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玩上新浪微博之后,便很少在博客上写点什么了。并非懒散,只是微博很好地迎合了思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的趋势,每当有只言片语的思想火花,便会在微博上记录下来。微博是记事本、是笔记本、是小账本、是聊天室、是议事堂、是通讯录……随便你怎么用,开心就好。另外,出门在外,用手机发微博很方便,也打发了时间,比如公交车上、银行排队、公厕大便……本来,有些话三两句就能说清楚,何必在博客上长篇大论?
但博客总是微博所无法代替的,就像人人都有手机,并不意味着家里的座机就要退居二线。座机适合煲电话粥,手机适合短平快的交流。在我看来,博客和微博的关系大体是这样。
今天下午一个在北京工作的老同学忽然给我打电话,说晚上一起吃饭,我一开始觉得他在忽悠我——他以前就老爱干这事,有一次冒充房屋中介给我打电话,那种很下贱的推销口吻装得很像,说了一分多钟我硬是没听出来。我在电话里问他住哪,周围有什么标志建筑物,然后约好时间地点晚上一起喝酒扯淡叙旧。他又胖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他带来了一些来自首都的最新消息,他说自从我走后那帮同学只聚过一次,还是其中一个因为工作调动张罗的,据说那位同学进了国务院办公厅。还有一个在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工作的同学,开车太毛糙,撞进某酒店大门里。我听着,很近,又很远。我和他说,我已经置身于你们的风云际会之外,那一帮人,那一堆事,也渐渐离我远去。我们慢慢地开始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我相信,即使我不说,他也会感觉到我这种类似于半隐居的状态。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而摆在我面前的,也绝对不是一座独木桥。我说,再过若干年,你们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我还是在这里,只要你们来,还是好酒好菜。
来青岛后,先后接待过很多拨老朋友、老相识,绝大多数是从北京来的。用“他乡遇故知”形容我和他们的这些会面,并不合适,因为青岛对我而言已经不算他乡,我虽非出生于此,但已打算在此定居终老,如果还将这座我越来越喜欢的城市看做“他乡”,那我又怎能安心生活下去?此前有一中学同学携家眷来访,他问我喜不喜欢青岛,我说当然喜欢,这是我生活的地方,我有什么理由不喜欢?
压力不大、堵车情况可以接受、生活便利、交通方便、空气良好、景色优美、人不坏、有好吃有好喝、有闲暇时间读书和陪她……生活在这样的一座城市,夫复何求?相反,我倒是在内心里把自己和那位中学同学划清了一道浅浅的界限,他现在的问题就是分不清谁是朋友,谁是客户。即使我们是十多年的朋友关系,他现在也在电话里用客户经理的口吻和我说话,颇有一些心寒。人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和事业,这个自不待言,但有些东西我相信是很难被时间消磨的,比如友情和曾经共同经历过的时光,尽管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数次证明了我是一厢情愿。也许是一座城市或一种氛围改变了人,在通往向各自所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有些人跑得飞快,不懂得停下脚步望望来时路,也卸掉了身上的一些“包袱”,甚至还忽视了路边的好风景。
在青岛,生活节奏比北京慢了,我甚至有时间给自己做早饭吃,尽管不吃早饭的恶习已经是积重难返,但毕竟有了这种可能性。也很开始逛路边自发摆成的小市场,尽管以前很厌恶这些城管们追打的对象,但毕竟这种生活很方便也很舒心,在和商贩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感受一种一度离我远去的纯朴。
生活,没有转折,只是不断地探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