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城市老人生活状态(四) “老漂族”们人在城里心在老家

(2012-08-30 13:42:08)
标签:

家居

  关 注城市老人生活状态(四)
“老漂族”们
人在城里 心在老家

  如往常一样,67岁的宋德利独自一人来到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路,找了一处阴凉,点燃一支旱烟,沉默不语,抬眼望着滚滚黄河水。宋德利来自定西市渭源县蒲川乡,一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在兰州某国企工作的儿子便把他接到了兰州。然而,儿孙绕膝、衣食无忧的城市生活却始终无法让宋德利开心起来,儿子、儿媳工作繁忙,孙子更是肩负着中考的压力,一家人只有每天晚饭时才能聚在一起。每每独自待在宽敞、明亮却无人陪伴的家中,孤独感都会让他的心飘回生活了60多年的渭源老家……

  如今,像宋德利这样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城市的老人越来越多,面对生活习惯差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社交圈子缺失等问题,“老漂族”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身在城市却找不到一个谈心人”

  “来兰州以后,我发现哪都是人山人海,可这么多人,我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聊天、谈心的人。”宋德利抽了一口手中的旱烟,苦笑着说道。去年5月,宋德利的老伴去世,儿子、儿媳很孝顺,怕父亲孤单,便把他接到了兰州,由于当时情绪低落,又想着每天都能见到孙子,老人便欣然答应。

  然而,城市生活带来的新鲜感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一个月,老人便萌生了回老家的想法。“刚到兰州时还觉得挺好,每天都能见到儿子和孙子,没事时可以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想出门就下楼,吃穿也不用操心,但时间一长,我就有点受不了了。平常儿子、儿媳去上班,孙子去上学,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都不知道该干点什么。看电视,播的都是年轻人爱看的,电脑我也不会;下楼转,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都不认识,我说话好多人也听不懂,没人和我聊天,他们打麻将、玩牌我也不会。反正每天就是没事干,急得慌。”老人说起城市生活,显得一脸无奈,说道,他提出过想回老家住的想法,但儿子和儿媳坚决不同意,怕他回去没人照顾,孙子也拉着他的手不让走。孩子们都是一片孝心,他也没再坚持。其实他现在很想念同村的老伙伴们,想他的四间瓦房,他的小院子……

  说到这里,老人眼中闪过了一丝忧伤,也许,老人的心此刻已经飞回了那个生他养他的小山村,飞到了那个让他倍感亲切的小院里。

  “城里永远是城里人的城里”

  “城里永远是城里人的城里,要不是为了照顾孙子,我才不会离开老家到城里住。”记者见到李巧莲时,她正在兰州市城关区雁滩安居小区院内陪3岁的小孙子玩耍。李巧莲今年63岁,家住榆中县小康营乡高家湾村。老人一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到兰州发展,并组建了家庭,三年前,随着小孙子的出生,李巧莲和老伴也被小儿子接到了兰州。如今小孙子马上就要过三周岁的生日了,李巧莲也盼着能早日回老家,但唯一让她舍不下的就是活泼可爱的小孙子。

  “真不知道城里有啥好的,年轻人打破头往城里钻。我在乡里活了多半辈子,还是觉得乡里好。”李巧莲一边帮小孙子整理衣服,一边对记者说,她刚来兰州不久的一个早上,她和老伴到外面买菜时被一个中年妇女花言巧语骗去了2000元钱,当时她心里就很不好受,可小儿子说“你们怎么什么人都相信,现在城里的老头老太太谁还相信这一套”让她更感伤心,让她觉得她不适合在城市里生活。

  也就是从那时起,老两口对城市生活彻底没了兴趣,没有朋友,出门怕被骗,回家怕惹儿子、儿媳生气,除了和小孙子在一起,便再难见到老人脸上舒心的笑容。李巧莲说:“我和老头子现在每过一两个月就回老家住几天,只有回到老家,才觉得日子过得安稳、舒心。”

“我做梦都想回老家”

  78岁的周秀川老人个头不高,头上的白色礼帽一尘不染,脸上深深的皱纹让人能清晰的感觉到他一生所历尽的沧桑。周秀川告诉记者,他是天水秦安县人,到兰州已经快8年了,然而8年的时光不但没能改变他对农村老家的眷恋,反而加深了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面对儿孙孝敬、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这位已经四世同堂的老人却直言:“我现在做梦都想回秦安老家。”

  2004年,由于儿子工作调动,周秀川老人举家迁到了兰州。“刚到兰州时,我就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会。说夸张点,每天连家门都不敢出。”周秀川打趣地对记者说道,那是他第一次住楼房,楼房不像四合院那样宽敞明亮,天阴了觉得楼房里黑黑的,心里很着急,就想着把灯打开,心里才会敞亮些;每次从外边回来,都要换拖鞋,他不习惯;上下楼都要坐电梯,可电梯门一关,就觉得像被关到牢房里似的,他担心。如今,电梯敢坐了,可他的孤独感却越来越强烈了。

  “刚来兰州时,小区还有一个秦安老汉,我们常在一起聊天、下棋,但这个老伙计3年前去世了,就没有人陪我好好聊天了,每天都感觉无所事事。”周秀川有些怅然若失地对记者说,从去年开始,他找到了一个去处,就是南滨河路兰州港码头附近的一个小游园。那里每天都有很多老人在唱秦腔,现在他也会时不时吼上两嗓子,也算是找了点儿乐子。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来自会宁的赵怀大妈说的话,代表了许多从农村进城老人的心声。赵大妈告诉记者,她人在城里,但每天想的是老家,在那个土院里生活很自在,院子周围有地,种种菜,养养鸡,到处走走,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活,很自在。在农村也不会寂寞,不是她出去串门,就是左邻右舍的老太太来找她。新鲜蔬菜水果下来了,谁家没有,串门的时候就会带点,大家很亲。不像城里,总感觉人和人离得很远……

  融入社区 “老漂族”才能幸福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周秀川老人的儿子周先生,今年刚做爷爷的周先生对老父亲心中的苦闷早已略知一二,他说:“我也知道我父亲不适应城市的生活,想回老家去,毕竟在老家生活了70年,感情太深了。但现在他年纪大了,我们不放心把他一个人送回去,而且孩子们工作都很忙,不可能回去照顾,所以只能让他继续住在我们身边。但我们也在想办法,尽量让他过得开心一点,我的儿女工作虽然忙,但我让他们周末必须回家陪爷爷。还有,我父亲喜欢秦腔,我就经常送他到河边的茶园子听戏,每当吼上几句秦腔,他的心情就舒畅多了。”

  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城市化发展加速,“老漂族”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都说老年人应该老有所乐,但他们在乡下呆了一辈子,老了突然从乡下跟随子女来到都市,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很难转变。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莫兴邦表示,“老漂族”是一个等待关爱的群体,他们需要子女的陪伴和关心,周围人群的善意和接纳。此外,作为老人,也应该主动同子女交流,多交一些朋友,积极参与社区内的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只有这样,“老漂族”才会漂得更幸福。(记者方敏实习生陈俊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