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赋
(2025-02-06 11:35:08)分类: 文 |
雪
昔读子瞻《雪堂记》,尽得雪境。堂冠以雪者,盖欲释其形而雪其躁,以雪警心1而视之冰操。今观其美迹,亦足畅神,乃托心得所2,遂赋之。
形便娟3而零星,质轻明4而参差。初款款而招拂,亦簌簌而低垂。时回旋而拥柱,多萦归而吹墀5。忽尔在前而清荧,忽焉在后而委迟。犹子猷开室、皎然而望6,若紫玉结气、烟然而飞7。伴奂8而游梁园9,寂清而掩袁扉10。彭城子吟《冰柱》11而寄,丁令威化仙鹤而归12。翁伯种玉以斗石13,曹风比色以麻衣14。天子赐玉15以泽其民,龙公试手16以行其霏。
五丁仗剑而决云端,众鳞卷风而出天际17。千亿谪身18之望望,十万丈夫19之挤挤。断如复断而纵情,乱如复乱而极意。如入道子画中而飘举20,似上鲁直毫端而摇坠21。永叔白战以禁物语22,党慰浅斟23以临玉戏24。无非亲也而入郄诜之幄25,不肯安矣而遇嵇康之醉26。上界造物而豪纵27,中庭积素而纯粹。或消或结,任其行藏;有兴有灭,任其行止。
同云应变而横氛28,素尘遇赏而赋象29。璧台始构而改观,玉树新裁而意匠30。夺万物而并色,迷孤雁而失向。虚白自生而契庄周之理31,虚明自照而知孙康之傍32。陆机遭戮而华亭雾惨33,焦先袒卧34而野庐火旺。平畴三白35而应郢中之曲36,平地一尺而浮程门之访37。素因遇立38而合璧千岑,潔遂天成而连缟万巷。缥缈之至而归沉着,愁惨之始而任放旷。
夫至清之境者,微零几点,便静气迎人而使人自远39;无定之境者,乱窜千般,即躁气夺人而使人难释。静穆之境者,随处任缘,辄斜影40委地而使人入定;平远之境者41,随遇任安,遂素履行愿42而使人应迹43。元亮纵浪大化之间,恬然而不惧44,何须达道45;子厚居己愚溪之上46,茫然而不违,何奈受寂47。义山囿身使府之内,郁然而不得48,何堪沦贱49;东坡投荒暮岁之时,超然而不拒50,何曾含戚51。殆至胜之境因人而彰,至胜之人因境而适。境有相当52,人有相益。是故雪我雪也,非我则不美;卿我卿矣,非我则不惜53。如是而白已矣。
2025.1.13. - 2025.1.17.
注:
1.
2.
3.便娟,轻盈美好貌。汉·边让《章华赋》:“形便娟而以婵媛兮,若流风之靡草。”4.罗隐《后雪赋》:“若夫莹净之姿,轻明之质。”
5.宋·梅尧臣《十五日雪三首》:“拥柱轻于絮,吹墀净若沙。”
6.《世说新语·王之猷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7.《搜神记·紫玉》:“吴王夫差小女,名紫玉,年十八,才貌俱美。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之为妻。...王怒,不与女,玉结气死,...吴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吴妖小玉飞作烟。”
8.伴奂,闲逸自在貌。《诗经·大雅·卷阿》:“伴奂而游矣,优游尔休矣。”唐刘眘《积雪为小山》:“飞雪伴成奂。”
9.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之私园。刘宋·谢惠莲《雪赋》:“(梁王)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未至,居客之右。俄而未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
10.《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骆宾王《寓居洛阳对雪忆谢二》:“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李贺《嘲雪》:“寂寞门扉掩,依稀履迹斜。”
11.彭城子,唐诗人刘叉自称。好任侠,曾酒后杀人,四处逃亡。后因朝廷大赦,改志从学,曾投为韩愈门客,自称“酒肠宽似海,诗胆大如天。”作《冰柱》寄托自己怀才不遇。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12.《搜神记》卷七十八:“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后化鹤归辽,集成门华表柱。...‘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郊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塚垒垒。’遂高上冲天。”李贺《嘲雪》:“久别辽城鹤,毛衣已应故。”
13.《搜神记》卷十一:“雍伯(即翁伯),雒阳人。...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种之,玉生其田。”《水经注疏》卷十四:“(无终)山有阳翁伯玉田。”李商隐《喜雪》:“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
14.《诗经·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刘宋·谢惠莲《雪赋》:“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李商隐《喜雪》:“班扇慵裁素,曹衣讵比麻。”
15.明·夏言《天赐时玉赋》,以时玉名雪。
16.苏轼《聚星堂雪》:“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初行雪。”霏,雨雪很密的样子。《诗·邶风·北风》:“雨雪其霏。”
17.宋·张元《雪》:“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银河下帝畿。战死玉龙三百万,败鳞风卷满天飞。”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五丁拔蛇》:“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制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18.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9.十万丈夫,《宣和画谱》评宋·文同画:“盖与可工于墨竹之画,非天资颖异,而胸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何以至于此哉。”此处喻雪。
20.典出“吴带当风”。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此处比作雪。
21.古人评黄庭坚狂草:“下笔飞动”、“天花乱坠”、“乱花飞舞不离其树”。
22.永叔白战,苏试《聚星堂雪(并叙)》:“忽忆欧阳文忠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体物语。...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又适在郡,故辄举前令,各赋一篇,以为汝南故事云。...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当时号令听君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23.党慰,北宋太慰党进。他每逢雪天,即在家“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宋·无名氏《湘湖近事》)。
24.玉戏,谓下雪。北宋·陶谷《清异录·天女》:“凡雪,仙人亦重重,号为天公玉戏。”即言下雪为天上仙人因欢欣而作的游戏。
25.《晋书·郄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以雪比贤良。
26.《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言其“醉玉颜山”,即使醉态也显得高贵而不失风范。唐·李子卿《聚雪为小山赋》:“危容半颓,傥遇嵇康之醉;片影初坠,谓入郄诜之幄。”
27.辛弃疾《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上界足官府,汗漫与君期。”上界,天上。韩愈《酬严给事》:“上界真人足官府。”
28.同云,云一个颜色。《诗·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横氛,云气充满貌。
29.素尘,喻雪花。李商隐《残雪》:“寒空失素尘。”遇赏,遇到赏识容纳之所。唐·刘眘《积雪为小山》:“遇赏遂成山。”赋象,给予形状。谢惠莲《雪赋》:“值物赋象,任地班形。”
30.始构,改变了原样,如同重新构建。新裁,新植。隋·王衡《玩雪诗》:“璧台如始构,琼树似新裁。”
31.《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蒋防《雪影透书帷赋》:“契庄周之理,虚白自生。”
32.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33.《资治通鉴·晋纪》:“(陆)机闻秀至,释戎服,著白帢,与秀相见,为笺辞颖,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可复闻乎!秀遂杀之。”《晋书·卷五十四》:“(机)遂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
34.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下:“(焦先)常结草为庐于河之滨,独止其中。...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
35.三白,三次下雪。唐·张鷟《朝野佥载》:“正月见三白,田家笑赫赫。”北方谚曰:“要宜麦,见三白。”
36.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37.《左传》:“平地尺为大雪。”《二程全书·遗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38.遇,所遇之物。立,成。谢惠莲《雪赋》:“素因遇立,污随染成。”
39.自远,自然地远离尘俗。明·曹臣《舌华录》:“王光录云:‘酒正使人自远。’”
40.斜影,侧斜的影子,喻飞雪。宋·宋祁《和晏相公...》:“天京飞雪洒车装,九九清尘御路长。斜影不迷宣曲骑,...。”
41.(宋)郭熙《林泉高致》:“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平远者冲澹。...冲澹者不大。”
42.素履,用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面对心中所向往的事物。行愿,愿意踏上心中向往的前路。《易·象传上·履》:“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43.应迹,符合心迹。
44.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45.(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当委运任化,无为欣戚喜惧于其中,以作庸人无益之扰,即有意于醉酒立善,皆非达道之然。”
46.柳宗元《愚溪诗序》:“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47.“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寂寥而莫我知也。”茫然而不违,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
48.李商隐“因卷入朋党之争,终生沉沦使府,郁郁而逝。...李商隐一生官不挂朝籍。进士释褐,二为俗吏,三入幕府,淟涊依人,最后寂寞地死去”(黄世中《李商隐诗选》前言)。
49.沦贱,陷入卑下地位。
50.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年)谪惠州,57岁;绍圣四年(1097年)谪儋州,62岁。
51.含戚,怀着忧伤。
52.清·石涛《山林胜境图》跋:“山林有最胜之境,须最胜之人,境有相当,石我石也,非我则不古,泉我泉也,非我则不幽。”
53.《世说新语·方正》:“卿自君我,我自卿卿。”《世说新语·惑溺》:“我不卿卿,谁当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