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盛,丰盛

(2017-02-14 09:08:14)
标签:

丰盛

古镇

重庆市

豆花饭

碉楼

分类: 原创文学

丰盛,丰盛

 

对这一个有着特有意思名字的古镇,游兴之余,一反常态不想用惯有手法来表述,而是另辟蹊径。

故而,写这篇小文立这个标题——丰盛,丰盛,还是有点煞费苦心的。用此并列词纯属别出心裁,前一个丰盛可作名词表地名,即丰盛古镇。而后一个则以形容词的形式来呈现这个丰盛之词。通过丰盛,来体验古镇具有的三个丰盛的古镇资源。这可能也是一种以眼看世界,以特殊意境探觅古镇的另类手法罢了。

丰盛古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面,东与涪陵区增福乡、南川区太坪场镇接壤交汇,南邻东泉镇, 西靠长江南岸的木洞镇,北连双河口镇,是涪陵、南川、硌碛、木洞等周边城镇物资交流的集散地,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并号长江第一旱码头(旱码头是陆上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的简称)。据《巴县志》记载,丰盛场镇建于宋朝,史料记载,古镇早在西汉时期便有先民居住。原名封门,或峰门。明末清初始建场镇,因地处巴涪南商旅要冲,曾是重庆去南川、涪陵的重要驿站,物产丰富,商贸兴盛,故名丰盛场,时为巴县(巴南区前身)十大场之一。

丰盛古镇,场不太大,大约0.134平方公里,以回字街为中心轴,保留古丰盛场小城布局原型,外围东南西北建有木洞、南川、涪陵、硌碛等4个场口进出,各自东往涪陵、南出南川、西行木洞、北到洛碛。

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街,交叉延伸到古旧民居、豪宅大院、深邃小巷。八条保存较完整的福寿街、十字街、书院街、半边街、江西街、公正街、长宁街(原有一座坐南朝北的万天宫、内供有丈余的木塑的瘟火二神以此消避瘟疫和火灾而祈祷长久安宁因此得名)、寿字街(古时此处立有一丈余高的珠红大寿字而得名)散落其中,依然人流川息,青砖黛瓦的赣、徽式四合院古建筑、木质穿斗结构的店铺、单檐房山式屋顶、二层楼双重挑檐、雕花木窗明清建筑比比皆是,更是一步一景。

漫步古镇,一缕缕古色、古香、古韵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情映入眼帘。触景生情,一脚踏三县,千户融一镇,老街隐雕楼,古巷觅丰盛小诗,脱口而出;此时此刻,由丰盛之名幻化而出三个丰盛(的)意境,油然升起。

丰盛的人文景观,这应该是丰盛古镇的第一个丰盛的形容词。单就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这一名号,就足见其底蕴之深厚。据介绍,重庆首批20历史文化古镇 2002年)之一的丰盛古镇,始建于北宋,兴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又有说几百年历史)。

踏上接龙山脊,一览古镇全貌。位于东西两条带状丘陵群所夹的槽谷地带的古镇,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从南向北分布九座小山丘,山丘呈椭圆形,丰润饱满,形似乌龟,民间流传为九龟寻母。由母龟的嘴俯瞰长方形的古镇,纵横交错的古街巷、古民居、古祠堂、四合院、十几座川渝式碉楼等散落其间,静静地凸显出巴渝独特的古镇风韵。眺望群丘,山岭之上、阜丘之中,群山倒映的响水湖(据说崖下有12级瀑布和60多处地下溶洞群等自然景观)和无数明清时期修造的寺庙山寨(现存有13个山寨、最高的铁瓦寨海拔838米、位于与涪陵交界的紫云村)隐约可见,地下潮河水倒流三潮水间歇泉出鱼洞、那能摇响会“唱歌”的 紫云响石等世间罕见的奇特的地质、地貌奇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待于深度之游去探秘。传说中的3000多亩黄、红、绿等色彩交融的七彩林,也可去看看。

由停车场进木洞场口牌坊,沿着福寿街延伸。一个个卸下门板的各类商铺,一排排或开或闭的古旧民居,古镇的居民淡定地生活在这里,静静地听聆青石板街上游人的走或者停的零碎脚步声,偶尔传出的叫卖声、还价声和追着小孩吃饭的吆喝声,接着又渐渐的恢复平静……古镇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明清时代巴渝古朴的石板街、四合院、雕花木窗、各类宫、殿、堂等建筑,多种镂空、深浅浮雕饰以花、鸟、鱼、兽等的檐额、窗栏,依稀可见,让你目不暇给,流连忘返。十字街旁,十全堂和川渝式碉楼相依相存,御匪护宅。

十全为上,家和业兴的十全堂地处丰盛古镇核心,位于禹王宫的东侧,建于清朝时期,为典型的巴渝传统宅第民居院落。该建筑遗址呈四合院布局,原为清中期丰盛场上三大姓氏之一富甲一方、声名显赫的刘氏乡绅刘祝(或竹)山的商邸,亦是过去丰盛商贾聚首的商会会馆,解放后收归国有,曾作为粮站榨油房使用。20世纪80年代,十全堂被大火烧毁,仅存西北角呈“L”字形的部分穿斗木结构建筑、堡坎、石阶梯踏道、地基部分建筑和四周高4.3米左右残存夯土院墙。仅从残留建筑中的洞、窗洞皆有典雅美观、带西洋风格的石浮雕装饰来看,依稀可见当年华丽富贵之韵。现原貌修建,已被列入巴南区建筑类文化遗产,是重点保护恢复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点,成为古镇核心旅游景点和的下榻旅居堂院。

丰盛自古多碉楼。古镇的碉楼多建于清代,多以条石为基,土夯墙,一般为3—4层,最高的6层,高在9-12米之间。每层四周均有小窗,作为望或射击孔,内有楼梯作为通道。并在碉楼的楼顶附近的对角上各有一个对称门及护栏围合而成的木制耳楼,这种耳楼的设计估计在巴渝碉楼特征上应该是惟一的。碉楼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土匪入侵,也有储物功能。其内部的空间可以用来储存粮食,能够坚守一两个月,等待援兵。

据记载极盛时期的丰盛古镇共有20余座碉楼,现尚存10余座。场镇上现保存较好的有7座,其中上垭口碉楼、下垭口碉楼、二十二步坎碉楼、一品殿碉楼和书院碉楼等5座碉楼均位于古镇的中轴线上,成为丰盛古镇的一大特点。虽十全堂的碉楼最高、为6层,但原建筑因解放后,一场大火把十全堂碉楼几乎烧毁,只剩下大门和基石。故而2014年依当年的老照片复原修建,2015年初,重现碉楼容颜。

清源楼应该是古镇上是最引人注目的古建筑之一。穿过2—3层的穿斗式木结构的巴渝民居老建筑的通道,仰望高4层、黑瓦黄墙的清源楼,正面墙上清晰可见弹孔的痕迹。一老者介绍:每层前后均有五个木门,即为五大间,正面墙体的3—4层间有古巴人图腾和左右两个道家标记八卦太极图,被人们称之为一对眼睛的彩绘

一品殿碉楼是丰盛场镇上规模最大的碉楼,建筑面积约有200多平方米。碉楼造型美观,据介绍丰盛古镇LOGO上的碉楼图案便源于此。

由三个回字形四合院拼成一个字的一品殿,现有居民居住,伫立院内,堂额檐匾各异的三国故事、花、草、鱼、虫、鸟、猴等的各异雕花,仍旧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仰看一品殿碉楼(现有人家居住),第3层正墙面上仍留有十分罕见古巴人的图腾石刻等装饰物。而书院碉楼紧邻一品殿碉楼,被一片古民居所包围,若不留意观察,恐怕很难发现。

据说,位于桥上村北端与街村交界附近有共5层、高10米左右的丫口碉楼,其海拔较高,可俯瞰古镇全景,碉楼北侧的杨家祠堂,乃丰盛昔日大富豪之一杨家所有。

此外,场镇外围分布着6座碉楼,分别是:桂花湾碉楼(中西合璧风格、碉楼下的古民居群曾是昔日丰盛大户刘氏庄园、2009年、被火烧毁)、大房子碉楼(巴渝地区唯一的具有中世纪欧式风格哥特式建筑)、兴隆湾碉楼、梨坪碉楼、高坎子碉楼、岩巫嘴碉楼。

建于明代的禹王宫和采用穿斗木结构的茶市(清代三合院), 曾仪堂(清代四合院)等巴蜀传统民居,有空也值得一看。

如果说,丰盛的人文历史是古镇的脉络,那么丰盛的民俗文化(第二个丰盛的形容词)就应该是其的灵魂。

明清时期,丰盛商贾云集,贸易发达,街道繁华,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形成了独特的旱码头文化、碉刻文化、碉楼文化(防御文化)、袍哥文化、移民文化、长寿文化等诸多民俗文化。因其是一脚踏三县的要冲,又是解放前老巴县最大的旱码头和长江第一旱码头,明清时期商贾云集,商铺、钱庄、茶楼、酒肆、驿站、医馆、戏楼、庙宇散布全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旱码头文化。清代道光、同治年间,哥老会传入四川,催生了曾在巴渝地区盛行一时的袍哥组织。袍哥组织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信条,在丰盛镇曾设有三个堂口(堂主皆为富人),分别为仁、义(或德)、礼三堂。在巴渝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组织商议事务、交流信息、解决纠纷、集会的聚会场所分别为义全居(或名玉泉居、字号的会馆)、仁寿茶馆和信用社茶馆。比较有名的仁寿茶馆(位于丰盛镇福寿街22号)的建筑群采用了四合院落的格局,呈四壁上均饰有雕花图案,小面宽大进深,一楼为茶馆,二楼设有私密性良好的雅间,是清代茶馆典型建筑穿斗木结构建筑。当年每逢赶集,巴县涪陵南川三地的袍哥多聚集于此喝茶聊天,谋划营生或调解民间纠纷。至今到处可见袍哥们留下的痕迹。现今修旧如旧的仁寿茶馆与玉泉居仍是人们休闲喝茶打牌、谈古论今的茶馆。

依仁西医馆(清代四合院)等具有江西、徽州特色的大量古建筑遗存在江西街上,源于来自湖北、江苏、江西等地的移民修建,见证了当年丰盛繁荣富庶的繁荣景象,彰显了古镇的移民文化。原江西庙就是当地江西移民所修建的聚会、议事场所。古庙的东侧的个四合院和大宅院旁有一条向南延伸的街名曰半边街,因地势东是坎无法建房,只建了西边的街和房。当然,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是滋养出许多的长寿老人,据介绍近几年全镇70岁以上老人1500余人,100岁以上的老寿星常年保持有3—4人(好像有8位),可谓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

江西街上,编制竹编用品的陈姓老者,仍在孜孜不倦的编制着箢篼、扫把、簸箕、筲箕等,卖相又好且牢实。据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的丰盛扎制工艺复杂精致,分为纸扎、布扎和棕扎,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淳厚的民俗、淳朴的民风,手工秤杆店、打铁铺、杂货铺、小酒馆、裁缝店、老式理发店、手工弹棉花、高粱穗扎扫帚、中草药店以及烟熏豆腐干、腊肉、手工挂面等原始的颇具民间特色的手工作坊和小商贩……仍然活跃于古镇上,反映在古镇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结婚、祝寿、满月(红蛋酒)和每年26919日的观音会,古镇居民都要举办木洞山歌、接龙吹打乐、抽数说唱、连萧说唱、树草叶吹奏和连萧舞、腰鼓舞、秧歌舞、玩龙舞狮等节日庆典活动,充分彰显着古镇民俗文化的魅力。

既然丰盛的人文历史彰显了古镇的脉络,丰盛的民俗文化又凸显了古镇的灵魂,那么丰盛的特色美食(第三个丰盛的形容词)肯定就是古镇的积淀,会让你没齿难忘。烟熏(火烤)豆干、清蒸牛肉、以及糯米腊肉丸子,正明土面、丰盛烧烤酒(农家纯酿72度高粱酒),丁鸭子(号称百年前丰盛丁家祖上独创的油酥鸭)等,这些产自于当地居民,绿色,散发着原生态的淳朴乡味,你不可不尝。古镇的清蒸牛肉据说起源于民国时期的丁氏家独创的丰盛一绝,其系列菜品主要有清蒸牛肉、小笼蒸牛肉、卤牛肉等。当你看到此时,也会垂涎三尺;当你喝到原滋原味的清蒸牛肉原锅汤,一定会欲罢不能。客来有菜(十字街22),据说是清代丰盛有名的品牌餐馆,也是镇内唯一一个将店名和建筑一起保存至今的老字号餐馆,经营的本土九大碗、三蒸九扣菜、本土特产红苕粉、手工豆笋系列及生态蔬菜等都能保证有客来就能有菜吃。福寿街113号的田氏乡糍粑,传承传统手打糍粑的技艺,石舀里现舂,绵软柔韧,热饭团拌以黄豆粉而食,入口软糯,口感香甜。特别是巴渝大地每个古镇都有的石磨豆花,在丰盛古镇你依然可以相遇。位于古镇十字街65号的古镇石磨豆花,是重庆唯一一家上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的豆花馆。选取古镇本土绿色无污染黄豆,传统手工磨制后胆巴点卤而成,白嫩绵扎,伴以蘸碟调料,香麻爽口。同时小店经营自己熏制的老腊肉、香肠、土猪肉等各式的农家菜。酒足饭饱,即兴而出,打油小诗,以此印证:豆花饭豆花下饭,老腊肉蒜苗添香。土猪肉粉蒸爽口,小饭馆家常味鲜。

 

古街巷、古民居、古祠堂、古碉楼、古场口、古水井、古山寨、古寺庙……饱经岁月的沧桑,千百年来,仍旧犹存着丰盛(双词性)的古韵遗风。丰盛古镇,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存在,一个连这名字里,都让人感觉那么的丰富和充足。

漫步其间,回字街、中轴线、四场口的骨架特色,青瓦粉墙、棕色大门、雕花木窗的建筑风貌,是那样的静谧与古朴;竹编品、手工秤、土面坊的默默延续,腊肉香肠、清蒸牛肉、豆花熏干的香味四溢,是那样的坚守与浓郁;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俗风情,独有的特色美食,衍生出的三个丰盛(的),由此催生了我不一样的游记——丰盛,丰盛。

 

小贴士:1.自驾可由主城市区内环快速弹子石盘龙立交慈母山隧道—G50S沿江高速丰盛收费站下道(过路费10元,继续行驶大概8公里的盘山二级柏油路)丰盛古镇,全程耗时近450分钟。2.南坪也有往返丰盛的班车,票价大约:20/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