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赋
庚子十月,时造园于庭,择园中宽闲处,莳梅三五本。间以装点明清石器,自适日涉,拟曰“补梅居”。又三年,复造于故宅。园甚小,乃小品营之,于窗前寻丈之地,小株孤植。间二三老石,静坐焉,取名“清足”,亦快人意。余好梅,遂作斯赋。
花以色而尚,今也;梅以格而重,古也。梅肇于《说命》之述,花始于《说苑》之叙。越使遗梁王以折枝,汉臣觐林苑而献树。夏禹庙、梅梁生以枝叶,太极殿、梅梁标以花絮。僧繇《咏梅图》而遥发其端,鲍照《梅花落》而始闻其宇。遂有寿阳妆额之效,亦见陆凯寄思之举。逋仙居孤山以度曲,庄氏安陈郡而促柱。白石征声以得小红,竹山用事而吟翠羽。编《梅骚》以补骚缺,修《花史》而全史著。
梅祖庾岭而宗罗浮,梅圣孤山而源诸越。西溪幽折而弥清芬,邓尉巨丽而尽香雪。长林周遮于藤山而遐观,清辉迭映于灵谷而不歇。宋人旷望洞庭而驾浮,明士栖隐松江而披月。超山古梅青森点疏花,项里古梅苍润垂绿发。楞枷山下、石湖随范村而治,玉照堂中、南湖岂桂隐而辍。定庵居京而名九里梅花村舍,梦坡观图而补灵峰梅树情节。树梅于谷而通幽之幽独,观梅于涧而知清之清绝。
枝影横斜而溢美,花容淡小而上妆。颜色清娟而入髻,帘栊轻素而入望。巡檐索笑以为乐,插瓶含章以为偿。有艳归静而素雅,衣朱游深而杳茫。目力不到而繁似雪,花势未已而明如光。香醉吴音而抚三弄,清盈越女而歌九张。性之清介而近癯儒,品之清狷而远膏梁。闲僧移栽而囿丛林,薄宦耕读而就野堂。赵师雄梦梅仙于罗浮,郑文甫遇江妃于汉阳。名玉妃以东坡,称梅妃以明皇。
感时序流转之兴衰,触物情迁逝之欢悲。四方宦游而随遇赏会,一路迁播而即遇怨思。风骨浩然而香影乃其余,意态老成而气格章其姿。杜甫寄蜀州以诗重提,何逊在扬州而名骤知。乐天醉几场而为梅花,后村累十年而因梅诗。罗浮山下而叹子瞻触怀,首阳山中而悉伯夷采薇。气若广平宰相而风度自远,形似咸平处士而风神未卑。堪比鲁公犯雪临危之际,犹同颜子穷冬落寞之期。
傍梅读《易》以观造化之妙,览程遗《书》以会生气之循。欲开未开而抉天地初始,似语不语而参宇宙本真。颇具春芳独先之象,乃洞天意独厚之因。皓雪让洁而得一气之先,素月并清而凝三仁之神。天理生机以看荣枯,天理流机以待屈伸。彼此消长而无穷,阴阳升降而回轮。花落凄美而转平和,花开苦寒而守坚贞。梅之德遍天下而独称梅先生,梅之仁誉士林而多号梅道人。
2024.11.25.—2024.11.29.
注:
1. 元末·谢肃《梅花庄记》:“实以用而贵,花以色可尚,尚花今也,贵实古也。”苏轼首先提出“梅格”一词,其《红梅三首》其一:“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定风波·红梅》:“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2. 杨万里《洮湖和梅诗序》:“著于《说命》之书(《尚书·说命》)、《召南》之诗(《诗经·召南·标有梅》)”。
3. 汉·刘向《说苑·奉使》:“越使者诸发执一梅遗梁王。”元稹《问韩员外》:“折枝为赠君莫惜,纵君不折风亦吹。”汉·刘歆《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
梅七:朱梅、紫叶梅、...。”
4. 《风俗通》:“夏禹庙中有梅梁,忽一春生枝叶。”《吴氏春秋》:“夏禹庙以梅木为梁。”陈·沈炯《太极殿铭》:“晋朝缮造,文杏有阙,梅梁瑞至,画以标花。”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类编》:“晋谢安作新宫,造太极殿欠一梁,忽有梅木流至石头城下,因取为梁。殿成,乃画梅花于其上,以表嘉瑞。”
5. 唐·裴孝源《公私画史》录南朝·张僧繇《咏梅图》一卷,是画史记载最早含有梅花形象的作品。宋·刘学箕《方是闲居士小稿》:“梅花自秦汉而下无一语焉,至宋鲍参军始赏其韵而寓之诗。”鲍照《梅花落》是魏晋以来梅“始以闻天下”的最早咏梅诗。
6. 白居易《白孔六贴》:“梅花妆,(宋)武帝寿阳公主人日梅花落额上,成五色,后人效为梅花妆。”《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陆凯《赠范晔诗》为咏梅之始。
7. 《梅梢月》,谱载明·汪芝辑《西麓堂琴统》卷一一,其解题:“逋仙结庐孤山中,夜吟倚小窗,见梅月争清,遂有此曲。”元末·陶宗义《说郛》引《真率笔记》:“陈郡庄氏女,精于女红,好弄琴。有琴一张,名曰驻电,每弄梅花曲,闻者皆云有暗香,人遂藉藉,称女为庄暗香。”
8. 姜夔《暗香》《疏影》序:“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元·陆友仁《砚北杂志》云,石湖甚赏此二曲,白石归吴兴时,特以歌妓小红相赠。蒋捷《翠羽吟》序:“响林王君本示予越调《小梅花引》,俾以飞仙步虚之意为其辞。予谓泛泛言仙,似乎寡味,越调之曲与梅花宜。罗浮梅花,真仙事也。演而成章,名《翠羽吟》。
9. 南宋·方辰逢《题<梅骚>后》:“有客过予,自号‘梅友’,出示一编曰《梅骚》,且以不及梅为骚之欠,不入骚为梅之耻,将以补骚缺也。”扬无咎《玉烛新》:“高压尽,百卉千葩,因君合修花史。”其《柳梢青》之十:“因事顺心,为花修史,从记中书。”
10.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梅祖大庾而宗罗浮,罗浮之村、大庾之岭,天下之言梅者必归之。”明·吴从仙《和靖种梅论》:“处士有梅三百六十,尊正朔也。”诸越,春秋越国。
11. 苏州邓尉、杭州西溪为明清两大梅花重镇。清·钱陈群:“邓尉、西溪梅事特盛。”两地梅花于明嘉靖、万历间始闻名,至清亁隆二百多年来最为繁盛。明·袁宏道《光福》:“光福一名邓尉,...山中梅盛,花时香雪三十里。”明·杨文骢《春游偶记》:“凡梅花盛处,皆此湖之光影所接也。...玄墓亦欲以梅海赠之。”康熙三十三年,江苏巡抚宋荦探梅邓尉,题“香雪海”三字,综合了袁之“香雪”和杨之“梅海”之意。清·程恩泽《游香雪海记》:“大江南北以梅著者无与香雪海比,寻梅者以不得至香雪海为憾。”明·顾简《古福胜院记》:“宋僧渊本澄重兴,种梅万树,闭户读书,故有福胜梅花之目,西溪梅花因缘或始于此。”清《杭州府志》:“西溪一带梅花甚盛,沿亘十余里,清芬袭人,中多别业,往往高人逸士托足其间。”“西溪十八里夹道种梅,巷曲数十万树,惟绿萼者结实尤佳,他处莫及。”
12. 清《榕城(福州)景物录》:“植梅千万株,每逢冬月,骑马看花,寻香曳雪,道路相属,觞咏如云。”《福建通志》:“山多梅,有梅花坞,植梅万株。”明·冯梦桢《灵谷寺东探梅记》:“群山如玉,清辉蔽野。”明·王象晋《群芳谱》:“灵谷之左偏,曰梅花坞,约五千余株,万松在西,香雪满林,最为奇绝。”
13. 清初·怀应聘《洞庭(苏州)西山记》:“及顶,但见白色模糊无际,不辨其为湖水也白云也,而为梅花也。”清初·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洞庭梅花不减(玄墓、光福)二山。”宋·李弥大撰西山《道隐园记》:“岩观之前大梅数十本,中为亭曰驾浮,可以旷望,将驾浮云而凌虚也。”《松江府志》:“梅花源,...王圻别业,后国朝沈白居之。”清《江南通志》:“梅源市,县西北三十六里,地名王庵,明提前副使王圻艺梅千株,著书其中。”清初·吴伟业《过王庵看梅感兴》:“有梅万株,不减邓尉。”清·张吴曼《集唐梅花诗自叙》:“因名之曰梅华源,盖先生栖隐之地,媲美武陵也。”
14. 清·宋咸熙《耐冷续谭》:“(超)山多梅花,中无杂树,有南宋古梅数十本,花时游人极盛。”清·张应昌《超山古梅歌》:“超山山下万重雪。”清·王同《唐栖志》:“报慈寺侧有古梅数十株,七八百年物。”清·林纾《记超山梅花》:“山南山北二十里弥望皆海,恍置身香国中。”约建宋梅亭,并请吴昌硕绘宋梅小影并附时流题咏,吴昌硕亦葬于超山。郁达夫《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树梅。”《会稽志》:“项里,...多古梅,尤奇古可爱,绿藓封枝,苔须如绿缨,疏花点缀其上,夭矫如画。”范成大《梅谱》:“古梅,会稽最多,其枝樛曲万状,苍藓鳞皴,封满花身。”“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初谓古木,久历风日致然。”南宋·周密《浩然斋雅谈》:“越中项里者如绿发。”周密《武林旧事》:“苔梅有二种,...一种出越上,苔如绿丝,长尺余。”
15. 石湖,为范成大别业,在苏州古城西南二十里楞伽山下。范成大《范村梅谱》:“于石湖玉雪坡既有梅数百本,比年又于舍南买王氏僦舍七十楹,尽拆除之,治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南湖,为南宋·张鎡私园,在杭州古城北隅,总其名曰“桂隐”。桂隐园中玉照堂,艺梅十亩,达四百株。南宋·张鎡《玉照堂梅品》:“予得曹氏荒圃于南湖之滨,有古梅数十,散漫弗治,爰辍地十亩,移种成列。...花时居宿其中,莹洁辉映,夜如珂月,因名曰玉照。...自是客有游桂隐者,必求观焉。”
16. 清《严州府志》:“九里洲:在县东二十五里,洲上多植梅树,春日花开,九里一色。”清·陈文述:“桐庐九里洲,洲在梅花里。约略十万株,花开满江水。”龚自珍曾携妻妾隐居九里洲梅花村,未能如愿,在京城居所命名为“九里梅花村舍”。周庆云《灵峰志》载:咸丰九年,杨振藩绘《灵峰探梅图》,“探梅在庚申二月五日,越二十余日城即陷,...其中怀抱悲欢之感,不啻霄壤。”咸丰十一年,陆小石之子陆有壬携《灵峰探梅图》流离广东,光绪十五年又携归故里,捐藏灵峰寺。宣统元年,吴兴富商周庆云游寺,见此图,感于前人题诗有“补梅绘咏更何年,山灵日日望吾辈”之语,“于是兴补梅之思,就寺外灵峰亭以至来鹤亭补栽三百本”(周庆云《灵峰志》)。落成之日,择苏轼生日即十二月十九日,宴集宾朋,绘图题咏。民国三年,将《灵峰探梅图》《补梅图》并诸家题咏,交由上海文明书局印刷出版。
17. 宋·何梦桂《王梅谷诗序》:“梅,幽花也;谷,幽地也。树梅于谷,幽之幽者也。”更具“离群独立”之境。宋·姚勉《梅涧吟稿序》:“梅之在涧,其硕人之在涧乎?...然则,求诗于诗,不若求诗于梅;观梅于梅,不若观梅于涧。”
18. 杜甫诗句:“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水禁。”宋·陈杰有《题老杜巡檐索笑图》。
19. 明·高濂《遵生八笺》:“策蹇寻梅,莫不以朱为衣色,岂果无为哉?似欲妆点景象,与时相宜,有超然出俗之趣,且衣朱而游,亦非常客。”
20. 《三弄》即《梅花三弄》,《九张》即《九张机》。
21. 宋·扬无咎《柳梢青》之十:“癯儒岂、膏梁共途。”丛林,寺院。宋薄宦微、耕读退处之士,以清贫野逸相标榜。
26. 柳宗元《龙城录》卷上《赵师雄醉憩梅花下》:“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傍舍,见一女子淡妆素服,出迓师雄。时已昏黑,残雪未消,月色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言极清丽。因与之扣酒家门,得数杯,相与饮。...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尔。”唐·王适《江滨梅》:“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弄株人,汉江女神。《韩诗外传》:“郑交甫过汉皋,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遇,言曰愿请之佩,二女解佩与甫。”后世称江妃。
27. 苏轼《花落复次前韵》:“玉妃谪堕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唐·曹邺《梅妃传》:“(妃)性喜梅,所居阑槛,悉植数株,上榜曰梅亭。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梅妃传》跋:“今世图画美人把梅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
28.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宋·方回《瀛奎律髓》:“老杜诗凡有梅字者皆可喜。”宋·赵藩《梅花六首》其五:“梅从何逊骤知名,句入林逋价转增。”
29. ”白居易《忆杭州梅花,...》:“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刘克庄《扬补之墨梅跋》:“予少时有《落梅诗》,为李定、舒亶(两人制造‘乌台诗案’诬陷苏轼)辈笺注,几陷罪苦。后见梅花辄怕,见画梅花亦怕。”其《病后访梅九绝》其一:“幸然不识桃和柳,却被梅花累十年。”其《贺新郎·宋庵访梅》:“老子平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
30. 苏轼《再用前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宋末·陈著《梅山记》:“卓哉玉局翁(苏轼)登大庾岭,寄罗浮村,炼成冰魂雪骨,世之人一追想及,毛发森洒吁止矣。”《史记·伯夷列传》:“(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刘克庄《四叠》其四:“天下断无西子白,古来唯有伯夷清。”
31. 广平宰相,武则天朝、玄宗朝宰相宋璟。皮日休《桃花赋》序:“余尝慕宋广平为相,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宋末·陈著《跋弟菃梅轴》:“梅之为物,天清月明,风度凝远,如宋广平在开元相太平。”咸平处士,林逋。元·冯子振《水月梅》:“一时意味无人识,只有咸平处士知。”南宋·舒岳祥《题王任所藏林逋索句图》:“千秋万古梅花树,直到咸平始受知。”
32. 南宋·郑刚中《梅花三绝并序》:“梅常花于穷冬寥落之时,偃傲于疏烟寒雨之间,而姿色秀润,正如有道之士,居贫贱而容貌不枯,常有优游自得之意,故余以之比颜子。”“至若树老花疏,根孤枝劲,皤然犯雪,精神不衰,则又如耆老硕德之人,坐视晚辈凋零而独撄危难而不挠,故又以比颜真卿。”
33. 南宋·魏了翁《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宋·邵伯温《易学辨感》:“(小程)平生未尝看花,邵雍曰:‘庸何伤乎?物物皆有至理,吾侪看花,异于常人,自可以观造化之妙。’”《程氏遗书》:“早梅冬至以前发,方一阳未生,然则发生者何也,其荣其枯,此万物一阴阳升降大节也。”
34. 南宋·魏了翁《西郊访梅》:“欲天未开时,似语不语意。”“生”是天地之初始、万物之本源。《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35. 南宋·陈深《梅山铭》:“皓雪让洁,素月并清。得气之先,斯仁之萌。”《论语·微子》:“殷有三仁焉,”三仁,殷末之微子、箕子、比干。”
36. 《程氏遗书》:“然逐枝自有一个荣枯,分限不齐,此各有一乾坤也。”二程是以梅花譬说天理。南宋·魏了翁《海潮院领客观梅》:“梅边认得真消息,往古来今一屈伸。”
37. 《程氏遗书》:“各自有个消长,只是个消息,惟此消息,此所以不穷。”
38. 南宋·刘辰翁《梅轩记》:“数年来,梅之德遍天下。余尝经年不见梅,而或坡或谷或溪或屋者,其人无日而不相遇也,往往字不见德而号称著焉。”元·王冕《梅先生传》:“梅先生,翩翩浊世之高士也,观其清标雅韵,有古君子之风焉。”文天祥《萧氏梅亭记》:“天地生物之心,是之谓仁,则夫倡天地之仁者,盖自梅始。”元·张之翰《题刘洪父<梅花百咏>后》:“梅即道,道即梅。故说性说理处,不患其不幽且深。”号梅道人者自古不乏其人,如元·吴镇、清·童钰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