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十全十美——评电影《黑天鹅》
(2011-01-27 19:46:52)
标签:
杂谈 |
电影《黑天鹅》是一部关于欲望的电影。它用充满心理暗示的线索和镜头讲诉了一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
女主角Nina是一个从小就被母亲细心呵护的乖宝宝,她要做什么,她得做什么,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一切全在母亲的规划之中。于是,她只有照着母亲划好的人生地图来进行自己的人生旅程。别无选择。
母亲为了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这份爱,或者说这份恩,变成了压在Nina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每天同一个恩人生活在一起的诚惶诚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忍受得了的。于是完美的Nina只有更完美,更优秀,才能不负母亲的期望。但在这些压力下,她的精神世界开始生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对抗——她总是抓伤自己,让自己鲜血直流,或者做一些外人不理解却倍感恐惧的行径。
为了夺得《天鹅湖》的领舞,她不仅要刻苦训练,还要承受着舞蹈总监的性骚扰。“潜规则”虽然是一个老掉牙的桥段,但导演达伦.阿罗洛夫斯基用得还算心应手。当然,新瓶装旧酿的技艺,不是谁都可以掌握得好的。
无论爱情还是事业,有竞争,才能更精彩。于是,导演又安排了女二号Lily闪亮登场了。也可以说,是Lily引出了藏于白天鹅Nina身体里的黑天鹅的魔性和妖性。连她自己的都不晓得,淑女的外表下,自己的本性竟然那般奔放。
白天鹅的纯洁优雅,与欲望绝缘;黑天鹅的热情奔放,充满了诱惑。这对同卵双胞却有着分裂的个性。而导演却要让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在一个人的身上绽放,可想而知其带来的分裂效果。
Nina的挑战是颠覆性的。为了变成舞蹈总监需要的兼具热情大方与优雅高贵的黑天鹅与白天鹅的性格与一体,她开始叛逆,让自己向大胆、追逐欲望的Lily看齐。她开始尝试欲望,反抗母亲并强迫自己。这种心理的挣扎与斗争,在上台前化妆间的那一刻达到了高潮。她恨Lily,怕她将自己取而代之之,于是,她用碎玻璃杀死了她。实际上,这块尖利的玻璃刺向的却是自己的躯体——她杀死了那个挣扎于欲望和自制之间的Nina。
于是,一个崭新的Nina诞生了。她强大、自信、热情、浑身充满了诱惑,她完全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欲望——对成功,对名利的追逐。她完美的演出梦想实现了。那个天使面孔、魔鬼心理的白天鹅与黑天鹅同时在舞台上比翼飞翔。
在欲望上升到极致时,Nina用成功向她的短暂人生谢了幕。在排山倒海的喝彩声中,她成为一名“艺术”、或者说欲望的殉情者。
善与恶、纯洁和欲望、黑与白,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此时全部混杂在一起,呈现于人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图案,混乱无序!
《黑天鹅》是一场电影盛宴,导演达伦.阿罗洛夫斯基像一个高级的厨子,精准地掌握着火候和配料的比例。华丽的镜头语言,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处处透露出“越堕落越精彩”的病态美学原理,女主角Nina之死,将这种病态美演绎到了极致。
形同陌生的城市,看似熟悉的人群,拥挤里的孤寂,热闹中的落漠,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欲望这个东西,不会被人们挂在嘴上来谈论,却隐讳于血液里穿梭。
不管是柴可夫斯基或者阿罗诺夫斯基,《天鹅湖》或者《黑天鹅》仅仅是我们内心善恶的分水岭,是一种分裂的表象。因此,了解自己的欲望,抑制不让它如猛兽般汹涌,才是我们最该做的。
因为,人生没有十全十美,能做到十全九美已经非常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