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伯牙鼓琴,研文言教法

(2022-06-05 21:21:18)

在热情似火的夏季,我们迎来了商丘小语六月份网络教研。6月4日晚七点半,在商丘小语CCtalk房间内我们有幸观看了来自四川成都的黄莺老师带来的课例《伯牙鼓琴》,深深为黄老师的课堂艺术所折服。

观伯牙鼓琴,研文言教法

教过文言文的老师都知道,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更是文化的传承。优秀的传统的文言文承载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情谊和思想及所言之志。文言文之所以难教,就在于它太过短小精悍,难就难在看似简短的几十个字,其中却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更不容易融会贯通。作为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与外延,让文言文教学扎根于文本的沃土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渗透与传承?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何种程度?一直以来,这都是老师们在教学上的困惑。今天,黄老师的课例给我们做了很好地诠释。 综观整节课的设计,构思巧妙,角度独特,环环相扣。开课伊始,由奥运开幕式上的精美视频导入,一幅万里江山图缓缓展开,古风、古韵迎面而来,在古琴弹奏的高山流水的独特韵律中,让人感受到的是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众所周知,学习文言文,读好是关键。黄莺老师在课堂上把读好文言文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借助拼音读通顺;其次,结合注释读明白;最后,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在这层层深入的三种不同的读书方式中,黄老师渗透了思考与发现:读到这里,你想到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琴音?在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同时也春风化雨般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观伯牙鼓琴,研文言教法

本篇文章学生最大的难点是无法理解“知音”,无法了解伯牙最终的做法。那么黄老师是如何突破难点的呢?黄老师的设计依然体现三个层次:首先她让学生听音乐谈感受,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子期仅凭听就能听出音乐所表达的心意,而我们却不能?从而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知音?知音就是对音律有研究的人,音乐的共通是基础。接着出示资料:“子期是一名樵夫,通过这则资料,让你感到意外的是什么?”“为什么地位悬殊,相识如此短暂却可以视为知音?”研读文本,从中找出秘密。在黄老师的步步引导之下,学生再次聚焦文本,一个“志”字进入学生的视野。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与发现中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伯牙鼓琴时,琴音中所蕴含的心意、志向和子期听琴时的理解是一致的,如出一辙。从而让学生明白知音的第二层含义:精神的共鸣。俩人因为有了共同的志向、想通的心意,才会惺惺相惜,才会“山水千秋存,知音一见知。”这个故事的结局令人意外,伯牙断琴意味着什么?从此不再弹琴,不再诉说自己的情志,伯牙从此心死,故而断琴。从而得出知音的第三层含义:知音是生死之交,更是心灵的交融。

观伯牙鼓琴,研文言教法

课毕,黄莺老师分享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她从“紧扣单元要素,借助助学系统,确定教学目标;细读文言文本,咀嚼语词篇章,确定教学关键;还原文化母题,追溯拓展延伸,确定文化边界。”三个板块详细介绍了设计这节课的所思所想。在第一个板块中黄老师关注单元导语,确定教学目标方向。借助练习资料,界定教学内容方向。最终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在第二个板块中,黄老师带领学生在探寻“章法考究处”感受音乐之美,本文的写作最大特点就是文字结构一一对应,对于伯牙和子期的描写都是一人一句,一弹一听,一唱一和,抓住这个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相知”建立在音乐的共通之上。探寻“炼字炼句处”感受知音内涵。细读文本,聚焦“志”,咬文嚼字中品读“知音”是音乐的共通,是心灵的交融,更是精神的共鸣。在第三个板块中,黄老师告诉了我们解读策略。在解读文本中,我们可运用从“内”到“外”,从“此篇”到“这类”的阅读方法,在细读该篇文本的基础上,溯源延展,探寻此类文言文的“文学母题”,将这篇文章与此类的“文学母题”进行比对阅读分析。该篇文章是知音,是这一母题的源头,于是黄老师从同一母题出发,进行补充,呈现出资料袋里的三首诗,并且还罗列出了从汉代一直到元明清,乃至于近代有关知音的诗词,让孩子在短暂的时间内,感受到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丰富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对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的掌握,还对知音内涵以及文化的历史脉络更有丰富的了解,深刻的体悟,从而达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浑然天成。 生动的课,深刻的思。本次网络教研活动为文言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促进了老师们更快成长。在文言文课堂上,我们要博采众长,多一份智慧,多一份创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