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与苏武牧羊(故乡鸟趣)

标签:
散文情感 |
分类: 原创散文随笔 |
雁,又叫“鸿雁”。雁是远征的候鸟,初春北上,在我国东北和西伯利亚大草原繁殖,秋后南归。大雁迁徙,日夜兼程,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唳唳长鸣,坚韧而雄壮……小时候和伙伴们听到长空雁叫,便仰头望着天空飞行的雁阵,大声喊:“雁,雁,一条线,落下来,下个蛋……”
对于我们家乡来说大雁不过是“匆匆过客”,但大人小孩男男女女都对它们怀有一种特别的亲情,喜欢听它们的长空咯咯叫声,不是乡亲却把它们当作特殊的“乡亲”。
上小学后,学过一篇《雁哨》的课文,讲的是大雁在迁徙中,夜间选择僻静处过宿。为了雁群安全防备侵犯之敌,选出一只责任心强的大雁站岗放哨,时时监视周围动静,如有敌情立刻发出警报。那只哨雁责任心很强,站在雁群外的高岗上,两眼四处睃巡。忽然间,哨雁听到不远处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哨雁马上向雁群发出了警报。刚入睡的雁群闻报都醒了,可是,它们四周看看却丝毫动静没有,大家便对哨雁很不满。雁群又安静地入睡了,哨雁又站在哨位上注视周围。不大工夫,哨雁又听到树丛中有轻轻的响声,哨雁又急忙发出警报。雁群醒后,见四周依然静静的,悄无声息。雁群又是一阵牢骚,有的大骂哨雁说:“大家飞行一天全身疲劳,想好好休息一下,你却接连两次谎报,你安是什么心?”一群大雁纷纷扑过来,你一嘴我一嘴地啄哨雁,哨雁被啄个半死,那些大雁才放过了它。雁群重新入睡后,可怜的哨雁又回到高岗上,仍全神贯注地巡视四周。约摸过了半个多小时,哨雁发现了树丛中有隐隐的人影,哨雁便声嘶力竭地呼喊报警……可是,雁群再也不把它的警报当回事了,依然卧睡不动。树丛中的几名猎人把枪口对准了沉睡的雁群,其惨状可想而知……
在我国文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雁”的故事,如:“鸿雁捎书”、“苏武牧羊”等。现在,大雁数量锐减,很难看到“长空雁阵”的壮观了,但这些故事却一直流传下来。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大雁与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公元前一世纪中原汉朝人。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匈奴逃到漠北,休养了好几年,单于表面上又要跟汉朝和好,把被扣留的汉朝使者放回。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送匈奴的使者回去。但是,苏武到了匈奴,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归顺匈奴。最初,单于派人劝说苏武,并许以高官厚禄,但却被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降无果,便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不肯屈服,只好把苏武放了出来。
苏武与同伴分开后,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这广袤的大草原荒无人烟,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朝相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使臣的旌节和羊群。苏武每天拿着这根旌节放牧,盼望有一天能够拿着旄节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旌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歌之词曲幼儿时烂熟在心,却至今不忘。
http://s3/mw690/001JqToDzy7qxWNqA3Eb2&690
http://s2/mw690/001JqToDzy7qxWNRukFe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