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法呈现的呈现

(2009-12-18 17:18:44)
标签:

呈现

无法

夏季风

石青

杂谈

分类: 小札/注目

无法呈现的呈现

Present the Absent

文/Text 夏季风 Xia Jifeng

 

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挑逗他人窥探欲望同时在实践中无法解决的命题: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工作过程的每一步总是不断地会被作品的前进所背叛,作品本身的最终完成,实际上意味着对之前创作过程的覆盖和抹灭。即便艺术家有意留下工作札记或创作手稿,甚至于身边放置一台摄像机,忠实而完整地记录下整个工作过程,也终究对业已完成的作品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这么说的意思是,作品的完成仅靠可见的工作行为来证明是难以成立的,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巫术中的通灵,彼此心性的转移,隐秘而难以言说。从理论上来讲,似乎没有一种途径能有效地解决艺术家工作中的秘密。

但是,艺术家工作中的秘密是不是存在着某种“边界”的可能?我认为是可以值得尝试和探究的。而对“边界”企及的深浅程度,则另当别论。正如《当代艺术与投资》三年来所做的,杂志邀请了近30位极具实验性和创作力的年轻艺术家,在“工作坊”栏目中,对看起来无法呈现的工作秘密做了有意思的呈现——至少艺术家个体在观念思考、创作实验以及艺术生产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作了表现。尽管如此,但问题依然接踵而来,作于一本杂志或者说杂志中的一个栏目,到底能为如何工作的艺术家,提供多大程度的揭密平台?杂志自身的局限性,会不会成为艺术家呈现工作秘密的另一种“边界”?

因此,对这个有趣的、类似于埃舍尔式悖论的命题,作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也出于对过去杂志中纸本“工作坊”栏目的延伸与回应,我们决定继续邀请栏目中的艺术家,参与到“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展览中来。或许,从杂志纸面的、扁平化的形式到立体空间式的呈现,尤其是随着艺术家工作观念形态与物质特性的改变,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工作秘密进一步被拓展了边界。

我们知道,这同样是一次无法呈现的呈现。陶渊明说“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梁启超又说“用自鞭策得寸得尺,聊胜于无”,仿佛都能成为这个不可能休止的命题的最好注脚。

2009-1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