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创新:读雷小山的“山寨中国的终结”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山寨中国的终结雷小山互联网+创新产业 |
分类: 书评专栏 |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创新:
读雷小山的“山寨中国的终结”
文:Jacques 刘
原文链接:http://www.hdb.com/article/33n3u
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这本“山寨中国的终结”之所以会吸引我,第一是因为它的主题看似是创新。它对创新环境重要性的强调让我认同。第二则是因为我似乎感觉认识作者雷小山(Shaun
Rein),或者至少类似的人。十多年前也是北京一个做咨询行业的美国人曾经找过我问一些和通信产业有关的事情,后来则失去了联系。
我大约用了一个星期读完这本不算厚的书。前面几章读得仔细一点,后面则马虎一点。这本书一共十章,其实只有前面四章和创新有关,后面则更多是对当代中国各种现象的描述,是作者为各种客户对中国市场进行调查和咨询的附带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对于作者和他的CMR公司,也是一次很好的宣传。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差不多每一章都以对一位名人的采访为中心。这些名人包括了分众的江南春,土豆的王微/方德思,纪源资本的李宏玮,锐意中国的史雷,贝雅私募的布莱特塔克,嘉御资本的卫哲,腾讯的刘胜义,中美清洁能源计划聚思的刘佩琪,Hugo
Boss中国区总经理英晟楦,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公司时装与配饰部门CEO玛蒂维克斯特罗姆,京东的刘强东,去哪儿网的戴福瑞,莆田网的梁耀祖。除了这些名人,书里还有马云,李彦宏,张朝阳以及许多低调的中国顶级富人,投资人,创业者和一些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作者本人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性质其实和我很类似,只不过他每天去的起上海顶级的牛排坊莫顿,我则是第一次在他的书里听到许多国外品牌的名字。老实说,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工作上的启示。雷小山今天为跨国公司和国际一线品牌所做的咨询和调研,有一天,我期待我的客户们也会需要。
至于这个时候什么会来,我喜欢他在书中引用华平投资董事总经理程章伦的话:“一个行业必须先成熟,再谈创新。而一个行业的成型需要十年。”我也赞赏雷小山在书中对中国的未来所流露的乐观态度。山寨中国终将会终结,当然前提是中国的产业能够成熟起来。在这本书中,雷小山阐述了两个产业成熟的过程。一个是产业自身,一个是消费者。
先说产业自身,雷小山用“随处可见的低垂的果实”来描述90年代到21世纪前几年中国的创业环境。那个时代是一个无需创新,或者杜绝创新的年代。罗伯特梅可洛,作者的朋友,上海愈奇创投的创始合伙人在上海恒隆广场一家素食馆告诉作者,中国过去30年缺乏持续技术创新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未成熟而又迅速发展的市场中,坐享其成的机会实在太多了。是外部环境,而不是很多人所说的文化或者体制让当代中国缺乏创新。我曾经对张朝阳这样的MIT高才生当初不去技术创新而心存不满,但是雷小山用自身在Inter-Asia就职的经历告诉我,在那个时候,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要的不是创新的中国企业,而是让他们最感舒服的中国企业。聪明绝顶如张朝阳者当然看见了这样的需求。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美国的东西移到中国来。如果说创新是一种产品,那么一定也是有需求才会刺激供给。创新的需求问题,在这本书里被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提及。在我看来,这是本书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察。他甚至用了这个观察去解释李约瑟之问。中国人不缺乏创新能力,只是中国长久以来缺乏创新的动力。
梅可洛在徐家汇的素食馆里把创新分为两个部分,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他说中国人很擅长前者,只是现在不善于后者。说到商业模式创新,这是许多当代中国企业家非常喜爱的一个词汇。把别的国家的技术拿过来,把它中国化就是商业模式创新。阿里巴巴的淘宝是,腾讯的微信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经典。的确,如果我们把这个理解为创新,那么中国当然不缺少创新。只是我们的创新停留在商业模式创新的阶段。
在作者的采访对象中,许多人对中国的创新前景表示了乐观。像李宏玮用YY和小米的例子说明市场激烈的竞争在推动中国的创新,史雷用源源不断的海归技术创业,卫哲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还有戈壁风投的曹嘉泰直接用挑战硅谷初创企业来解释他们各自乐观的理由。乐观并不意味着雷小山对中国当下的创新环境不持批评。他借史雷的话说中国缺乏由了解创新的研究者,创业者和了解研究真谛并愿意投资的金融家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他又借刘胜义来批评中国普通员工缺乏挑战精神,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他也批评中国的官僚体制更乐于支持大企业而不是创新的小企业。他虽然对中国的技术创新表示乐观,但却说只有那些大型民营企业才会是创新的主力。
对于雷小山的这些批评,我持高度的认同态度。豆瓣上有人批评这本书只看到表面现象,我却觉得很多地方都讲到了根本。比如对创业生态环境的建议,我就举双手赞成。一个投资人,如果没有自己做过一个行业,哪怕他是多强的技术背景,他也很难对一个陌生的技术行业投资。李宏玮虽然学的是战斗机,但是他没有在航空企业里工作过,他还是只能对互联网感兴趣。说到只有大企业才能创新,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硅谷的精神是一大批初创公司在创新,而我们如果只有大企业有条件创新,那么这种创新是最好的吗?是我们最需要的吗?
雷小山的CMR,在中国还进行了大量的消费者调查工作。消费者的成熟,也是我从学习经济学理论里逐步悟出的一个道理。只有成熟的消费者,才能带动产业的真正成熟。而在中国,即便我们的所谓的中产阶级,许多人的消费习惯依然是只买最贵的和最便宜的,其极端表现就是在五星级酒店里吃碗面。这样的消费者远非理性的消费者。这样的消费行为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企业。所有这些成了作者在六七八九四章里的主要内容。这些调查为作者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从一个侧面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当代生活光怪陆离的另一面。特别对于我来说,前所未有地认识了好多品牌名,知道了中国富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
不同于国内外好多人对中国创新前景的悲观,雷小山在这本书里乐观地看待中国的创新,中国的经济转型。或许有种观点是对的,无论创新也好,所谓的素质也好,假以时间,总会慢慢得到解决的。我们现在只是处在西方国家曾经经历过的阶段而已,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需求,我们会走出中国的创新之路的。从这一点上,我向您推荐雷小山的这本“山寨中国的终结”。
后一篇:马丁·艾米斯的情色迷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