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行迹》第二季:宁静古朴话泉州(连载7)
(2018-11-28 17:21:32)
标签:
清源山老君造像九日山摩岩石刻泉州 |
分类: 原创文学 |
名山
泉州有20座名山,四大名山包括清源山、紫帽山、罗裳山、双阳山。
此次,时间关系,无法一一登攀,只能择其优,选其重,以清源山和九日山来窥斑见豹。至于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的灵山圣墓,上网了解一下就足矣。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
清源山方圆40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清源山属地势起伏、岩石突兀,因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又位于城市北郊故称“北山”,山有三峰亦称“三台山”。
老君造像的石像是宋时用天然岩石雕成,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背屏青山,巍然端坐。头戴风帽,身披道袍,额纹清晰,两眼深邃,鼻梁高突,双耳垂肩,苍髯飘动,面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整个石像造形独特、神态自若,手法细腻、雕刻精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原有羽仙岩,内祀老君,俗称老君岩,明代岩观废,仅存老君石刻造像。慈祥安乐的老君造像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民间有“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之传说,意思是说,摸到老君鼻子可活120,摸到眼睛可活160。似真似假真也不必深究,不过要摸到它也不容易,现在不许靠近,只能图像合成而为,寓意一番罢了。其实山中空气清新,野趣横生,照样可以延年益寿。
乘座门票(70元/人)已含的观光车,沿北山路、直抵南台停车场,去往南台寺。南台在清源山右峰之巅,因处于中峰偏南,故名南台岩(亦称南台寺),为清源山的龙脉之巅。寺始建于唐,历代均有修建。1998年重新移建修复的寺院,感觉修旧如新,古色神韵荡然无存。居中的佛教大雄宝殿和与之相邻居左的道教三清宝殿、居右的儒家魁星阁,似乎期待再现南台岩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独特景观。
南台阁内高耸的悬崖峭壁上镌刻着数量众多的摩崖石刻——“绝壁过云”、“南山有台”、“空中台阁”、“如此江山”、“山海大观”、“出岫无心”等,及一些名人诗题以及叙述景观重建历史和山界碑记等。
南台岩上重2.5吨“千年福钟”敲响悦耳的钟声……临崖凭栏,远眺重峦叠嶂,近观鸟翔花香;置身于此,朝迎东海日出,暮送晚霞西归。真是“千年福钟”洪音远震,“南台夕照”实乃胜景。
下山,我们反其道而行步行登山的线路,由南台岩去清源洞、经虎乳泉—天湖—弥陀岩—弘一法师舍利塔——千手岩—老君岩,返回山门。
清源洞,亦名纯阳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36岩洞之首,人称"第一洞天"。山门内立有明万历36年(1068年)纪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
天湖,位于山顶峰谷地,为双曲石拱坝。虽大坝壮观,有说如一弘弯月映照在碧绿的水面上,水面也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但人工湖的韵味还是少了天然的情趣。
虎乳泉因传说而得名;山腰“一啸台”上依石壁仿木构石室并门额刻“阿弥陀佛”的弥陀岩,于一线天、云台、连心石、泉窟观瀑和泓一法师舍利塔等景观相拥而立;两株不同的树种重阳木和榕树,树根相盘,树身相抱,树丫缠绕,如胶如漆,宛如恋人,人称“天侣呈瑞”;千手岩(又名观音寺)也因供奉观音像而得名,而寺旁有石碑一方上刻的“第一山”,系宋书法家米芾手迹。
一天的时间未能游完此山,留有一些景点,待有机会再度前往。
九日山位于南安市,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三峰屹立,山岩生字,林深叶茂,风景迷人。山不太高,拔90多米,山上的树木大多为闽南一带常见的相思树。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或称西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故称高士峰。东峰或称东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另有36奇景。自古至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泉州人都要在此登高远望。
进得山门,山麓有修复的延福寺,据说原寺是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始建于西晋太康9年(228年)。进入景区(门票10元),沿西峰而上,路经过昭惠庙的惠泉、白云坞的菩萨泉,抵达西峰摩岩石刻群,按内容分类有景迹题名,登临题诗,游览题名,修建记事,海交祈风等。西峰东坡峭壁上刻楷书“九日山”3个大字,字径86厘米,为清乾隆32年(1767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题。唐宋元明清,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历代名人题刻甚多,真草隶篆行诸体俱备,至今尚存75方,多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故以“山中无石不刻字”而闻名四方。
经“江山多娇”、“泉南佛国”等摩崖石刻,伫立“一眺石”远望,海光山色,尽收眼底。
西峰绝顶有一石室,也称石佛亭(亦称石佛山或石佛岩)。正门题匾“洞天别现”,内有一尊五代石佛座像(为陈洪进所倡刻),袒胸盘坐于莲座上,神态安详自如,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不远处有唐代为纪念秦系筑室隐居九日山而筑建的秦君亭,左侧岩石上有宋代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登游九日山所题的“高士峰”石刻。
由西峰自上而下,经北峰而过,见一巨石壁上刻“玉立”,因形似猪八戒,古称“八戒石”。途遇一“福”字,传说为康熙笔迹。又沿道而上,抵达东峰,“姜相峰”三字映入眼帘,左右各有几方石刻。据介绍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泉州,寄迹此山,卒后葬于此,因而取名“姜相峰”。
经登台庙下山。此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祀奉“保婴护幼”的金娘娘与苏夫人。据说原为唐朝宰相姜公辅隐居九日山时所建的房屋,后成为历史名人陈瓘与黄养蒙的读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