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态的媒体相比,读者的冷漠更为可怕--埃科《试刊号》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翁贝托埃科试刊号小说媒体 |
分类: 书评专栏 |
与病态的媒体相比,读者的冷漠更为可怕
文:秋刀鱼
原发于豆瓣: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92837/
很大程度上,我们依靠新闻媒体了解这个世界。然而,当新闻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对待新闻的态度,是否帮助我们了解了这个世界了呢?我们应该如何回应新闻——真实历史的记录呢?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的长篇小说《试刊号》探讨了新闻与真像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对待新闻、对待历史的问题。
信息爆炸时代,新闻与读者、与事实的关系是复杂的。读者抱怨新闻太多,不实、虚假新闻充斥期间,不想看不愿看不爱看;而新闻媒体,一方面受读者喜欢刺激的、耸人听闻的影响,选择性地提供新闻;另一方面受权力、资本、利益的驱使,不得不在真实性、倾向性上打折扣。结果是,读者与新闻媒体形成了互不信任的关系。所谓的真实世界,被掩盖或者被扭曲。
这本身是隐而不见、秘而不宣的,《试刊号》却以精彩的叙述,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小说讲述了受商人委托,六位编辑准备办一份报纸。这份报纸永远不会面世,其目的不过是商人跻身金融界、顶级沙龙的垫脚石。主编提出了一系列荒诞的编辑思路,比如要非常机智地使用“或许”和“有可能”这些词,要善于收集传闻,展开想象,并想办法让某些人害怕的要死;要善于使用引用采访,因为加上引号之后,那些具有引导性的声明就变成了事实;比如要懂得如何将四条不同新闻放在一起发表,因为这意味着向读者提供了第五条新闻等等。
别以为这是他们脑子坏了。实际情况是,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即便不是大部分,至少也有不少都是按照上面的路子操作的。一些媒体的所谓舆论监督、舆论引导,外表冠冕堂皇,实则暗藏玄机。当然,他们并不为此害臊,在内心身处,他们这些做法的本质如小说所述“并非新闻创造报纸,而是报纸创造新闻”。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新闻媒体高高在上的态度,以及他们秘而不宣的操作手段。这不能不说是媒体的悲哀,读者的悲哀,社会的悲哀。
然而,与新闻媒体对读者使用伎俩相比,更可怕的是读者对新闻事实的冷漠态度。
小说最耐人寻味的是讲述了热衷阴谋论的编辑布拉加多齐奥的故事。他通过蛛丝马迹,推断墨索里尼并未在二战中死去,而是被掉包活了下来,进而推测1945年后意大利发生的每一件政治事件背后,都与墨索里尼有关。但在布拉加多齐奥调查步步深入、似乎接近了墨索里尼死亡与否的真相时,却突然被人暗杀。而在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我”——科洛纳却确确实实陷入了对被追杀的恐惧中。
小说第一次让新闻事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与几个编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生活因为这一事实而改变。新闻意外地以一种怪异的方式,与科洛纳——他在看同事被杀的新闻时也成为新闻受众——相连,却在他身上产生了不容忽视、值得读者深思的作用。显然,小说通过科洛纳对待新闻的表现,揭示了我们对待事实、对待历史的态度。他过去为虎作伥,现在他必须正视。他的反思是作者在小说中所阐述命题之所在。
事实上,对待很多重大新闻事实,我们如今惯常的做法是忽视遗忘,或者娱乐至死。这已经成为社会所警惕的共识。正如书中说的那样:“人们会说,啊,真的吗?很有趣,然后就转过身继续做他们的事情去了。”连多看一眼都没有,何谈质疑和深思?小说作者埃科在接受采访是也坦言:这本小说想描述的道德问题就是,过去三十年发生了许多可怕的事情,我们听闻之后却仍然很冷漠,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小说精彩之处在于揭示了一个现实:新闻媒体以自欺欺人的态度制造出自己认可的新闻,而人们却忽视新闻事实而让历史教训蒙灰,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人们将在某一天面临恐惧,而悲剧一次次再生。简言之,病态的新闻媒体并没有像它应当做的那样影响我们,而我们却选择了自我放逐。
小说最后引用了《乱世佳人》女主角斯嘉丽最为经典的一句话:“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果真是新的一天吗?新的一天果真会更好吗?“我”——科洛纳在小说中说“只要学会满足,生活还是可以忍受的”。这样的态度是现实的,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做;当然也是无奈的和令人悲伤的,我们失去了反省的机会。优秀的小说总是能够表达出一种无力感,《试刊号》应当属于这一行列。
(完)
作者|[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魏怡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翁贝托·埃科生前最后一部小说,通过一场阴谋重重的办报实验,对现代新闻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