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酒唱和口占情感 |
分类: 诗歌 |
标签:
杯子老酒衰老 |
分类: 诗歌 |
寻常喝雨又呼风,转眼豪雄便作song。
瀚起杯中成旧忆,泪淋襟底湿初衷。
三更灼胃翻炉火,一梦开眸混世虫。
搏虎自甘输武大,时光欠我百千盅。
标签:
门神讽喻文化 |
分类: 诗歌 |
门 神
木门斑驳画痕颠,雨打风吹不记年。
古老神荼今已死,纸皮撕去我为仙。
标签:
岳西诗词2021目录 |
分类: 诗歌 |
书 画 -86-
书法 韩胜柏 -86-
国画 石楠 -87-
书法 王业炳 -88-
叶正根 -89-
国画 赵敢 -90-
摄影 王贻峰 -91-
咏物寄意 -131-
乡村新曲 -194-
缅怀纪念 -209-
诗边碎语 -231-
梧 叶 -231-
稿约 -240-
标签:
岳西诗词16目录刊出为准 |
分类: 诗歌 |
目 录
盛世放歌………………………………………………………1
刘岳林 1 |
王正光 1 |
刘德生 2 |
郑大国 2 |
储昭时 2 |
张泽润 3 |
叶青才 3 |
余江龙 3 |
方祥生 4 |
王贯琼 4 |
彭志存 4 |
疏文丽 5 |
徐观海 5 |
康兰英 5 |
程东洲 6 |
储枝舜 6 |
郑秀田 6 |
吴志才 7 |
|
|
抗疫萦情………………………………………………………8
胡颂扬 8 |
张泽润 8 |
储昭时 9 |
王正光 10 |
周友生 10 |
吴国满 11 |
刘岳林 11 |
钱子华 12 |
刘洪峰 12 |
万 婉 13 |
吴六平 14 |
王 磊 14 |
疏文丽 15 |
袁景星 16 |
刘席珍 16 |
方祥生 17 |
王贯琼 17 |
徐家鹏 17 |
叶清霞 18 |
储余根 18 |
刘建华 19 |
汪筱楼 19 |
高永松 20 |
刘中柱 20 |
王学刚 20 |
瞿建军 21 |
王海菊 21 |
漠 笛 22 |
刘会新 22 |
刘和松 23 |
程东洲 23 |
刘全义 23 |
江 晟 24 |
|
|
观光览胜…………………………………………………… 25
施彦章 25 |
储昭时 25 |
万 婉 26 |
王正光 27 |
郑大国 28 |
吴国满 28 |
刘洪峰 29 |
漠 笛 30 |
齐周梦 31 |
查庆锋 33 |
舒国述 33 |
汪一平 34 |
高永松 34 |
陈雪君 35 |
余敏轩 35 |
汪从周 36 |
余铁成 36 |
吴 戌 37 |
刘笑萍 37 |
康兰英 38 |
郑淑鹏 38 |
瞿建军 39 |
汪从义 39 |
叶清霞 40 |
徐观海 41 |
杨金高 42 |
殷书来 43 |
彭志存 44 |
郑秀田 45 |
程东洲 46 |
刘中柱 47 |
刘建华 47 |
吴志才 47 |
刘全义 48 |
储余根 49 |
王新建 49 |
王长江 50 |
|
|
|
感事抒怀…………………………………………………… 51
施彦章 51 |
张泽润 52 |
胡国勋 52 |
储昭时 53 |
毛成友 54 |
王正光 55 |
吴国满 55 |
汪宜龙 56 |
万 婉 58 |
韩厚松 58 |
杨文星 59 |
江 晟 59 |
谢贻知 60 |
钱子华 61 |
王族昆 62 |
叶青才 63 |
刘岳林 64 |
余江龙 65 |
刘洪峰 65 |
汪文安 66 |
汪 超 67 |
刘和松 69 |
赵日新 69 |
汪从周 70 |
吴志才 71 |
杨金苗 71 |
王 焕 72 |
余铁成 72 |
吴 戌 73 |
余立身 73 |
刘建华 74 |
柳满桃 74 |
石良谋 75 |
孙友来 77 |
陆仲望 77 |
高永松 78 |
殷书来 78 |
徐家鹏 79 |
马喜莲 80 |
储余根 81 |
彭志存 82 |
郑淑鹏 83 |
程东洲 83 |
严美群 85 |
方新宏 85 |
王新建 86 |
|
|
|
|
咏物寄意…………………………………………………… 87
刘德生 87 |
王业记 87 |
刘川源 88 |
张泽润 89 |
王正光 89 |
余江龙 90 |
刘和松 90 |
钱子华 91 |
韩厚松 91 |
叶青才 92 |
吴 戌 93 |
余敏轩 93 |
吴六平 94 |
查庆锋 94 |
漠 笛 95 |
齐周梦 95 |
疏文莉 96 |
刘全义 96 |
陈雪君 97 |
严美群 97 |
郑秀田 98 |
储余根 99 |
康兰英 99 |
余铁成 99 |
郑淑鹏 100 |
程东洲 101 |
袁景星 102 |
叶清霞 103 |
殷书来 103 |
殷旒馥 105 |
徐家鹏 105 |
王新建 105 |
|
|
|
赠答酬唱…………………………………………………… 106
张泽润 106 |
储昭时 106 |
施彦章 107 |
叶青才 108 |
王正光 109 |
郑大国 109 |
吴国满 110 |
刘岳林 110 |
韩厚松 111 |
万 婉 112 |
刘洪峰 112 |
汪一平 113 |
胡锡庭 113 |
谢贻知 114 |
周友生 114 |
储笔诚 115 |
吴 戌 116 |
余敏轩 117 |
袁景星 118 |
刘笑萍 118 |
程东洲 119 |
孙友来 120 |
田传幼 120 |
王长江 120 |
殷启和 121 |
王新建 121 |
胡应灿 121 |
|
|
|
书画………………………………………………………… 122
(书法) 122 |
胡飞(国画)122 |
韩胜柏(书法)叶正根 |
漫兴闲吟…………………………………………………… 124
王业记 124 |
张泽润 124 |
刘德生 125 |
刘川源 125 |
储昭时 125 |
叶青才 126 |
毛成友 128 |
万 婉 129 |
谢贻知 130 |
钱子华 131 |
刘洪峰 132 |
刘和松 133 |
余江龙 134 |
王族昆 134 |
吴六平 136 |
吴 戌 137 |
王金送 138 |
储诚林 139 |
汪从周 140 |
王 焕 141 |
彭志存 142 |
严美群 143 |
疏文莉 144 |
陈雪君 144 |
马喜莲 145 |
储余根 146 |
王长江 147 |
方新宏 147 |
余敏轩 148 |
王海菊 149 |
柳满桃 150 |
汪 超 151 |
杨金高 152 |
孙友来 153 |
陆仲望 153 |
郑秀田 154 |
刘中柱 154 |
王学刚 155 |
殷书来 156 |
柯万英 157 |
汪一平 157 |
程东洲 157 |
余铁成 158 |
徐观海 159 |
方祥生 160 |
刘建华 160 |
王贯琼 161 |
余立身 161 |
汪孔楼 162 |
王新建 162 |
杨柏林 163 |
殷旒馥 163 |
|
|
|
缅怀纪念…………………………………………………… 164
施彦章 164 |
吴国满 164 |
王正光 165 |
王族昆 165 |
叶青才 166 |
吴六平 166 |
吴 戌 167 |
齐周梦 168 |
漠笛 168 |
彭志存 168 |
汪一平 169 |
郑淑鹏 170 |
汪从周 171 |
汪从义 171 |
高永松 172 |
殷旒馥 172 |
王新建 172 |
吴志才 173 |
程东洲 173 |
杨金高 174 |
康兰英 174 |
王海菊 174 |
殷书来 175 |
刘中柱 175 |
|
耆旧遗音…………………………………………………… 176
汪禹鼎 176 |
唐振春 178 |
刘多树 179 |
|
|
诗边碎语…………………………………………张泽润 181
稿约…………………………………………………………1
标签:
岳西诗词十四期目录 |
分类: 诗歌 |
标签:
减负诗词文化根基 |
分类: 杂说 |
减负不是减诗词
陈鲁民
转自《天津日报》
中国人,如果肚子里不装十首八首古诗词,就很难叫有文化;一个官员,如果没读过四大名著,不懂点唐诗宋词,就无法与群众对话;一个作家,倘若背不了几十篇古文、几百首古诗词,他写的东西就没“根”,这就是那句老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些古典诗文,大都来自我们的启蒙时代,来自小学生时摇头晃脑的晨读夜诵。所以,听到某地把古诗词请出小学一年级课本的消息,顿时舆论哗然,质疑声此起彼伏。当然,人家删除古诗词的理由也冠冕堂皇:减负。
减负肯定是必要的,但减什么留什么却大有讲究。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小学生学的古诗词则是经过反复筛选的更精炼也更优秀的篇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如果不由分说把这些优美的诗篇一斧头砍个干干净净,说轻点是有失偏颇,见识太浅,说重点是暴殄天物,鼠目寸光。
早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宣布每年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设立的目的很明确,呼吁各国政府推动教育部门教授儿童母语,以此推动保护语言多样性这一珍贵遗产。熟悉、热爱母语,传承其精华,光大其魂魄,这也是所有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的基本共识。因而,俄罗斯人永远不会把普希金请出课本,英国人始终热爱着莎士比亚,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智利诗人聂鲁达的《黄昏集》,都被选入各种课本,为人们耳熟能详。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什么要数典忘祖,冷落李白的《静夜思》,疏远杜甫的《望岳》,遗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试想,当我们教育孩子要节省粮食时,来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称赞老人老当益壮时,用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表达爱情时,引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面临生死抉择时,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谢教师时,背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爱国情怀时,脱口而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该是多么贴切自然,传神达意,又精辟简洁,富有感染力。而如果离开了这些言简意赅的古诗词,我们的表达又将会是何其乏味和无力?这就是古诗词的巨大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丰富多彩、底蕴厚重的古诗词,始终在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丰盈着我们的灵魂,强壮着我们的筋骨,砥砺着我们的情操,优雅着我们的风姿,陪伴我们一路走来,今天,仍不能缺席,仍大有用场。
让古诗词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也嵌在每个国人的脑子里,这是圆“中国梦”的精神储备,也为了我们诗意的栖息。
标签:
金山廊桥山城奇观文化 |
分类: 散文 |
金山廊桥
叶 静
兼容形象、旅游、娱乐休闲和购物四维功能的安徽岳西县金山廊桥坐落在县城中心的衙前河上,这座具有汉唐风貌的古典建筑刚刚建成,便吸引了四方游客以及市民的眼目。这是该县一个既典雅又时新的风景标志,是一种独特的县城形象,一种全新的建筑文化,一个璀璨的商业靓点,一种崛起的思维态势。
金山廊桥一反我国古代木雕楼阁式构制,将现代建筑材料移用于古典悬山式建设,远望是楼阁,近观是商铺,行走时是桥梁,欣赏时是艺术;静听有淙淙流水之声,默想有金山银河之义。人头攒动中疑为《清明上河图》的再版,华灯初上时认作威尼斯商城的缩微。本地人把它作为自家的庭院槛阁,外地人则把它当成大开眼界的奇景。难怪安徽瑞鑫置业有限公司在谋划之始,即将其定位于“中国廊桥宽幅之最”“安徽廊桥华贵之最”“大别山人文景观之最”“山城24小时不夜景之最”。大手笔的创意必将带来大商业的效应,这就不仅仅是一座概念上的桥了,而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思想结构的立体呈示。桥梁专家唐寰澄说过,桥梁本身的协调,是借助于色、线、形、光影、虚实等之间的节奏和韵律,以及各种不同的比例和对称的处理方法,使得建筑的效果在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不断地反应而取得直觉和联想的精神因素,从而产生美感。金山廊桥的设计者正是深谙这一点,所以它能在大气中突出微观的审美效果,能在实用中兼顾地方文化特色,又能在仿古中体现现代气氛。它的每一根梁,每一支柱,每一扇窗,都是艺术的铺设和安排,楼层的参差交角,栏杆的衔接铆榫,乃至檐的飞动,梯的抬升,都能给人动静相宜、鲜活轻灵的感受。我们无妨说,一座桥就是一个城市的代言,就是一个时代的剪影。
金山廊桥被称为中国廊桥宽幅之最,全长128米,宽度达到38.6米,总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第一层有9米双车汽车道和2. 4米双行人行道,商铺外侧又有2 .7米宽的景观人行道。第二层建有观景台及土特产经营区,第三层是商务会所、文化产品和高档茶艺展示区。文友告诉我,在文化艺术区,可以欣赏到陶瓷、书画、古籍和一些稀有的收藏品,书画院的高手们会经常在这里聚会,而黄梅戏、高腔爱好者也能在此一亮歌喉,岳西文化,或者说文化岳西,已经在此初现端倪。
中国自古就有廊桥故乡之称,最古老的木制廊桥在浙江庆元,数量最多的廊桥在有“中国廊桥之乡”美誉的福建泰顺。泰顺一个小县境内竟有36座廊桥,占全国廊桥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15座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廊桥”名称尚为年轻,历史上只称木架桥、虹桥或水上斗拱,直到上世纪30年代,著名古建筑史学家刘敦桢首次提出“廊桥”的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关注。到了90年代,随着美国小说《廊桥遗梦》的畅销和同名电影的叫座,“廊桥”一词也被“激活”,变得广为人知,深为人爱。在国内,有一本叫《中国廊桥》的专著,上面的图片显示出浙东廊桥的美丽图景:静静地伫立着的廊桥像飞虹跨过美丽的溪流,掩映在参天大树下;斑驳的树影散落在朱红色的桥身、黑色的瓦片、白色的飞龙飞鱼上;夕阳朗照的小河,泛起簇簇橙黄,淡淡地笼罩在廊桥的周身,慢慢地飘散开去……
毫无疑问,大别山岳西金山廊桥带给观众的远不止这样的氛围,设计者试图让我们领略到由现代科技手段和古典文化内涵相结合所形成的优美境界,那就是触目即美,寸地流金,行走于桥,享受于心。
衙前河的治理强度在逐渐加大,一条涵玉流珠的山城河流不久就荡漾在花果山下、垂柳丛中,那时廊桥也就配得上“清河玉系腰”了。开发商决意打造一个精品、提升一档价值、追求一种品位、超越一世商儒的初衷将会如愿以偿。岳西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徜徉这座艺术长廊,谈论的并不仅仅是大别山小吃和新鲜的土特产,而是这张岳西人自己的名片如何被外来者口诵心传,将岳西的知名度逐渐扩大,将山城的形象扮得更加光鲜夺目。
金山廊桥,从此使得山城夜未央。
标签:
谷雨苇岸麦地文化 |
分类: 论文 |
谷雨怀苇岸
叶 静
《谷雨》是苇岸(马建国)系列散文《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篇。很自然的几节文字,疏朗,恬淡,就像北方土地上不被人注意却早已深入骨髓的那些春天的气息,白天只掠过你的衣袖,摩挲你的肌肤,而到了夜晚,它便醒来,和你说着悄悄话,告诉你春天其实已经不多了,可是你还以为她才刚刚来到呢!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在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感到她的温暖和芬芳。人,都是迟醒的草木,是冬眠过时的虫子,在温柔乡里,他们说些梅花和冬青听不懂的梦话。
读苇岸,我一直是这样地来勉励自己,别着急,他走了,从西郊大田走了,你仍然会看到一个给你留下绿色文字的播种者。无论从《瓦尔顿湖》,到《沙乡年鉴》,还是从《大地上的事情》,到《二十四节气》,亨利·戴维·梭罗,奥尔多·利奥波德,我们的英年早逝的苇岸,这些把生命融入土地和雨水的自然主义的先行者,尽管都活得如同一棵灌木那样低矮而干枯,却又如高大的乔木一样,以其巨大的思想根系和超越尘世的博爱的枝丫,成为一个时代不可旁觑的高标。
10年以后,我们再来读苇岸,似乎太滞后了些,他的坟墓上的树木早已粗若碗口了,他的散文的精评早已斑斓如云了,不,我以为正当其时。这么些年来,有多少苇岸一般的鲜活的文字,又有多少让人记取而自发地为他唏嘘感叹的作品? 2000年5月18日,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宾――诗人、散文家、学者、批评家、苇岸的读者,风尘仆仆来到位于北京鼓楼外大街的中国工人出版社(苇岸最后整理、修订的《太阳升起以后》一书在这里出版)。朋友们和中国工人出版社按照他的性格,纪念会和首发式朴素而庄重。午饭后,一行怀念的车队来到苇岸生前居住的北京昌平水关新村和燕山脚下他的家乡昌平北小营村。因故居狭小,人们分成几批进去,仿佛朴素的灵魂只适合这种形式的敬拜和祭奠。在他曾经生活过、一切按他生前原样摆放的室内,非常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他刚刚出去马上就要回来的感觉。人们沉思、驻足、静默、流泪……一切都静悄悄地进行,一组出来一组进去……最后会集在一起,上车,车队逶迤。最后,在苇岸家人和朋友的引领下,来到苇岸灵魂安息的那片土地。人们静静地排着长队,在那片土地上依依撒满花瓣。缓缓环绕一周,他的好友诗人树才在那片土地前,开始朗诵苇岸生前最喜爱的法国诗人雅姆的十四篇祈祷之八――《为同驴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祷》。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家乡的诗人海子。在海子故居,每年清明节,都会有类似的纪念和凭吊活动。一个真正留下了有价值的东西的人,他走了,他来到人们心头的次数会更多,更频繁。
回到《谷雨》,回到春天。作者最后写到了麦子、鹊巢和啄木鸟,这些在城里看不见的物事,在苇岸笔下,已然成了生命音符的不可或缺的前置。谁都能写到它们,也能讴歌和赞美它们,唯独不能发现的是,它们是大地的代言者,它们是比人类更热爱春天也更热爱人类的小东西,它们用薄弱的命运书写着或者说吟咏着自然的圣经。
当一个写作者不再停留在观察和思考,而是行进在锲入和替换的层次,可以说,他也不再是一位表现主义者,而是一个毅勇的实验主义者和解析主义者。他解析的是本身的疼痛和痼疾,他实验的是未来的忧虑与可能。苇岸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因此难免消耗健康,消耗等待,也消耗了他的二十四节气之大半。他写麦子,总是与众不同的:“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大地上的事情》)在这幸福里,苇岸驱赶着他39岁的身体,正在向另一个村庄走去,我们没有理由其实是没有能力把他拽回来。
今年的谷雨正在向我们走来,烟雨朦胧中,麦子拔节,杜鹃盛开。为了大地上那些被人们久违了的看顾,我翻开《谷雨》,提请有绿色情思的读者再看它一遍。
谷 雨
苇 岸
【日期:农历三月廿四;公历4月20日。时辰:申时15时16分。天况:晦。气温:26°C-14°C。风力:零或一级。】
从词义及其象形看,“谷”首先指山谷。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在她的著作《汉字王国》中即讲:“我只要看到这个字,马上就会想起一个人走进黄土高原沟壑里的滋味。”当谷与雨并连以后,它的另一重要含义“庄稼、作物”无疑便显现了。
像“家庭”一词的组构向人们示意着只有屋舍与院子的合一,才真正构成一个本原的、未完全脱离土地的、适于安居的“家”;“谷雨”也是一个包含有对自然秩序敬畏、尊重、顺应的富于寓意的词汇,从中人们可以看出一种神示或伟大象征:庄稼天然依赖雨水,庄稼与雨水密不可分。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中最为宜人的几个节气之一。这个时候,打点行装即将北上的春天已远远看到它的继任者携着热烈与雷电的夏天走来的身影了。为了夏天的到来,另外一个重要变化也在寂静、悄然进行,即绿色正从新浅向深郁过渡。的确,绿色自身是有生命的。这一点也让我想到太阳的光芒,阳光在早晨从橙红到金黄、银白的次第变化,实际即体现了其从童年、少年到成年的自然生命履历。
麦子拔节了,此时它们的高度大约为其整体的三分之一,在土地上呈现出了立体感,就像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开始显露出了男子天赋的挺拔体态。野兔能够隐身了,土地也像骄傲的父亲一样通过麦子感到了自己在向上延续。作为北方冬天旷野的一道醒目景观的褐色鹊巢,已被树木用叶子悉心掩蔽起来。一只雀鹰正在天空盘旋,几个农民在为小麦浇水、施撒化肥。远处树丛中响起啄木鸟的只可欣赏而无法模仿的疾速叩击枯木的声音,相对啄木鸟的鸣叫,我一直觉得它的劳动创造的这节音量由强而弱、频率由快而慢的乐曲更为美妙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