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秋夜读夜——储劲松散文随笔集《黑夜笔记》赏读
(2010-11-01 16:10:33)
标签:
转载 |
秋夜读夜
——储劲松散文随笔集《黑夜笔记》赏读
叶
我是2010年4月7日拿到储劲松先生的《黑夜笔记》的,一直没有轻易读她。我想这样的作品适宜于秋天来读,最好是深秋的夜晚。重阳过后,我得以实现这个愿望,我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倚靠在床头,借着刚换的节能灯的光亮,读完了这本夜的笔记。
与劲松相识已经很久,与他越来越老辣精粹的文字相交时间却不太长。这很有些像读一个秋夜的感受。同样是夜晚,在秋风中吸取别人收获的谷香,总是令自己快慰的,因为当你业已小有收获时,你一定会为别人的仓满囤满而高兴,说不定你有一朝断了顿,就得向你身边的朋友借个一升半斗——文学总是这样,一如丰年后的歉收,你保不准年年风调雨顺,岁岁收金得银。我从这本书里读出的收获是,一反白日梦的迷糊,真正体察到黑夜是梦的一件十分熨帖的外衣。我们一方面惧怕黑夜,超脱黑夜,化解黑夜,一方面又讴歌黑夜,珍惜黑夜,怀念黑夜。我读完了《梦是穷人唯一的行李》后,几乎想放下书本,迫不及待地来一场酣梦,对于我这样的穷人——穷得手头只有了几颗活泛的文字,如果能够得到那些行李,那些智慧的背囊,或者改变命运的一只饭钵、一件袈裟,那是何等地幸运而充实啊。但是,我还得把余下的篇什读完,像《瓦砾上的故居》《睡着了的时间》和《草不说话》等等,都适宜在这秋夜,在没有人打扰的时候,在落叶惊心而我却茫然无知的情境下,警醒地读,漫漫地品。
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夜晚的人。倘若没有那些像亲人一样偎依着我的夜晚,我不知道这日子还算不算完整的日子。只是,我的喜欢没有系统地表达出来,虽然,我也明明知道“夜是黑的,心是亮的”(封三小语),却不知道“清灯孤影,抱书卧读,肉体因之不老,心灵因之澄澈”(同前)竟然一语成谶,让我抱着《黑夜笔记》卧读,忘记了身体的不舒服和秋夜的寒凉,只觉得我们的日子里原来有许多妙意和哲思,是深藏在思考者的灵府之中的,如果不用一种方式(比如文学、艺术等)去打开其中的通道,也许永远只在他人心灵之中“澄澈”。
劲松散文和随笔很难截然分开文体上的差异,即是散文有知堂老人的恬淡自如,随笔又有孙犁先生的意蕴和考究。孙犁散文一向是所见者大,取材者微,于俗眼下翻出法眼,在平民中见出神仙。劲松的草木昆虫一辑无须饶舌,即便如第一辑里的器皿、瓦砾、香茗、松花、火炉和秋草……哪一样不是凡俗一如我等,却在作者笔下闪烁出璀璨的精神之光,或氤氲成馥郁的大地之气。一个浮躁的人,一个在白天故作心高气傲、在夜晚沉湎灯红酒绿的人,断然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也觑不清这样的生命之源。
写作是寂寞的,阅读却能引起内心巨大的喧嚣。这个秋夜,我完全认同作者在这本书的后记里说的意思,那些在纸上书写时的快感,的确如春雨滋养着心田;那些在键盘上敲打的愉悦,实在无异于放开马蹄,嗒嗒冲向前去。这无疑是在聆听自己灵魂行走的声音:思想能达到的高度,就是天空实际的高度,就是笔墨或手指指向的高度。我如果打开了天窗,所能见到的首先是一些或明或暗的星星,还有月亮,其次是大片的黑,深邃着或昏冥着,只有醒着的文字会把它们镀亮。《黑夜笔记》里的文字就这样醒着,几无晦昧的时刻。
写作是清苦的,阅读却让人变得异常贪婪。我正是因为有此同感,才珍惜这阅读,试图在秋夜里读出种子萌发的声音,读出庄稼拔节灌浆的声音,读出镰刀咬啮谷禾的疼痛,读出秸秆在冰雪里守候的凄凉。“村庄边上是草垛,草垛上面是天空。秋日的夕光在山墙根斜斜地扯出一角,像被风吹卷了的电影屏幕。”(《村庄边上是草垛》)这发现与我前几年拍过的一张照片不谋而合,我拍的是一座老祠堂的飞檐,取名“上面是天空” 。那么,天空上面呢?除了科学家和爱想象的顽童,似乎没有人再去关注它。但是作家不肯浅尝辄止,不愿随遇而安,他宁愿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也要把天空上面或者泥土下面的东西弄个明白,他不用望远镜,不用探测器,而用思想,哪怕是在寒冬冷夜,也要不停地书写着或敲击着。作家的爱管闲事其实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就像泥土里的石头,把犁铧打磨得闪闪发亮。
写作是自愿的,阅读有时很不自愿。心性躁动的人读名著读经典,读卡夫卡、帕斯卡尔和威廉·福克纳,难免痛苦万分;而真正读书人读快餐文学读地摊文化,同样难免是一桩苦差事。《黑夜笔记》是在用关注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用关怀的态度触碰我们身边恹恹欲睡的情绪,用小巧而凌厉的刀子解剖人们熟视无睹的时弊。我相信总还有人喜欢这样的作品,就像总有人喜欢黑夜,喜欢眼睛里的黑眸子,喜欢太阳里的黑子。
秋夜读夜,我终于把这部“笔记”读完了。最后想说的是,作者很谦虚,将这部散文随笔集命名为《黑夜笔记》,其实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笔记,而是如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或巴尔加斯·略萨的《情爱笔记》那样,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实处放胆,虚处放言,既能让读者看见“亲情的长度”,又能让人感到“谋杀时间”的惊悚。我把她看做生活笔记,就以黑色作为我触目惊心的封面,打开来,就呈现了白色,就有一行行鲜活的文字向我走来,一抬眼——天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