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虹口文化历史遗存之三十六------虹口区的教堂(二)

标签:
上海虹口区文化历史教堂(二) |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沪北会堂旧址位于武进路183号。该教堂由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教士施永福创建于1905年,是该会在上海建造的第一座教堂,也是该会在上海传教士聚集的场所。1924年建造了1座2层的教堂,旁边的4层楼房开办了三育学校(大学部1927年迁往江苏句容桥头镇,改名中华三育研究社,这里保留小学部)。1929年在教堂东侧建造上海卫生疗养院分院。教堂空闲时也对外出租,1933年鲁迅曾租用场地举办“俄法书籍插画展览”。初称沪中会堂,抗战后改称沪北会堂,1958年成为联合礼拜场所之一。1966年8月“文革”中聚会停止。1979年沪北会堂重新开放,由于信徒增加太多,联合礼拜次年改到景林堂进行,现已改为餐厅和旅馆了。
http://s6/mw690/001JrLeZgy72laKpWwld5&690
摩西会堂正立面。二、三楼有铁栏杆的走廊。二楼外侧有带顶的楼梯通往一楼。
http://s2/mw690/001JrLeZgy72lb4K2Nrb1&690
大门上方挂有犹太教的标志“大卫星”。
http://s6/mw690/001JrLeZgy72laKxkBD45&690
山字形入口具有些许犹太建筑的特色。
一楼有个小礼拜堂。
http://s12/mw690/001JrLeZgy72laOJwP99b&690
礼拜堂后面有个阁楼。
http://s16/mw690/001JrLeZgy72laOS3Kfaf&690
阁楼是个展厅,展示着当时犹太人的用具和图片。
http://s8/mw690/001JrLeZgy72laOYwZ187&690
三楼设有动画电影“犹太女孩在上海2~项链密码”手绘二维原画场景特展。
http://s10/mw690/001JrLeZgy72laP79kR29&690
http://s8/mw690/001JrLeZgy72laPavifc7&690
影像室里播放着有关犹太人在上海的录像。
http://s11/mw690/001JrLeZgy72laPkguC3a&690
制作精致的楼梯扶手。
印度锡克教堂旧址位于东宝兴路326号,俗称印度庙,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4平方米。
http://s6/mw690/001JrLeZgy72lfu2FaR75&690
http://s8/mw690/001JrLeZgy72lfubqSP97&690
http://s4/mw690/001JrLeZgy72lfujCdt83&690
广东浸信会堂旧址位于新乡路66号。建于1931年。占地面积408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混合结构三层,坐北朝南,现代式建筑风格。平面呈H形,立面以竖线条组合,有三根古典壁柱,东立面有六角形钟塔楼,四周立面设单联拱券窗。人字形灰瓦顶,外墙水泥砂浆饰面。
http://s9/mw690/001JrLeZgy72lfPSYEEa8&690
广东浸信会堂由美南浸信会差会牧师万应远博士开辟于1905年,供在上海的广东籍浸信会信徒礼拜之用。广东浸信会堂成立初期,曾在虹口多处地点租屋礼拜。1920年,在越界筑路地段的白保罗路(今新乡路)购地建堂。毗邻崇德女中。1929年,广东浸信会堂在火灾中烧毁,1931年重建。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广东浸信会堂和崇德女中因地处战区,被迫迁至公共租界西区租屋礼拜,1940年起迁至西摩路535弄30号(今陕西北路461号)。
http://s12/mw690/001JrLeZgy72lfPZAIbeb&690
2003年12月16日,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广东浸信会堂旧址为虹口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乍浦路480、490号原是恩德教堂,现是虹口区消保委。详细资料待查。
http://s11/mw690/001JrLeZgy72lk5TXBM6a&690
http://s16/mw690/001JrLeZgy72lk60YSb2f&690
http://s9/mw690/001JrLeZgy72lk6tmju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