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高考的四大隐忧

(2009-06-07 18:08:50)
标签:

就业

留学

高校毕业生

隐忧

杂谈

分类: 时事弹

对高考的四大隐忧

丁咚 文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开始了。参加高考,除了孩子自己,最紧张的就是家长了。直到分数出来为止,他们的心都会始终悬在喉咙里,对考试结果翘首以盼。之前曾有媒体报道,今年高考报考人数比去年减少了84万;另外,本世纪初以来,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思潮从农村蔓延到城市,呈现越来越盛行之势。这些现象都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但从一个侧面也折射了学生以及家长对上学、对读书的焦虑和不安心态。那么,面对高考,最让学生及家长牵肠挂肚的是什么?

高考是不是公平

十年寒窗苦,图的就是一朝金榜题名。对中国孩子而言,在奔向高考的路上都没日没夜,付出了很多很多,格外地辛苦、痛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使得他们不得不担心高考是否就如它声言的那样公平呢?

对此提出疑问,缘于现实中存在种种这样的事实。高考作弊几乎每年都有,其中公开报道的只是少数,多数作弊现象蒙混过关了,虽然近几年防作弊工作有所加强,但并不能彻底消除它;对部分人特殊的加分政策越来越引起大多数人们的不满和质疑,同样一个国度的公民,面临同样的人生挑战,凭什么厚此薄彼呢;冒名顶替现象时有发生,近期“罗彩霞”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背后隐藏的潜规则令人震惊;高考评卷、登分错误现象时有发生,曾有某省大面积出现“漏统”现象,只要有人玩忽职守,就不能杜绝这种事。

既然现实中有这么多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错误事实,人们有理由为此担忧。

能不能上得起学

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没怎么见涨,大学学费却高昂得令一个普通家庭倍感吃力,何况还有很多家庭是在“普通”之下,仅能维持温饱甚至连温饱也很难的。当此金融危机之时,这样的家庭似乎越来越多。大量的家庭难以承受高学费之重。另一方面,高校维持高收费、甚至增加收费,却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事实上,对高校来说,它们并不愿意收取高额学生费用。

但免费或低收费高等教育的前提是国家财政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而且,在高校不断扩张、负债累累的情况下,政府能够弥补对高校建设经费的亏欠。很显然,国家财政没有这笔钱,在若干年内都无法做到。为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入不会“浪费”在这方面。国家没投入,高校在偿还建设欠款的同时,还要维持学校的生存,还要图谋学校的发展。钱从哪里来?只能依靠国家政策,从学生身上收取,且不能少,否则高校难以为继。(此种现象已是大陆很多高校的独特现象,如不着手解决,若干年后,一旦资金链断裂,不排除有大量高校陷入破产的危险。)

孩子上学是考验家庭的支付能力的时候。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成本包括了学费、住宿费、教材费还有吃饭的钱、往返学校的钱等等,这些数量不菲的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拷问着每个家长,在孩子堂堂正正踏进大学校园之前为筹措这些钱要伤透脑筋了吧!

能不能学到东西

高校连年扩招,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等不足已是不争之事实,很自然的引起公众对高校教育质量的严重关注。费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多钱,高校的服务应该是比以前更好,教育质量更高,学生学得更多才对。

学生学得好不好,关键看三个指标,一是看学了什么。学生学的内容是不是有针对性,课程资源是否丰富,是不是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以及对学生的定位,是不是能够满足学生对所在学科的学习需求。二是看怎么学的。首要的是师资的素质和水平,好老师意味着好学生,前人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语);继而看教学方式是不是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学习是否有助于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三是看学得管用不管用。能否学了就能用,毕业了后就能胜任岗位,减少学徒期。

但从现实情况看,高校教育质量下滑是个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有一个感受,就是现在的学生比不上以前的了,功底不扎实,思想浮躁,专业性不强。高校生活是一生的起点,在高校学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学生和家长焉能不关心?

能不能找到好工作

说一千道一万,孩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孜孜以求了十多年,与其说是为了考上大学,倒不如说是为了奔个好前程,找份好工作,实现人生价值,保持生活的尊严与体面。这也是家长默默祈求的衷心愿望。

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最近,国务院连续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见,就业工作形势相当严峻,国家已经从战略层面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尽可能想办法解决就业问题。如大学生“村官”计划、支援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及扩大职业院校规模、分流一部分高校生源等措施,都是国家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的对策。

关于就业问题的现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绝对数字,一是相对数字。现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每年都在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这已成为衡量高等院校综合办学水平、影响学生及家长选择高校的重要因素。但媒体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可信与否呢?笔者以为,仅供参考,千万别全当真!

正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如此重要,所以大量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的“绝对”数字而绞尽脑汁。所谓“就业”,是个宽泛的概念。国家干部是就业,饭店端盘是就业;深造研究生是就业,没考上研究生在家复习是就业;在一个单位长期干是就业,干了三个月试用期就卷铺盖走人是就业。等等等等。当然,所有这样的毕业生朋友在离校之前都必须签订一份已经就业的声明,以此换取某种显而易见的好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那些最终出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相对的,却不是绝对的,可信却决不可全信。至于频频现于报端的高校毕业生排行榜,更是滑天下之大稽。大家尽可以把它们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看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