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无限生机疗法创始人马一友老师合影]
一.
小伟是初中二年级学生,跟父母关系用妈妈的话说是“冷漠”,放学回家就钻进自己的屋里做自己的事,吃饭时才出来,在饭桌上也说不了几句话,吃完饭就回屋。父母问一句什么话,没回答就皱眉头。平时绝对不允许父母进他的房间,要是父母进他的房间被他知道了,准会大发脾气。
妈妈不知道自己儿子天天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就怕孩子还分不清社会上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而染上不好的习惯。很是担心,于是,就到我们心理研究所求助。我们的咨询师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得出结果是这个孩子的主动思维能力不强,于是,咨询师就给了他一些建议。
第一就是要了解孩子的一个兴趣,妈妈说孩子喜欢听张信哲的歌,咨询师就让妈妈学会一首张信哲的歌《宽容》。这位妈妈原本很讨厌流行歌曲,但是令咨询师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她就打电话说他学会了这首歌。然后就是让妈妈挑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和时间跟孩子说这首歌。妈妈挑的是在吃晚饭的时候,跟儿子说:“我今天去商场听到一首歌,觉得挺好听的,妈对这方面不太懂,我还学了几句,你听听这是谁的歌?改天带妈妈去买好吗?”儿子就不耐烦地听着,妈妈唱了高潮部分的几句话。她看到儿子的眼睛越睁越大,然后激动地说:“买什么呀,我这就有啊。”说完就放下碗筷拉着妈妈到自己的房间听歌。
在我们的进一步指导下,从此以后,妈妈跟儿子的关系开始变化,后来这位妈妈给咨询师打电话说:“我现在都烦死了,儿子老拉着我听歌,我不喜欢听吧,还得忍着。现在出去,别人都说我们是姐弟。”虽然这么说,但是我们仍然能听出来这位妈妈开心感激的心声。我们也很快乐,能帮助到家长。
注意:本案例中的方法不适合所有的家庭和个体,不要贸然使用,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后果自负。
二.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自此,父母开始关心孩子的另外一问题——考试成绩。就会有孩子很痛苦,于是有言“分、分,学生的命根。”于是临近考试,有的孩子如临大敌,紧张万分。我们心理研究所就接到一例如此案例,一位小学生的爸爸找到我们,说,他的孩子每到考试就很紧张,以至考试时有很多会的题都做错。
这是由于孩子的学习被动值很高造成的对分数的过度关注。咨询师就让这位家长考前给孩子看一个马拉松短片,在看之前跟孩子讲解。这位家长回家后,适逢孩子中考前夕,孩子仍然是很紧张,爸爸就给孩子放了马拉松短片,刚开始起跑时跟孩子猜谁会是第一名(当然家长事先看过片,知道结果),孩子就说起跑阶段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但是爸爸说是起跑阶段在中间的那个运动员,后来结果就是爸爸说的那个人是第一名。这时候,爸爸就跟孩子说:“起跑领头的人,到最后往往不能是第一名,你说你现在才小学,干嘛要考第一名,你以后还要上初中、高中、大学,哪个最重要,当然最后是高中、大学阶段能领先最好了。有的人小学老是第一名,结果到了高中就不行了,没有考上好大学,他是不是就像是马拉松起跑时领先的那个人?”
就这样,孩子考试紧张的情绪慢慢平复,也考出了一个好成绩。
注意:本案例中的方法不适合所有的家庭和个体,不要贸然使用,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后果自负。
三.
小熊是初二的男生,平时学习很紧张,每天学习到深夜,但是成绩仍然是一般,不是很理想。看着孩子每天这么辛苦,妈妈也心疼。但是妈妈平时跟孩子说话时,儿子还不耐烦,不喜欢跟妈妈聊自己的事。妈妈心里着急却帮不上什么忙。于是就到中科心理研究所来咨询。
我们的咨询师通过这位妈妈的叙述,了解到孩子小学时跟妈妈感情都很好,到了初中阶段,妈妈说什么也不愿意听了。咨询师就根据小熊的情况做出了一套方案。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学习写作业遇到难题或烦的时候,会想离开这个环境,去上厕所,而这个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这个家庭的房间布局,咨询师就让妈妈在每天晚上孩子大概频繁上厕所的时间做一份孩子最爱吃的馄饨。多放点香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客厅。这样在孩子经过客厅去厕所时,就会注意到这碗馄饨。妈妈的房间挨着客厅,这个时候要亮着灯,让孩子看到灯光。第一次孩子吃完馄饨可能不会想什么,第二次可能也不会,第三次第四次他就会想到是妈妈,会看到妈妈房间的灯光,会主动跟妈妈交流,可能会主动找妈妈求助。妈妈在这期间不要特意的跟孩子说什么,而只是做这些就行,并且要直到孩子房间的灯熄了,妈妈才能关灯。这个是为了让孩子在被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寄托者,对孩子来说心理会很安慰。他在学习方面会更安心,与家长感情也会更融洽。
这样调整了将近三个月,孩子开始主动跟妈妈谈自己的事,在期中考试时成绩也比以前有很大进步。
注意:本案例中的方法不适合所有的家庭和个体,不要贸然使用,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后果自负。
四.
我们平时接触过很多下面说到的这种案例。一个妈妈来我们研究所咨询,她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数学特别不好,尤其是应用题;在跟别的同学接触过程中,不太会说话,大家也总是不带他一起玩,都是他自己凑上去跟别人玩。
经过测评以后,我们的咨询师发现孩子现在这年龄就已经对家庭产生了比较强的剥离感。据这位妈妈说因为做生意忙,平时不怎么带孩子出去玩,总是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孩子也没有别的伙伴。在家就只看电视,或玩自己的东西。周末也极少带孩子出去玩过,偶尔去爬山。孩子还不喜欢去,喜欢呆在家里。
其实这个例子中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好不单单是学习的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应用题来说更是如此。这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教给他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信息,平时在家经常看电视,这就使孩子的机械类信息采集量严重超标,逻辑思维编织较短且碎,影响孩子的分析能力,造成需要理解的数学方面的知识的不理解,成绩差是必然的。就算孩子小学时被动复制取得好成绩,到初中、高中时成绩也会下降。
咨询师就根据这个孩子的情况给这个孩子做了一个方案。让妈妈周末或假期有时间的时候带孩子到野外,每次都有事先安排的方案,带孩子采花采草或采小石头,或到水边玩。并且要求爸爸妈妈在家说话时,如果孩子在一边,一定要注意说话方式,不能有以下“非秩序沟通”方式:“省略式”、“阻断式”、“反问式”和“冷暴力”等沟通方式。同时,另有经过研究所专业培训的家教老师辅导孩子学习。
家长改变自己的决心很大,再加上咨询师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几个月后,期末考试,孩子的数学成绩从刚开始的不及格到了八十多分,其他学科成绩也都有不同幅度的进步。
成绩出来后,家长立刻给我们报喜。相信这个孩子在父母的殷切希望和我们进一步的指导下,未来会有更大的进步。
注意:本案例中的方法不适合所有的家庭和个体,不要贸然使用,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后果自负。
五.
小星是初三男生,初次与研究所咨询师见面时,没有过多的话,跟他讲什么的时候总是一副“我就这样,你怎么着?”的样子。后来跟家长了解的情况,孩子在家也是这样。妈妈在单位是一个领导,面对这样的儿子,总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跟别的同事没法开口说自己孩子。所以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妈妈总是很上火,跟孩子说话也没有好态度。孩子跟父母之间也没什么话说,在学校发生什么事也不跟父母说。学习成绩也是不好。
经过对孩子测评,咨询师判断孩子学习方面的被动值和在家的被动值很高。由于父母平时过度注重自己的面子,而不是真正为孩子。比如会在孩子没考好或做错事的时候,觉得在其他家长或亲朋好友面前没面子,而批评孩子。这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培育孩子方面其实就是“不作为”。咨询师把这些结论反馈给家长。家长反思自己,确实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咨询师指导家长,针对孩子某些情况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沟通的语言和方式如何改善。同时,对孩子咨询师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谈话,孩子感触很深,能承认自己以前同父母的交流方式的不对,直面心底对父母最深沉的爱。
小星的妈妈一直与我们的老师保持联系,小星出现什么问题和有什么进步,都会第一个告诉我们的咨询师。现在小星感觉妈妈的变化也很大,有什么事都会跟父母讲了,在班里的表现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