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心理表现。一个人的情绪好坏.直接或间接地感染家庭其他成员,于是无形中构成了愉快、轻松或沉闷、压抑的家庭氛围。
任何一种情绪都会向周围辐射.作为家庭成员.特别是主要成员不要把不良情绪传播开来,使它像幽灵般地在家庭中游荡。应该懂得:愉快情绪有益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我们不要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相互埋怨、指责.也不要在外边受了气。就回到家中无端=发泄,搞得家庭如战场。有些人在家中说话就像吃了炸药似的,使家人也受其影响而心情不佳,这样。当他们怀着恶劣情绪走出家门与别人相处时,便容易与人发生争吵。类似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有人自叹自嘲:怎么了,中了哪门邪?最近竟会处处碰到倒霉事。细想一下,也许就会发现。这是因为,自己近一段时间内总是处在不愉快、沮丧、抑郁的情绪之中。大脑神经始终不得安宁,从而容易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如容易与他人发生争端.因一点小事而使矛盾激化,或者是怨天尤人。自寻烦恼。为此.每当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要设法从郁闷、沮丧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情绪急躁时,要有点忍耐和克制精神。此外.当发现亲人情绪有波动时,要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宽容心,帮助亲人及早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情绪影响自身健康和家庭气氛有两个关键时间:一是就餐前.一是就寝前。所以在这两个关键时间里,家庭成员都要设法保持良好情绪,避免那种“一人向隅,满堂不乐”的难堪局面发生。当家中出现矛盾。或有什么不快要向家人倾诉,以获得家人帮助时,应选择饭后茶余空隙时间进行。谈话时应心平气和,切忌大声嚷嚷或气势汹汹,也不要因自己有什么不快而采用埋怨、指责等方式发泄。要记住.在无法控制情绪。任其放肆发泄之际,正是伤害亲人之时,除了届时后悔.什么也得不到。家是人最温馨的避风港、栖身地,珍惜家庭祥和的气氛比什么都重要。家和万事兴。
情绪与健康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优良素质来说,情绪稳定与否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健康、稳定的情绪有益于感知、思维和想像的发展,可以提高青少年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潜能的开发和机能的发挥与健康、稳定的情绪密切相关。一般来讲。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易动感情、冷漠孤独、敏感任性、有较大依赖性、紧张焦虑、缺乏信心等。这些不良性格特征,往往会减缓和削弱他们感知活动与能力的发展,记忆力下降,意志力薄弱,行为乖张多变。如果不能及时治疗,还会对其身体\的健康成长以及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反之。稳定的情绪能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等等.能促进他们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苏轼说:“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据调查.人在青少年时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是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他们自我认识尚欠全面,自我评价很容易受情绪影响。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面临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升学、交友、恋爱等,也开始思考社会的本质和意义。而由于自身阅历浅、经验不足。加之观察事物的理想主义倾向,极易影响情绪的稳定。
同时,青少年的情感复杂、敏感。自尊心和荣誉心极强,情感上自我体验的成分较多。也会影响他们情绪的变化。从生理学角度说,青少年大脑皮层的控制力比成人弱.植物性神经系统处于剧变状态,表现在心理上就是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绪,情绪变化强烈而又具有冲动性。另外。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学习压力、家庭内部环境的不良刺激,也会使青少年的情绪受到影响。
培养青少年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实际生活中,作为教师和家长,应从全面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人手。帮助青少年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内部动力机制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教书育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熏陶上。另外,可以根据教学条件,在课堂上补充心理教学的内容,使青少年能够勇敢地认识自己,积极改正缺点,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磨砺意志,培养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应注意小环境的优化.重视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和家庭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人格、情感是潜藏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了解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特点.积极寻找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的原因。比如,经常以平等的姿态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使他们感到父母和教师的亲切意愿,而讲出心里话。当他们把苦恼、痛苦讲出来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就会得到缓解。然后家长和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同他们一起分析苦恼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简而言之。就是让青少年学会帮助自己。这就是疏导的原则。
百年树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此,科学的方法与耐心同样重要。情绪反应的心理基础。
离别和遭拒绝都会导致痛苦与悲伤。有的当事者甚至因冲动而酿成悲剧。
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再一次证明。当人们受到拒绝或冷落时会陷入沮丧。原因在于受到拒绝的行为可以深深刺激大脑的某些区域而引起反应。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失恋和离别都可能引起大脑特定区域的反应,从而造成人的情绪极度低落。
为了了解人类的失落情绪是怎样通过大脑产生的,4名男大学生和9名女大学生参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内奥米·艾森伯格尔等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心理学试验。所有人都被告知要把球传给其他两位参与者.但后者实际上是电脑。第一次拒绝是告诉参与者游戏出现故障,他们不能参与游戏了。只能当旁观者。随后又有第二次拒绝.即他们可以有选择地把球传给其他参与者,但在传了7次球后,电脑扮演者就再也不把球反传给他们。
观察发现,当大学生受到第一次和第二次拒绝时都会产生极其强烈的挫折感,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学生的大脑前扣带皮质(ACC)产生了强烈的活动。ACC是大脑的情感警示系统区域,它会使大脑的注意力集中于令人感到痛楚伤感的事,以及注意到环境突如其来的改变。比如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时,其ACC区域的活动就会增强,令母亲感到焦灼和痛苦。一些大学生受到拒绝后产生的痛楚,和失恋、在爱情中被拒绝以及情人离别时大脑ACC区域的强烈活动一样,会造成心如刀绞般的痛苦。
在大学生遭到对方拒绝传球后。观察系统显示其大脑的右前额叶也产生了活动.而该区域与降低人的痛苦感有关。如果该区域被人的言行和环境刺激,会产生痛苦感和羞辱感。
在恋情被拒绝以及离别的行为刺激下,大脑皮质的两个区域产生痛楚的反应表明。与生理上的伤痛一样,大脑也有应对情感或心理创伤的解剖和生理系统,而且很可能是同一套预警系统.这至少说明心灵的反应也可能是物质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