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静“间谍门”事件的出炉与反思

(2009-06-14 22:01:13)
标签:

间谍

网络媒体

公民

绿坝

方静

杂谈

分类: 时事弹

方静“间谍门”事件的出炉与反思

丁咚 文

 

“间谍门”事件的主角终于打破沉默,11日晚在新浪网开博发表严正声明,次日接受凤凰网专访,向公众说明“间谍门”事件的来龙去脉。这至少表明,之前有关方静涉嫌间谍的指控纯属子虚乌有,若涉嫌间谍果真是事实的话,方静绝不会理直气壮地出来辟谣;即使她想这样做,恐怕也没有这等自由。

我们看到,笼罩在方静头上的迷雾散去以后,有关当事人迅速站出来为此前自家的说法转圜。央视原主持人阿忆更新博客,否认说过方静是间谍,文中说“俺也只说到泄密,根本没说过方静本人是‘间谍’”;军事专家张召忠撰写专文《关于方静问题的几点说明》,其中提到“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就指名道姓地说人家是间谍,而且还罗列了那么多子虚乌有的理由,这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犯法的行为”,同时指出其本人未在新浪开博,博文自然是伪造。

两个主要当事者的声明也从侧面表明,所谓的方静“间谍门”事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虚假新闻,之所以成为公众口水交集的对象,是因为“间谍门”事件具有太强的戏剧性。看看它包含“爆炸性”的元素吧:一个众所瞩目的美女主播,一个泰山北斗级的军事名家,一个出走江湖的英俊名流,加上“潜伏”、“泄密”、“台湾”等敏感和时尚词汇,足以吸引公众的眼球,足以致人于死命。

而消息的来源究竟可靠与否呢?阿忆在最初的博文中说,“端庄大气的方静妹妹,为便于谋取军事情报外泄,申请去主持《防务新观察》,终于5月12日夜晚被捕。”句句说得有板有眼,“谋取”、“泄密”、“申请”、“被捕”的主语明明白白都是方静。阿忆作为方静的前央视同事,对外如此露骨地披露,加上坊间已在流播方静涉嫌间谍的传闻,公众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间谍门”呢。13日凌晨阿忆的最新博文不过是他企图翻云覆雨、推卸责任、遮人耳目的拙劣伎俩罢了:什么“闲话”、“笑谈”、“痛惜”、“女人不容易”,全是扯淡。一个唯恐天下不乱、故作惊人之语的猥琐小人却要把自己装扮为怜香惜玉的谦谦君子,真是可笑之极!

如果只是阿忆一个人在那里胡喍,终究有明智的人说出其中的漏洞和疑点,引起大家的怀疑,好事者自可揭开事实真相。但令人失望的是,除了网民的持续关注之外,网络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大肆跟进炒作“间谍门”,少数居心不良者甚至伪造张召忠的博客,发表用心险恶的博文,进一步推波助澜,使一件从未存在的事,变成既成事实。如果不经过必要的交代,方静深陷“间谍门”怕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这起典型的“舆论暴力”造成的侵犯个人隐私的恶性事件,不过是一件捕风捉影的传闻。“间谍门”的“风”和“影”究竟有哪些呢?以下多半是事实:今年上半年的某个时候,方静退出了“防务新观察”节目组,从公众的视野消失;方静从焦点访谈、国际观察到防务观察,走了一条颇为奇怪的主持路线,再有就是那些在黑屋里谈论的影影绰绰的小道消息了。就是这些,竟然被阿忆之流提炼成如此清晰、完整的情节,阿忆其人不愧为罗织高手!

我们相信,方静从央视退出,也许是短暂的,也许是长期的,甚至有可能永远不再回来,其中一定有其原因。方静在专访中表示不便透露。对于公民个人隐私的部分,如果不是出于自愿或者违法,公民有权保持沉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原因绝不会是一段时间风传的“间谍门”事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相信公众会得到一个可信的答案。

笔者以为,方静“间谍门”事件该刹住了,媒体传播流言和假新闻的歪风该刹住了,公民对名人隐私的过度窥视欲该刹住了!我们不能一边揭露社会的丑陋,一边自己陶然陷进丑陋;不能一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国家弊病表示愤怒,一边又等而下之地使自己成为弊病的一部分。一个不懂得反思与反省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迈进现代化国家的公民的思维、观念和意识不现代化,这个国家终归没有前途!

公民应该学会“思想”,应该适可而止。人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社会属性。对事物具有判断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而人具有判断力的前提是学会思考,学会“思想”,学会从事物的表象中看出事物的本质,从假象中看到事情的真相。这个社会时时刻刻都会有骗子,时时刻刻都有虚假的信息、词语的垃圾遮蔽你的眼睛,淆乱你的思维,把你引向蒙昧与无知,带你进入罪恶的渊薮。

同时,人类是个具有好奇心的物种,对于未知的世界,对于他人的界域,具有天生的兴趣,越是涉及隐秘的、怪异的、另类的事物,越能引起人类的兴趣;尤其是别人的隐私,名人的隐私,更是充满魅惑,从门缝或窗缝偷窥,以获取出乎想象的秘密,会勾起人类心中不可告人的快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安分守己或者逾越道德,有时确乎难以取舍。但在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应有自己的规范和自觉,对那些超越公民自身的事物,应该具有抵抗力,对超出道德范畴之外的东西,保持节制和敬畏,轻易不越雷池一步。

而在这一切面前,只有公民自己才能主宰自己,不要轻信,不要盲从,不要被不明身份的人牵着鼻子走,走公民该走的路。

媒体应该自重,应该坚守底线。在“间谍门”事件上,媒体特别是新兴的网络媒体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国家有关部门最近要求安装“绿坝-花季护航”。在此非常时刻,网络媒体更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和自律意识。如果网络媒体不自重,自甘堕落,带头传播虚假信息、流言蜚语,将陷自身于不义,提供“加强管理”的口实和契机,届时悔之晚矣。

正如张召忠先生所指出的,“因特网是方便我们阅读和信息交流的,但绝不能成为某些人制造谣言和肆意诽谤的自由市场!我们都是文明人,说话办事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任,也要对别人负责任”。不要因为网络媒体的便利,就无所顾忌地散播谣言,对他人进行毁谤。正是因为网络具有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就更应该谨慎从事,一切从事实出发,坚持媒体应有的道德的、职业的、法律的底线,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提高公信力。否则必将自毁长城。

但是,这并不是说,网络媒体要放弃自身的责任,变得畏首畏尾,如同传统媒体那样自缚手脚,钳制言论,辜负公众的期待;而是要在合乎事实、合乎法律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参与性,打破无谓的禁忌,说应当说的话,发人所未发,揭露弊端,移风易俗,开化文明,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国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