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健康觉先知,第二生命形态理论精准而根本!

(2009-11-15 00:15:12)
标签:

育儿

第二生命

赏识教育

逻辑思维

教育

分类: 学术

与主持同憧憬    实例1:关于赏识教育

(一般模糊概念和理论的分析)

“你真是一个乖孩子!”“你做得真好!”这是时下风行的“赏识教育”提倡的标准用语,持这种新教育观点的专家认为,“赏识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于是一些家长表扬孩子不离口。可是,邻居小王却心中生疑,无论他怎样“赏识”,他上小学的儿子学习仍不努力,而且并不买父亲这一套:“你们大人真虚伪,一点小事就这么表扬,这不是做秀吗?”

 “赏识教育”对于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调动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然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把它作为教育的万能药就失之偏颇。相反,用滥了的“赏识教育”不但不再对孩子产生激励,相反只会出现以下两种后果:一是孩子自负、傲慢,唯我独尊;二是经不起批评,更没有一点抗挫折的能力。

“赏识教育”和前一时期的“抗挫折教育”,作为教育的新观点,可以试验、探索,但绝不能走极端。笔者以为,赏罚分明,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才更能达到教育效果。以摘桃子为例,跳起来摘桃子说明努力了,应该表扬;而不做跳的努力,伸手就能摘到桃子,仍然得到“你做得真好!”的赏识,这只能是对懒惰孩子的奖励。批评也同理,即使对3岁的儿童,做错了事该批评也要批评,使他明辨是非,才能健康成长,这时是千万来不得“赏识”的。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规律,运用“赏识教育”一定要有度,在加强对孩子教育的同时,赏罚分明可能更有作用。

(基于第二生命形态理论对赏识教育的本质分析以及使用过程的分析)

1)所谓“赏识教育”就是通过培育孩子自我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编织复忆和整理的过程,以便能够在信息提供和交换提供过程中得以实现“共鸣”,从而近一步实现对孩子的目的培育。但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使用“赏识教育”对孩子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要清晰了解“赏识教育”培育方法的具体使用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培育使用目的和与之相对应的适合的客观信息环境进行有计划的规律性的培育使用,才会实现培育效果,否则,就会形成“蒙教”,蒙对了还算幸运,如果蒙错了,就会耽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培育时间,甚至造成不良培育结果。“赏识教育”根据不同的培育目的,应当合理进行适用方法的合理选择,普遍上可以分为五种培育模式,即“引导赏识”培育、“规避赏识”培育、“对比赏识”培育、“延后赏识”培育和“夸大赏识”培育。

2)所谓“引导赏识”培育就是针对孩子所表现结束的目的交换采集信息行为马上进行赞赏,然后找出理由在和孩子进行的目的信息交换过程中,适当延伸使用孩子曾经有过的“信息成功交换过程(经验)”,或虚拟相似的生活经验中,以便培育孩子良好目的逻辑思维的编织习惯性(如,你若能继续这么做,就象XXX一样,那你就会更厉害了,或许还能超过XXX)。

3)所谓“规避赏识”培育就是借用孩子知道并钦服的成功人士(可以是历史类的),在孩子目的交换采集信息行为结束后,通过对“借用成功人士”的赞誉(成功人士行为中和孩子这次交换行为的实现目的相似或雷同),使孩子意识到其实是对孩子自己的赞誉,并同时讲述“这位成功人士第二生命形态成长过程中自我出现和最终改善的一些缺点(编织的不良目的性逻辑思维)”,要注意,其陈述时间比例不可以超过“赞赏”所用时间的三分之一。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4)所谓“对比赏识”培育就是,在借用孩子本身(或父母,最好不要借用其他人)曾经有过的缺点(不良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做比较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赞誉。最好在赞誉前,先叙述不足之处,然后可以夸大赞誉。

5)所谓“延后赏识”培育就是在洞察到孩子希望受到“赞誉”的目的性逻辑思维后,家长先故意不予赞誉,以便使其堆积出更多的自觉关注性和目的实现交换欲望(会有效增加赏识效果,并会激发孩子自觉重复编织的欲望),然后再与之交换实现,进行“赞誉”。这样还会在培育中使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评估性附生逻辑思维(理智性)。

6)所谓“夸大赏识”培育就是有目的的使孩子在被“赞赏”的目的性逻辑思维得以交换实现的基础上,外在表现出沾沾自喜的时候,家长故意夸大,使之自觉认识到“不足”的存在(外在表现为有些不好意思),这样会使孩子的自我评估性附生逻辑思维得以在第二生命形态成长过程中自觉编织延伸。

 

 

实例2:关于孩子的“磨蹭”

(一般模糊概念和理论的分析)

1)孩子天性使然

  心理学家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它们在思维、言语和动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胆汁质言语动作急速难于自制,多血质思维言语动作敏捷,粘液质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抑郁质言语动作细小无力。可见,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是天生的慢性子,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一类孩子做任何事都是慢吞吞的,老是跟不上別人的速度,哪怕大人发脾气也快不起来。先天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且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变的,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气质只能接受并因势利导。

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这类孩子通常在家长吩咐做事时,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听,或心里想着其他事。他们容易被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所吸引,一会儿去玩玩具,一会儿要看电视,做父母要求的事情就显得漫不经心了。

3)孩子对任务不感兴趣

有些孩子面对他感兴趣的事,动作就很快,没兴趣的事就在那里磨蹭,例如今天要去动物园玩,孩子能在3分钟内穿好衣服、袜子,还反过来催大人。如果换成妈妈要他去收拾散落一地的玩具,任你喊破嗓子,他的动作还是依然故我地慢吞吞。

4)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出于爱孩子的心理或担心孩子做不好,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不用动手也能得到想要的一切,逐渐就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和惰性,没有自理的愿望,对自己没有责任心;有的父母性格急躁,没有耐心,一旦孩子磨蹭,就使劲儿催促孩子,或对孩子发脾气,甚至干脆大包大揽,替孩子干了,如案例中的辉辉妈妈;有的父母经常直接批评孩子,给孩子贴上磨蹭的标签,久而久之,孩子反而无所谓了。

(基于第二生命形态理论对赏识教育的本质分析以及使用过程的使用分析)

1)任何磨蹭的现象都来源于被动所进行的信息交换过程,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如果是主动的进行某类信息的交换,人类不仅不会磨蹭,反而会因为某个信息的交换过程没能够在相对的时间内交换结束会形成部分的在睡眠中自觉虚拟交换的现象(做梦)。有些孩子在被迫交换采集某类信息时,因为所交换采集的信息没有合理有效的按照孩子可以顺利交换采集的方式提供,这样,就会使孩子在被动交换采集这些信息时出现交换障碍,也就是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交换采集,因此,孩子在持续被动交换采集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其拒绝性和厌烦性就会逐步增强,交换效率就非常低下。通过外在表现就呈现出孩子在被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做得速度非常慢,甚至如果不被提醒,就会停止下来。因为孩子会在这类被动交换采集信息的过程中,由于被动性和交换障碍的现实存在,其第二生命形态会自觉主动的转移交换采集的对象,以便自己主动的交换采集其他的信息来满足第二生命形态成长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孩子在做某些事情表现出磨蹭的过程中会同时出现玩弄其他东西和发呆走神的共同外在表现。例如,孩子在学校这个绝对客观约束对比环境中,处在被动状态交换科学知识类信息,回到家后,父母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仍是处在被动地位做作业,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想到做完作业和其它小朋友玩什么游戏的事,出现发呆走神的现象等。父母看到的就是孩子做作业磨蹭的现象。

2)有些孩子在被动的进行某类事物的信息交换采集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符合人类第二生命形态编织所需要的客观对比环境的对比性存在,或者是对比性不强,这样就会使孩子在本来就是被动交换采集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交换采集过程中对比性的缺失而进一步加重了在交换采集这类事物过程中的被动性。不仅是孩子,整个人类第二生命形态编织逻辑思维对客观环境对比性的要求都是相同的。例如,两个人一起打扫教室,他们打扫的时候肯定都会注意对方的速度,如果自己落后,就会加快打扫的速度。孩子在这方面来讲,因为其第二生命形态正处于积极的成长期,因此由于其成长对信息索取的需要,孩子在交换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客观信息环境中有无良好的对比性存在就直接决定了孩子对所采集事物编织交换采集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的主动性是否强弱或是否存在。
解决方法:如果要解决孩子普遍存在的在做作业时出现磨蹭的外在表现现象,那么父母就应当使用“跟学”和“追补”的方式方法,为孩子创建出在做作业这个过程中相适宜的客观环境的对比性。这样,孩子在对比做作业的过程中就会实现本来被要求做作业,通过对比性的形成从而转换成为主动做作业的过程,也就是形成了为了能够对比成功而主动的做作业。一旦这类对比主动性形成,孩子做作业时磨蹭拖拉的外在表现现象就会自觉改善和消失。

3)低年级孩子还会由于另外两种在被动交换采集过程中表现出普遍的磨蹭外在表现现象的原因。这两类原因是人类第二生命形态成长过程中这个阶段所固有的逻辑思维成长特性,
第一类:是逻辑思维在交换采集过程中由于逻辑思维编织的自觉延伸性所形成的磨蹭的外在表现现象,也就是说,当孩子被动交换采集某类信息事物的过程中,孩子往往不会像大人所想象的那样对这类事物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类同于复制性质的交换采集。这一点上,孩子与成年人在针对事物进行信息交换的本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因为成年人仅仅是为了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目的的实现而进行的使用性的交换,而孩子交换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多的采集到第二生命形态成长对信息量要求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孩子在被动交换采集某类信息事物时,往往会在此过程中针对被交换采集信息事物中的某一部分形成采集好奇,并会围绕着这一部分信息自觉编织出不符合被动交换采集要求的其他信息的自觉交换采集过程。从而孩子就会在被动的交换采集某类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磨蹭”的外在表现现象,其实就是自觉编织出逻辑思维交换采集其他信息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如发呆走神的外在表现现象。
例如,妈妈让孩子去阳台上浇花,这时,一只蝴蝶停在阳台上的一盆花上,孩子可能就会站在那里看蝴蝶,而把妈妈交待的事置之脑后,这样,妈妈就会认为孩子做事“磨蹭”。
第二类:孩子第二生命形态成长这个阶段所拥有的本质特性造成的。这就是通常孩子长时间内有秩序的被要求交换采集某类信息,因为这个经常性的有秩序的被动交换采集过程已经不可能在为孩子第二生命形态成长交换采集到新的信息,也就是说在这个交换采集过程中,实际上孩子第二生命形态的成长并没有吃到饭,但是孩子不得不有秩序的不断重复这类信息的采集过程,那么有些孩子第二生命形态成长积极性高的孩子就会在这类被动信息交换采集过程中形成主动的交换采集目的转移的现象。也就是说,会在这类被动交换采集信息的时间内去主动交换采集其他的信息,以便满足第二生命形态积极成长过程对信息量的需要,也就会因此在这类被动交换采集事物的原始过程中表现出磨蹭的外在表现现象。
例如,父母每天都要求孩子睡前刷牙,孩子已经习惯了做这件事,会觉得这件事“没意思”,于是就可能睡前不愿意去刷牙,而去玩弄其他的东西,出现父母认为的“磨蹭”的现象。
第三类:孩子会对一些重复的机械性工作或自己感觉非常有信心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会主动简化或缩短这类被动交换采集信息的过程,从而表现出“凑合”的外在表现现象。
例如:孩子在刷牙过程中得不到新的信息,满足不了其第二生命形态成长需求,他就可能想快速结束刷牙过程,就对刷牙这件事应付了事。我们说由于这三类原因所形成的磨蹭外在表现现象孩子的第二生命形态成长是具有一定积极性的。

 

                                                                                        ------- 本文章来自[中科心理研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