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二、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认识小数 例 1: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例 2: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简单的小数 例 3:一位小数的加法
加减法 例 4:一位小数的减法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儿童生活认识小数。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 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 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 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 的长度、重量、单位出现, 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大小比较和加减法。 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 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景(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 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四、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 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 都能在本单 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 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 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 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 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如前所述,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 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 教学时, 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 尝试计算, 验证答案, 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六、教学策略
1、认识小数。
⑴小数的认识与读法。①教材中88页呈现了食品商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其单价。图下留空的表格,让学生填写每种单价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然后由聪聪提出两个问题:你会读小数吗?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小数,并尝试读出。②教学时,可让学生看图试着说出三种商品的价格。学生可能读作几元几角几分,也可能采用小数的读法。教师可采用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其他同学跟着学习小数的读法。
⑵例1: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①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②例1 以一组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然后提出问题,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然后让学生看书或组织讨论,先讨论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还可以写成什么?然后讨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最后解决前面的问题。 ③“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⑶例2: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①例2 给出了四位同学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 都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要求学生根据这 些成绩给他们排出名次。例题下面的插图提示了几种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一种是根据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来比较, 另一种是化成厘米来比较, 还有一种利用卷尺根据四个成绩在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至于比较的结果,则留给学生自己填写。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跳高成绩,然后让学生排名次,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比较的方法,通过交流,相互启发。除了课本插图提示的几种方法之外,学生还很容易想到,直接看到小数比大小。实际上是把整数比大小的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②“做一做”让学生看图比较两组小数的大小。图中用一个正方形表示 1,用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小数。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一个正方形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看图在空格里填上关系符号。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⑴例3 和例4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①教材中的插图画了文具商店的一角, 标出了8 种文具的价格。 例3 和例 4 以及做一做中的三个问题,都来自于这幅插图。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 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有比较直接的帮助。
②例3 和例4 的解答中各提示了两种算法,重点是引出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教学前可以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竖式计算, 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课题中来。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答案。例如,把0.8 元改写成 8 角,把0.6 元改写成 6 角,相加以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当然也可以用小数直接计算。学生不用竖式直 接口算出答案也是可以的。教师可以请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把竖式写在黑板上,一般有两种情况。然后教师在小数竖式的上面写上“元、角”,以便学生看清相同单位的数上下对齐, 便于相加减,并感悟其中的算理。最后联系复习题与例题,比较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使学生明确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要对齐。
③“做一做”的后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两步计算、三不计算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做限制,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④“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这里既出现了小数,又用到了上一单元刚学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让学生阅读了解,加深知识的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