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山度若飞
考上大学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喜事,特别是自己的孩子能进入一所名校,读上自己喜欢的专业,那就堪比小登科,可是现实中年年有许多学生和家长为高考所累,由于专业等问题,即使考上了大学,却是总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的学生和家长由此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得了难以治愈的高考后遗症,成为一生的悔恨和伤痛。
家长含辛茹苦培养孩子,肯定都希望他们能够学业和事业有成,为此我想提出几点忠告,希冀能对避免您的孩子患上高考后遗症有所帮助。
一、理智应对高考前的专业选择和报考院校填报。作为家长应审慎地和孩子共同确定报考专业,要注意确定好将来进入社会的职业定位,在尊重孩子专业选择的同时,应注意以利于就业为导向,正确帮助孩子分析各专业的差异性和毕业后就业发展的不同态势,既要考虑一些热门专业,也要注意避免急功近利,只是想当然地盯在一些专业毕业后的薪酬待遇、就职岗位等方面上,切忌盲目跟风,造成事后懊悔不已,自吞苦果。
几年来财经文史类专业如经济学、法学、英语、新闻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一直是高烧不退,许多理工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这些专业,目前这些专业庞大的在校生数量,已使毕业生面临非常尴尬的就业局面,据统计仅会计学专业截至08年在校生已接近40万人,遍地开花的法学、英语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决不会在会计学人数之下,以往紧俏热门专业,现在早已成了大路货,除非提前和首批录取的985名校毕业,就业相对还好点,另外,人大、中传媒、复旦等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发展形式肯定也不是一些师范院校院校跟风开设的新闻传播、播音主持等专业毕业生所能比拟的。
而理工类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早已是风光不再,就像现在人们已经不把会开车当一门技术看那样,时至今天,三四流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即使去应聘当网管,还得被用人方挑三拣四!
另外对于一些高校弄得名目繁多的所谓看起来挺前沿的专业,也需要冷静分析,如信息管理与技术、电子商务与营销等只是在原来的档案管理专业加点计算机应用课程,或者把计算机网络和市场营销一些课程嫁接到一起,至于几年来录取分数抬得挺高的生物工程专业,和一些人理解的今后去搞什么21世纪最前沿的生命科学研究,好像相距太远。毕业后比较好的去处是到制药企业,
所以根据自身实力选好专业,选对学校,也是避免得上高考后遗症的关键,否则会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那样,总是提起悔不当初,那种难言的辛酸苦辣自在心中。
二、先选专业还是先选学校?先选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般院校还是选择外省重点大学?这些历来是让家长头痛,学生心里打鼓的事,年年也会产生一些后遗症。有的虽然进入京沪等中心城市的名校,但是读了自己感到不理想的专业,虽然大都能硬着头皮读下来,拿到了名校的学位,可是当进入就业市场后,发现就业面仍很窄,已没有什么名校光环可言,一些报考时属于专业服从调剂的,容易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典型例子较多,曾有一名学生考上北大全家高兴,但是属于自己不喜欢的思政教育专业,勉强读到硕士毕业,又不想往思政专家方面深读下去,毕业在京仍难觅理想工作,到处漂泊。也有不顾自己的专业爱好,追风读了复旦的国际政治专业,直到毕业了,仍不知道学了这个专业,今后适合干什么?还有为了进入清华读了较冷门的热能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发现自己根本不想到专业对口地处郊区的发电厂工作,也从来没想去研究什么锅炉构造,无奈抛弃原专业又考取了外校一个财经类专业研究生,七年工科等于白读,自我解嘲为“锻炼了大脑思维”!
还有超常另类的,一名特别想学习建筑学的学生考进了名校但是被调剂到了做梦都没想学的化学工程专业,虽然读到了博士层次,但是越读越痛苦,实在坚持不下去时,最终选择了退学,博士生竟然又回到高中复读,重新考大学,最终考进了理想名校的建筑学专业,但是几年的青春年华已逝,其中的苦涩谁人能与评说?
时至今日,大学退学,选择回高中复读的,已不是少数,成为一种令人无奈的现象,而终生摆脱不了高考后遗症心理影响的又有多少人哪?
三、是将痛苦进行到底,还是寻找补救机会?对于那些所谓的后遗症,现实中人们采取的方式,一种是将痛苦进行到底,寄希望于通过学习能产生专业兴趣,甚至认为再冷的、再边缘的专业,读到专家的地步,也会“时来运转”,于是本科读完读硕士,一看硕士就业不理想就读博士,博士也不行啦,就进入了“后”的阶段,至于博士后能否真能找到自己认为理想的工作,只有天知道了。
另外是本人也认为是可选的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既然得了高考后遗症,就不要坚持自己折磨自己了,但不是万不得已,我不太推崇回高中复读,毕竟这和每名学生的具体实力有关,如属于高考失利的除外,如本属于“江郎才尽”,那就只能面对现实。我也曾看到个别连续复读两年还不如以前分数高,爷俩抱头痛哭的凄惨场面。
所以,对于本身有学习实力的学生来说,如能跨专业考研究生,也是改变命运的一种很好选择,特别考取目前无论再就业和发展上毫不逊色于研究生的“第二学士学位”,也是摆脱后遗症,脱胎成为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的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但是这种“双学位”和那种一些高校弄得在本校大本期间辅学“双学位”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而需单独考入,学制两年,享受研究生班毕业待遇。人大、北大、清华、中传媒、外交学院等院校每年都招收部分第二学士学位生,多为这些院校在社会上就业发展态势好有影响的专业。
如何避免得上高考后遗症,不幸得上后如果补救?我想大家应理性对待,也不必只听我一家之言,唯怕误人一生,但是幼稚地认为先考上大学再说,到了学校后再调整专业的想法肯定是不可取的,我想清华北大等院校的专业不会是随意可调换的,否则就不会有高考状元也退学复读的事情发生了。至于不入流的一些院校即使承诺入学后可调换专业,那样的学生毕业到社会上有多大的竞争力?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还是千万别得上高考后遗症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