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甑与甑菜

标签:
文化 |
分类: 美食 |
“甑”即古法的“蒸”,指将食物整形、调味后放入陶钵之中,利用较强的水蒸气将食物蒸熟。今人往往将其写成“蒸”,而“甑”字则越来越少见。
对客家人来说,甑并不陌生。旧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一种炊具——饭甑,或者叫“饭桶”,即煮饭的木桶。饭甑一般是用杉木制成的圆桶,上宽下窄,中间用以竹篾编制的藤条捆住,两侧有木块做成的耳,底部是镂空的木底盘,既可以让蒸汽透过底盘向上导热,也可以用来盛放食物。
饭甑是不上漆的,保持原木的状态。用饭甑蒸出来的食物有自然的木香味。现在有些餐厅推出木桶菜、木桶饭,所用的木桶往往都是上下一般大且上过油漆,还用金属来箍边。这些木桶不是饭甑,功用和效果也完全不同。
饭甑蒸的饭是客家人最喜欢的饭食,通常在制作宴席时才会用到。跟一般做饭的程序不同,先要将大米放到烧沸的开水锅里煮至六七成熟,然后捞起米粒,直接放到饭甑里,再用饭甑将米粒蒸熟。蒸出的米饭粒粒分明,特别爽口,咀嚼时余香满颊。以前粗加工的米粒往往比较粗糙,煮出的米汤还可以喂猪。
虽然煮饭的电器和炊具都在更新中,但仍然有很多乡间美食离不开饭甑。制作客家糯米酒时,最好用饭甑蒸糯米,可以让米粒更干爽,有利于之后的酿酒工序。制作糍粑类食品时,用饭甑将米炊熟,能增加糍粑的柔韧性,保持水分均衡,还可增香。
事实上,作为一种民间炊具,除了制作饭甑饭之外,饭甑还可以用来甑肉、甑杂粮、甑点心等,与粤点的木蒸笼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蒸汽透过饭甑的缝隙,将杉木香和食物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那属于自然的美食清香沁人心脾,让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