动和紧迫感。
每个人对教学的理解应该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在某些问题上有统一,统一的程度也不会完全一样。权威的论述只能作为借鉴,因为每个人的活动或思想都有相对局限性,只有自己才对自己的实际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权威不可能比你个人更了解你自己。从这方面来说,真的没有必要盲信权威,我们平常意识到的权威总有些欺骗的成分在里面。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