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匠人》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理查德桑内特匠人匠人精神信息时报陈华文 |
分类: 书评专栏 |
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转自 2015-12-14
信息时报 文:陈华文
《匠人》
(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
李继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7月
《匠人》这本书,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工匠的历史价值及其精神寓意,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
匠人也称为工匠,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讲,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你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工匠。如果你的面食做得很好,旁人就会称赞你是一个好工匠。工匠会根据气候、温度的因素,结合面粉的实情擀面,然后做出独此一家的面食。同样,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除此之外,三菱、日立、新日铁等大型企业,都具备彻底的工匠精神。
有人之所以对工匠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实际上,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蓝图、标准,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现。换句话说,没有技艺精湛工匠的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
工匠从事的劳动固然是重复性的,然而好的工匠,在工作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无数事实都表明: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专家和工程师的事情,工匠同样大有可为。
有媒体统计,截至2012年,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为什么能存在,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匠人精神。
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中国自古以来似乎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的坚固,还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工匠精神就逐渐形成了。
可是,受到儒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维的影响,“读圣贤书”是正途,当工匠不能出人头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而现在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当官、做老板、成为大明星,热衷于创新创业,对工匠更是不屑一顾。另外,在中国教育机构中,依然受到所谓“精英教育”的影响,似乎唯有培养“能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人”才算是成功教育。
当下中国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理解,从知识精英阶层到普通百姓,都缺乏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企业界目前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匠和技术工人,更需要努力培育工匠精神。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扫描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