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天气异常地闷热,才是五月上旬,就有七月流火的感觉。天空中好像有一张巨大的无形的过滤网,截留住了阳光中令人愉悦的成分,仅仅让那种能把人烤出油来的恶毒阳光透过网眼洒向遍地钢筋混泥土加玻璃幕墙的北京城。
不过,当我和两位同行者步入位于后海北沿的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时,却真实地感受到了迎面拂来的阵阵清风——这怡人的清风不仅仅来自于美丽的后海,而更多地是来自于这所学校的聋哑学生和健全孩子同样灿烂的笑容。这所专门面向聋哑儿童的学校成立于1919年,到今年也有九十周年的历史了,它的校舍是满清时期的醇亲王王府,毗邻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宋庆龄故居。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该校首任校长亲笔题写的校训:“做有用人”,远处是两位聋哑学生在打羽毛球。

这是教学楼的入口处。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给古色古香的王府增添了欢声笑语,以及教室里触动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朗朗读书声。

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的概况,该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听力重度残疾的孩子,有一些是先天性的——伴随着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往往就是语言能力的缺失,有一些则是曾由于疾病用药不当而导致听力严重受损。目前该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北京市各远郊区县,当然也有一些外地的家长慕名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学习。学校不但给学生们提供了恢复、提高听说等正常交流能力的课程,还开设了书法、绘画、手工、舞蹈等兴趣班,以让这些学生得到和生理健全学生们同等机会的受教育权利。
近年来,学校教学硕果累累,在谈到优秀学生的典型时,校长自豪地把一对双胞胎姐妹介绍给我们,她们刚入学的时候,听力水平几乎为零,经过在这所学校数年的学习,目前已经可以正常地与人交流。这对姐妹花告诉我们,她们现在是共青团员了,也是班干部,不但掌握了普通话交流,还学会了英语,在和她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几乎察觉不到她们听力的障碍,能感受到的,只是她们发自内心的快乐以及对未来满满的信心。最令校长自豪的是,这对双胞胎姐妹参加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演出,另外,学校还有一名学生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的火炬传递。

在参观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无不被老师的爱心、奉献和敬业所打动。由于学生们的听力都存在重度障碍,老师们在授课时,必须提高音量,用尽量夸张的口型发音,并辅以手语,劳动强度远远大于给正常学生们上课。有两位年轻的老师告诉我们,由于手语必须在教学时不停地使用,所以有时候她们回到家中和家人说话的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加上手语,成为一种难以改掉的职业习惯。

除了耳朵上的助听器外,这些孩子们看上去和健全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他们有一样的天真笑容,一样的渴求知识的眼晴,但是和正常的孩子比起来,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爱。
告别了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我们来到了位于三义庙的海淀区培智学校。北京市每个区县都有一所由区县教育经费支持面向区内招生的培智学校,而海淀区培智学校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该校校长,一位干练、充满干劲的女士接待了我们。
培智学校主要接收患有孤独症、智障、脑瘫等智力不健全的学生。目前,该校在校学生有二百多人,年龄段从四五岁到二十岁不等。学校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超前的教学理念令我们惊叹不已,校长向我们介绍到,海淀区培智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条件在整个亚洲都是领先的。得益于海淀区高校云集的独特优势,该校每天都有来自于区内不同高校的志愿者为学生们服务,另外,教育学在全国独占鳌头的北京师范大学在该校也设有课题研究项目,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这张照片显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这是学校的水疗室,在温暖的水中,智障学生能得到身心放松,并接受老师的智力和心理辅导。

这是学校的沙疗室,学生们在细软的沙中玩耍、学习,并接受相应的辅导。

这所学校还拥有两个特别的音乐教室,踏上教室的地板,我能感受到地板在随着音乐的节奏一道微微地震动,灯光也随着节奏时明时暗,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能让智障学生最直观地从听觉、视觉、触觉各方面感知音乐。毕竟,音乐并不只是健全人的专属品。
每一间色彩鲜艳的教室当中,都有一块黑板和一块电子触摸教学屏幕,一个可爱的女孩给我们展示了她的学习成果,她通过触摸不同的主谓宾语,可以造出不同的句子,在触摸的同时,触摸屏发出读音。当她造完一句“我有一条围巾”之后,老师就及时地启发她:“什么时候你要系围巾啊”,她很快地回答道:“冬天我要系围巾!”。

校长给我们介绍了一项让我们非常钦佩的教学内容,就是在学校对着三义庙小区的一面开了个窗口,让学生们通过这个窗口每天早上向居民们卖学校食堂做的烧饼。通过卖烧饼,可以训练学生们与人正常交流的能力,克服孤独症的心理障碍,并掌握数钱、找钱等基本数学认知能力。校长告诉我们,原先有一个拒绝任何交流的孤独症学生,经过这项训练后,现在竟然能主动地站在窗口前向小区居民们吆喝。
没有一个孩子注定要失去听力或者语言能力,也没有一个孩子注定要比别人低能,全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孩子们正在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们的家长们正在承受着比别的家长更多的压力和负担,也正在付出着更多的父爱和母爱。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社会没有遗忘这群相对特殊的孩子,政府在加大投入,舆论在加大关注。他们和正常孩子同样灿烂的笑容告诉我们,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投给他们异样的眼光,而应该奉献出我们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和正常孩子同样幸福、无障碍地成长,共同“做有用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