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

标签:
艺术家装置注目苏文祥周啸虎杂谈 |
分类: 小札/注目 |
How Do Artists Work?
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
文/Text 苏文祥 Su Wenxiang
周啸虎,侦探计划-追尾,录像装置,2008
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这是艺术研究者们都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甚至于还有更普通的对艺术抱有兴趣的人群。不光艺术史家们的著书立说,艺术家的自传自述等出版物,各个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也都通过它们的教育与推广活动极力的向人们推荐行销——它们所选择的艺术家是如何创造性的工作并生存。不管它们各自怀着何种目的,人们几乎都在做着殊途同归的事情。因为对于艺术这样看起来神秘的未知事物,人们报有强烈的好奇心,包括对从事它的艺术家们。其实,与其说人们对于艺术家的工作如何抱有兴趣,毋宁说人们对某种物品在这些特殊的人的手里如何成为艺术品有着强烈地探究的心愿。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直用单一的目光关注世界,那肯定会造成缺憾。如果一直用一种方式关注艺术,势必也会同样如此。然而,在人们既有的理解艺术的概念和经验中,特别是参观展览的时候。人们只拥有对某一个艺术创作的结果进行考察和探究的权利,展览图录——其实那更像是一本成果汇报书。因而很难知其所以然。
艺术家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我们不能不说,现有的展览体制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和揭示这一问题,相反有时甚至是阻隔和屏蔽了人们对于艺术家工作的理解。因为更多的展览展出的只是一个艺术家某项工作的结果,对于艺术家是如何产生这一结果依然是一无所知。一段时间内业内人士甚至形成一个共识,了解一个艺术家的最好的方式也许是去参观他的个展。而群展的可看性则大打折扣,因为在那里看到的是真正的切片,或者叫片断。这当然与当代艺术所衍生出的策展行业的滞后有关。现在的群展更多的时候像是博览会,而那些口碑稍好的展览无非是相对专一一些的主题性的挑选,更多的是杂烩与拼盘。 其他的原因包括文化针对性、主动性的缺失,或者经济消费主义的影响等等,这里不再展开。
回到艺术家,浅显地说,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的缘起形成、发展、以至于最后产生一件艺术作品;以及上一个作品和下一件作品之间的观念延续甚至断裂,就我的理解,这是本次展览所十分注重的。这很像一种历史分析法,得出某个预定的结果并不是首要的,首要的是寻找更多的佐证,最后将它们并置的时候,自然有一些不证自明的东西会显现出来,这样甚至会超越最初的判断。当我们做出一个最后的决定,通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决定形成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是不得不重视的,这期间曾经发生过的某个细小的念头也许都会最终影响未来的判断。现在的决定无非是最适合当时的一个选择,或者是偶然。所以人们经常会说历史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这样的分析在艺术家的传记,或是美术史专题研究中并不缺少重视。我们在展览会上对一个艺术家的了解,还建立在对他以往的某些作品甚至人格的印象,从而最终影响甚至左右我们对眼前所见到的这一作品的理解。
不过需要清楚的指出,这个展览并非和当下流行的过程性的观念艺术创作那样:找到和确定一个概念,然后将搜寻其过程中的证据一一保留,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完成了一件作品。重要的问题是希望通过展览和出版物弄清楚连续性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以维持并对艺术家众多不同或连续的思想观念起作用并构成现有的局面。
众所周知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危机”,我想它适度警醒了一些沉睡的人们,不仅要关注艺术曾经如何与消费、商业成功的协作,也应该关注一下,在这个联合体中的一些其他重要部分如艺术家,他们是如何工作、以及是如何将它们努力继续下去的。也许大家都在试图改变现时乏味单一的局面。同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尤其期待这样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