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变暖“烤”验饥民

(2009-12-12 17:09:05)
标签:

全球变暖

联合国粮农组织

饥民

发达国家

粮食

非洲

杂谈

分类: 稿件

    尽管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世界饥民总数已经达到10.2亿,这意味着全球六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在挨饿。同时,每六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或相关疾病死去。

    尽管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11月中旬先后绝食24小时,以实际行动呼吁全球行动起来消除饥饿。

    尽管世界饥民版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加勒比海地区以及中东一带的贫民每天也很难填饱肚子。

    但另一个令人震惊却带有极大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全球肥胖者的数量甚至超过了饥民的数量,过度肥胖已成为一些国家的社会问题,政府不得不投入资金并采取措施来抑制肥胖趋势。在这个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地球上,有很多人每天为下一顿的食谱如何安排而发愁,也有很多人每天为下一顿有没有食物而苦恼。

    鲁迅曾经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当全球的肥胖者们每天费尽心机琢磨如何使体重再减掉若干斤时,瘦骨嶙峋的饥民却因为食物短缺而处于死亡边缘;当爱美的时尚女士们寻求“骨感美”时,阿富汗的饥民们却从一个个垃圾堆里寻找食物,但是在那种地方,即使狗也很难找得到什么;当欧洲的奶农们抗议牛奶价格暴跌而把牛奶洒在地里时,饥饿的孩子们却不得不忍受着饥饿入睡。饥荒的蔓延会导致更多的疾病,带来更多的暴力,乃至于战争。饥饿的人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去寻找有充分食物供应的地方,这导致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无疑也会对世界移民格局造成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全球范围内,粮食从土地到餐桌的一系列生产环节中平均损耗率达到30%,但在发达国家中,这一比例要高得多。研究显示,美国每年有40-50%的食物被白白倒掉,而生产这些食物需要投资1000亿美元之巨;在英国,每年浪费掉的食物比例也达到30-40%,其价值是该国每年向贫穷国家提供援助金额的5倍;而意大利国民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高达30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有分析说,欧美发达国家浪费的食物足以养活全球10.2亿饥饿人口。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肥胖者还是饥民,他们都与全球变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肥胖者助纣为虐,有研究表明:生产一公斤牛肉会产生大约16公斤的二氧化碳,饲养和运输1公斤牛、羊和猪肉所需的能源,可以让一个100瓦的灯泡点亮三个星期。畜牧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8%,如果发达国家每年人均肉食摄入量从目前的90公斤降低到53公斤,畜牧业排放的碳排放量能降低四成之多。另外,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达国家不断从大米、大豆、甘蔗、棕榈等作物提取乙醇作为燃料,发展生物能源。由于市场看好,许多农民放弃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开始经营这些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经济作物,形成另外一个新的怪圈:在能源饥渴的发达国家,相当一部分的宝贵耕地被用于生物能源作物的种植,这些资源本来可以用来种植粮食,但贫穷国度的那些急需粮食果腹的人们只能无助地挨饿。

    而饥民则是全球变暖的直接受害者,科学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而在低纬度及热带地区,高温则导致玉米和稻米收成锐减20%到40%。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教授大卫·巴蒂斯蒂(David Battisti)则指出:“单单是气温因素,就对全球粮食生产造成可观的冲击,这还不包括气温升高引发的洪水问题。”当然,把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全部都归咎于全球变暖也有失公允,但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全球变暖,饥饿问题将愈演愈烈。

    饥饿问题最为严重的非洲地区的碳排放量不到全球总排放量的1%,却承受着90%以上的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全球变暖正在不断“烤”验饥民。“民以食为天”,尽管贫困国家自身需要采取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力,但发达国家更应摒除“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态度,向贫困国家伸出援手,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尽自己应尽的责任。目前的状况是,发达国家的巨大财富建立在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赤贫和饥饿基础之上。从长远看,这种短视的损人利己的政策不会持久。如果富国们不改弦更张,只能导致全球变日益严重和粮食危机不断恶化,最终,富国们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必将咽下自酿的苦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