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关键词
(2009-05-15 12:43:34)
标签:
小人物ceo二人转大人物赵本山大舞台 |
分类: 文化风 |
赵本山的关键词
丁咚 文
称赵本山的作品为艺术,恐怕会为一些高人雅士们所诟病。即使如此,我也不认为此说有何不妥。今年以来,赵本山动作频频,十分有看头,也引起了某些人的不快与非议。最近的事件是赵本山参加香港CEO学习。在此之前,冯小刚、张艺谋、王家卫三位称雄大陆、香港影坛的重量级导演纷纷到赵本山的老巢与赵把酒言欢,各种合作传闻在坊间不胫而走;刘老根大舞台挺进北京城,风头甚健。
对此,各类媒体评论如潮,一些人理解赵本山的做法,另外一些人则冷嘲热讽,各种风凉话不绝于耳。一个公众人物,受到如此关注无可厚非,但某些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动机不良地捕风捉影,一边大吃酸葡萄一边高高在上贬损人,笔者以为此举非常不明智也不理智,甚至有些偏激狂。笔者反倒以为,赵本山一连串的新举动不仅勾画了他的胸怀丘壑与艺术野心,也充分说明他是当今中国唯一能够集演员、导演、企业家、文艺活动家等众多角色于一身的文化巨擘。
在经过十余年独霸央视春节晚会鳌头、形成极具个性特色的赵氏艺术风格后,赵本山并没有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而是深具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思考艺术的极限,寻求艺术的突破,表明他已经从乡土情怀、通俗艺术、区域风情的旧日世界纵身一跃,扑面而来的是以开放性、国际化、普适性为特征的新世界,表明了其艺术追求的崭新开端,公众有理由期待赵本山以及其所代表的艺术群体能够开创赵氏艺术的新境界,给公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与生命的快乐。那么,赵本山是谁?赵本山成为艺术常青树的缘由是什么?我们做此期待的信心来自何处。笔者试图对此做出回答。
赵本山是谁?
赵本山是谁?这既是个常识,又令人目眩。说常识,是因为各类介绍赵本山的文字铺天盖地,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辱公众的智商;说目眩,是因为赵本山的角色十分复杂。毋庸置疑,他首先是个农民。他来自辽宁铁岭开原市莲花村石嘴沟;他很早就父母双亡,童年的失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有一个二叔,是他的艺术启蒙老师,这些艺术学习激发了他的天才。其次,他是个演员。作为演员,如前所述,他的演员功底来自童年以至青少年时期;铁岭剧团的经历是他艺术实践的开始,因为二人转表演出色很快就出名了;之后被央视看中,从1990年连续18年在春节晚会上表演小品(除1994年春节),深受观众欢迎,成为央视小品不倒翁;之间参与主演或演出电影、电视剧,艺术表演领域不断拓展;二人转是他的老本行。其三,他是个生意人和艺术活动家。做过煤炭生意、一度入主“辽足”,后来成立了本山传媒,包括了演出业、影视制作业、电视栏目业、艺术教育业。其中刘老根大舞台逐步壮大,直到最近闯进了北京这个京畿要地。他生意做得很精,管理员工很有一套。其四,他还是个导演。演而优则导,他的导演作品有《刘老根》、《刘老根Ⅱ》、《马大帅1、2、3》系列电视剧、《乡村爱情》、《关东大先生》等,都很出彩,受到观众欢迎,收视率奇高。
在他的身份里,农民是他事业的基础,农民出身对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影响深厚,以至于他的所有影视作品的背景都是农村,小品作品也是以农民为主;演员是他事业的根本,二人转表演则是根本的根本,他的导演活动首先来自演员的灵感,而其发展文化产业则与他的演员身份紧密相关;导演是他事业的拓展,作为导演,他可以深挖自己熟悉的农村题材,可以把自己关于艺术的理想付诸实践,把他心中的关于演员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作品;企业家使其可以更大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艺术梦想,既从农民身份脱胎换骨,又为其艺术创作与表演拓展空间;能够把这么多身份集于一身,应该说源于其农民式的精明与执着。
赵本山的关键词
农村。农民是他最根本的符号。虽然他的身体已经居住在城市,甚至足迹遍布天下,但在其血管里流淌的始终是农民的血液,他的精神世界的深处永远是东北的某个旮旯里。因此,他的创作离开农村就水土不服,农村和农民是其作品的根基,也是其灵魂所在。城市化的作品无论由他来演或者导,都不像。
小人物。别看赵本山现在出入形似一个大人物,保镖开道,名车随行,众星捧月。但由于其出身卑微,小人物是他与生俱来的标记,难以从他身上彻底割除。而其艺术除了小人物,他别无选择;因为小人物就来源于他的生活,对于小人物他得心应手。但大人物是他通过努力拼搏达成的,如果说他一直在试图成为一个大人物,那么从本质上说,这是他永远无法企及的目标,即使让他来演大人物,也改不了他小人物的本色。
俗。二人转来自田间地头、来自乡土、来自小人物的口头俚语,俗是它的原生态。俗,而且是俗得掉渣,是赵本山所有作品的共性。这也是其作品被一些人视为没有内涵、没有层次之所在,但因为连续多年受到全国观众认同以及他在众多领域的成功,这种说法逐渐失去市场。但在这些人的骨子里是不认同赵本山的,虽然多数情况下不过心里犯点嘀咕。然而笔者以为,如果单从认同的层面来理解赵本山作品中的俗,未免有失公允;实际上,赵本山的俗不是学界所广泛批判的媚俗,它本身就是俗,俗的题材、俗的人物、俗的情节,俗是赵本山艺术的源泉,是赵本山艺术个性的展现舞台,赵本山的艺术实践把俗文化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化俗为雅的境界,为各层次公众所接受。从前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也可以说,越是扎根底层、俗得到位的,越是能充分展现作品的艺术境界。
滑稽。它似乎成了赵本山的标志性符号。从扮相到动作到语言,无处不浸透着滑稽相。这种来源于小人物的天生的滑稽感,构成了赵本山作品的主要特色和看点之一。如果哪一天赵本山不滑稽了,他的富有个性色彩的艺术也就到头了。如果仅仅是滑稽,不足以成就赵本山艺术的厚实底色。问题恰恰在于,他的滑稽正是与其作品中的农民、小人物的身份相一致的,通过深入骨髓的滑稽表演,将一个农民、一个小人物面对纷繁而光怪陆离世界时的局促、无奈、猥琐、梦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的滑稽归根结底不是事情本身,不是他所欲求的效果,充其量不过是他所有意释放的烟幕弹,是他一连串艺术功底的表现,是蒙在人生与世态上面的一层假象与表象,终究是为了其更宏大而壮观的艺术与生命追求服务的。假如看不到这一层,就难以理解赵本山艺术上的精妙,而为世俗的观念所累。
戏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顺手拈来也见高超。说赵本山机智可以,但如果只认为他不过如家长里短式的幽默,实际上贬低了其艺术成就。在很多在观众看来,赵本山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包袱和笑料,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很好地镶嵌到了具体情景之中,因而显得落落自然,极富想象力和表现力。笔者称之为戏谑。它来源于日常的幽默,却又不等同于常态化的幽默,而是经过提炼与升华的幽默,伴随着人格的特性与风采。这种融进血液之中的本能式的挥洒自如奠定了其大师地位的根本因素。且看《三鞭子》里:“别说你开车不合格,你长得都违章了”,又如《卖拐》里:“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幽默里饱含了戏剧性,机智中体现的是智慧,非一般人可以模仿。
讽刺。在赵本山的作品中,如果说滑稽是表象,戏谑是手段,他所展示的庸常的世俗世界,何以受到观众十余年的不离不弃,并将小品王、戏剧王的桂冠戴在赵的头顶,从目前看来,尚无人可以替代他的地位?难道仅仅是那些原汁原味的农村题材、小人物的命运?要知道,每年全国要制造多少以此为主题的影视垃圾;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充斥着笑料,带着让人忍俊不禁的滑稽与戏谑?这样的作品在我们文化产业日趋繁盛的今天比比皆在。在笔者看来,撑起赵本山艺术世界,并使赵家店成为一个著名品牌,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在于,赵本山几乎所有的作品的背后,讽刺所形成的巨大力量!而且关键还在于,他的讽刺不显山不露水,公众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被他的滑稽和戏谑所鼓动,不禁笑逐言开、眼中噙泪的一瞬之后,才发现他的滑稽、他的戏谑以及一切构思与情节,不过是一件华丽的外衣,其内核是讽刺。而这一切,他并不是通过脸谱式的图象与说教式的表演所展现的,观众只有经过细细咀嚼、回味,才能体察到其作品深处对社会、对人性的刻画、揭示与鞭挞。而这正是赵本山艺术生命力所在。
博文推荐阅读:
我看飙车肇事案:维护法律的权威比个人命运更重要
文章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b40290100d2oj.html。
中国需要中产阶层吗?
文章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b40290100d1me.html。
大学排行榜事件暴露了什么?
文章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b40290100czy6.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