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览会的品质从哪里来?(图)

(2009-05-21 11:32:23)
标签:

博览会

cige

画廊

品质

艺术

变革

深度

杂谈

分类: 艺事聚焦/基金会

博览会的品质从哪里来?(图)

 

where are the art fair's quality from?

博览会的品质从哪里来?

Text  __晏旭        图片提供 __CIGE, 阿灯

 

博览会的品质从哪里来?(图)

 

4月15日晚,第六届CIGE2009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厅如约拉开帷幕。据早前的新闻发布会介绍:CIGE2009在参展费用上提高了10%,拥有了84家参展画廊,参展画廊的数量相较2008年的80家有增而无减。目前CIGE的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新闻发布会往往是报喜而不报忧。现场恐怕才是说明问题的根本,首日举行的是VIP预展。VIP预展几乎可以说预示着这个展会的人气和成败,在国贸中心附近稀疏的几个户外广告,轻柔地提示着人们CIGE在这里举行,这样的户外宣传也使CIGE少了原本应该有的力度和气势。

 

甫一进入CIGE会场,“全球金融海啸的大气候,行情太差是最为主要的特征。”一位资深的画廊业者正在接受采访的话先被听进了耳朵。全球金融海啸环境下,艺术品市场的收缩是非常明显的。以早前的西班牙的ARCO与纽约军火库为例,参展画廊在接受采访时都纷纷表示今年的买家在购买时往往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决定,买家也期望将艺术市场的泡沫区分开来。大名头、高价位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中早已鲜见了踪影。亚洲地区以从早前的苏富比拍卖的表现比较明显,成交额都收缩在500万人民币以下。据资深的世纪翰墨画廊业主林松介绍:CIGE在资源整合方面表现出不错的工作能力,所以他的画廊在CIGE总能得到一些积极的销售。

 

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衰退的状况还未触底。艺术品行业中,画廊业主可能“着急卖”的心态表现出来比较明显,买家又急欲分辨清艺术市场中的泡沫和选择价位合适的艺术品“抄底”。藏家叶茂中先生在叙述他秋季在苏富比竞拍张晓刚作品时的经历时说:由于大家的心理预期远未到达底线,所以目前是存在着想抄而抄不着底的现象。”“抄底说”在买家和卖家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新一轮较量中继续前行。

 

博览会的品质从哪里来?(图)

 

量贩式超市可行否?

 

如果说西班牙的ARCO在价格层次上表现出了积极的势头,不同价位的艺术品都有,走了一个“充分满足”的路线。那么艺术品经济人伍劲早前接受采访时说:名牌卖不动了,超市还行。超市的比喻来说明当下的博览会,的确也有几份恰当之处。

 

CIGE2009这个超市里的东西如何呢?不少媒体同行也表达这样的感受:艺术作品的质量普遍不高。从CIGE现场的作品来看,好的作品乏善可陈是普遍的感观。大量的作品设计意味太重,偏重了制作和讨好。揣测买家心态而来制作作品,所以作品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观念往往扭捏、晦涩。近两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井喷,出现了所谓的创作上“大繁荣“,这类揣测买家心态而制作出来的作品,在作品的表意上自然表现为扭捏和晦涩。作品里剩下的只是讨好和娇柔的精心设计。

 

超市的比喻只是说明了艺术品的价位收缩的现实,而超市很多时候解决的是日用。在价格上,CIGE2009也着实表现出了超市的特征,据消息人士称,代表圣之空间参加的艺术家尹朝晖+尹朝宇都以几千元不等的价格成交。

 

博览会的品质从哪里来?(图)服务的瓶颈?

 

王一涵小姐率领CIGE团队,素来以细致认真赢得大家的认可。工作中细致、周到,媒体资料详实和明晰。如果愿意将博览会理解为服务竞争的话,那么服务是否可能有瓶颈呢?热闹本是展会特别需要的一个气氛,但VIP预展现场酒会的现场确实也有点热闹的过头。5点钟的冷餐会场地安排的过于局促,黄头发的外国人、黑头发的中国人、参展商、嘉宾挤作了一团,确实有失礼貌和周到。顿时也让人想起了展会现场有个艺术家的作品,将一锅八宝粥倾泻在地,作品就被命名为“一锅粥”。对于展会的服务,参加过亚洲地区多个博览会的野田当代画廊的程鹏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说:CIGE还是显示出了差距,类似象日本和台北等地的博览会还是显示出了细致和周到。类似免费的茶水提供和分区域专人的展会服务都是CIGE所缺乏的,包括VIP预展之后三天,公众开放日人气的保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次CIGE2009共邀84家画廊参与此次展会,海外画廊数目超过75%。从画廊的名单角度上来看,CIGE好象认定了国际化的一种策略来进行运作。但我以为一位专业媒体的记者的感叹道出了真谛:国外画廊骗一次是一次,这些国外画廊的作品在中国根本卖不出去。无论从作品自身质量和文化背景的认同,确实国外画廊在CIGE来完成和实现销售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事情。而且从展会现场的情况来看,国际性的画廊在整个展场中显得并不突出,作品质量更是乏善可陈。貌似这些国外画廊的海外身份倒是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幌子。

 

台湾画廊以及拍卖行近几年率先发动了对东南亚艺术市场的开发,从而带动CIGE近几年重点推动东南亚艺术的实践。首先命名为东南亚艺术是否恰当合适?有待质疑:东南亚地区的艺术缺乏统一的文化脉络和深厚的艺术史资源,这也是导致了近几年的东南亚地区艺术推动不利的根本原因。东南亚的艺术和画廊引进,CIGE展会可能更多因素只是基于地缘方面的考虑和考量。

 

博览会的品质从哪里来?(图)

 

深度变革的一年

 

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十多年发展,2000年左右国内市场开始成形,并推动了2003年之后的一次井喷行情。此次井喷发展,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品长期以来被忽视而带来的补涨行情,同时也取决于流动性资金的盲目投机,其市场结果便是近年来艺术品价格体系的极度不稳定——天价的不断出现与不规范的市场交易。以当代艺术为代表,一轮疯狂的价格增长,往往是以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增幅,推动了艺术品市场的极速发展。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前提,2009年可以预见为内地艺术品市场深度变革的一年。

 

CIGE之后,2009年亚洲地区博览会还将陆续上演“艺术北京”(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和ART HK (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还有选择在九月销售旺季登场的上海当代(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艺术展)、迪拜艺术博览会。此外台湾、新加坡、东京的博览会都将如期举行。无论是参展商还是藏家,一年之内都没必要出现在如此之多的博览会上。博览会的水平和质量将在这一年的竞争中显得尤为的明显,博览会如何以市场的平台来呈现艺术的发展趋势?如何保持自身在市场中的前瞻性和引导性?博览会的品质和艺术作品的质量一脉相承。通过品质引导市场才是长久之途,只有高品质才能完成艺术与公众良性的沟通。艺术市场以天价、泡沫为符号,艺术市场的公共信任危机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化解?如何才能更广泛地从社会公众争取资源?好的作品品质,呈现好的作品。作品的品质也将会是博览会的品质。因为毕竟参展画廊的数量恐怕什么也说明不了,最后的销售数据也未必就是真实而确切的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