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很多美好的生活,来自同一个地方|里台湾

(2015-11-17 10:30:06)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刘克襄

里台湾

少年绿皮书

自然写作

分类: 书摘连载

https://mmbiz.qlogo.cn/mmbiz/Q17jOB00yuryM7jnoibwF65MllUIR9VPFoFYz3SkYHImztgdRbIvLyicoQlWZq4IEH0hVJTBwLvll3UIvr2ibZeiaw/0?wx_fmt=jpeg

刘克襄,台湾自然作家,生态保育工作者。

他习惯摊开地图,寻找富有创意的漫游路线,或者尝试推翻旧有的思维,摸索出一种率性和单纯的满足。年轻气盛时,经常骑着“野狼125”驰骋四方。那时山刀、望远镜、相机、画簿和笔记本之类配备,几乎样样俱全。走访之地多是岛上的湿地和山林。得子后因孩孺的牵绊,开始探索住家附近的闲置野地。当孩子渐长,带他们访野地、溯小溪、眺大海、搭火车、逛小镇……旅行的视野除了自然,逐渐增添生活的气息。

现在继续背着背包,不停地走路,看山水风物,看台湾的内里,也照见自己。


访谈

Q:iWeekly周末画报

A:刘克襄

Q:那您最早又是怎样踏上写作这条路的呢?

A:学生时代,我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文青,也会写点诗。但等到我服役归来进入到社会的1980年代初,一方面我很想认同自己,一方面当时台湾的环保运动兴起,而我自己又很关心自然,所以就开始针对这话题写很多内容。进入这个写作领域,我就再也没出来过。


所以这二十年来,甚至我这一辈子都是围绕着自然的议题,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我有不同的思考,有不同的方法面对它。我差不多每五六年就会找一个新的议题去尝试,譬如台北市旁边的官渡沼泽区、一个旧的日据时代的图书馆、我家旁边的一小片森林等等。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Y1FWNHSCujQpS3v5Y6sgevLHKpuTLTTAaIYfqdXiamkh9Tvn4QQBxVB7SA5VvydvxsWy9eEZiaf2jkRMB3nIs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里台湾》插图:刘克襄手绘淡水地图

我在那个森林一待就待了三年,把里面的动物、植物、爬虫、石头全部弄清楚,研究到后来连流浪狗都会做记录。后来,流浪狗的书写了,森林的书也写了,这些经历让我变成一个非常敏感的博物学家,也让我对所有东西都很喜欢。


后来我的孩子出生长大,我就带他们走遍北台湾的山头,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让他们懂得我的经历,也养成这样的爱好。当然后来没有养成,我会觉得有点挫败。但是后来想想,我要给他们的主要是生活的价值,哪里是一定要跟我一样呢?不见得。


如果每一个人都要自己孩子追求做那一个人,那这个世界不会快乐。反而让孩子去做那100人中的99人,也不要做100人中唯一的那个大富翁或者名人,你乐意接受,孩子也没有压力,过得快快乐乐,这样就够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Y1FWNHSCujQpS3v5Y6sgevLHKpuTLTZica7MlSPmNNuXO4hxxD9gibsuARLuCxoIUtjXUoDQcKYUzmkgEIyMg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里台湾》复古明信片

Q:谈到旅游,现在大陆许多年轻人都会去台湾旅游,一般都是去知名的旅游胜地。如果他们有机会二度访台,您有什么推荐的“非主流”景点吗?

A:我想鼓励大家用火车、公交车,甚至是脚踏车旅行。现在的大陆游客来台湾以包团去大景点居多,可在这样的旅行中怎么真正看台湾?怎么和乡下的阿公、阿婆接触交流?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Y1FWNHSCujQpS3v5Y6sgevLHKpuTLTfFRMmsEu8PdBIpHWXlaPIW1dj2icUia4ObETT06GK8Y4QblkUJZ43jf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里台湾》复古明信片:日月潭全景

最近有一次拍摄电视节目的经历让我很感动。那次我在阿里山旁边的一个小村子,那是到阿里山旅游的人绝对不会去的地方,游览车也不会去。但我在拍片的时候突然看到两个女孩子从山路走上来,我就跟她们打招呼。原来她们是广东来的背包客,无意中来到这里。我就请她们喝凉草茶,并且给她们介绍当地的环境。她们很兴奋,从来没想到这种乡下地方还会有人请她们喝茶。


其实不仅是我,在台湾的很多乡下都有这样一种人情,我很鼓励大陆游客去体会。台湾的火车旅行很方便,从这个小镇到那个小镇几乎每15分钟就有一班,两三公里一站,像地铁一样。你可以下来之后逛一逛再上车去下一站,在这种小镇旅行中,你会看到很多很多不同的景点。


Q:您在书里把台湾的景点分成了三大类(百年地景、小镇流光、采采一方),您自己更喜欢哪一类?

A:我觉得还是面对着外来冲击的小镇,它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怎么改变或者调整自己?这是我比较关心的。这里面有写到台南和台中,城市要建立自己的自信和历史感。


相对于台南,台中是比较没有历史感的,这是我觉得台中需要改变的。台中要把老城区的自信找来,如果我作为一个台中人,对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没有自信感的话,那是很可怕的。但可惜台中现在就是过度观光化,过度没有自信。那小镇的话,每一个小镇都不一样。比如池上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Y1FWNHSCujQpS3v5Y6sgevLHKpuTLTACC7rMy5F9ibx3UKQuibhmoAaeVibd97ZuXLK0ooF4Bhul7XRjFVs0ibF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里台湾》插图:池上

1995年池上小镇开始自信起来,当地特产“池上米”(关于池上米,iWeekly也曾发布过专题报道,点此查看。)一直发展到这几年,价格也高了。但是它开始面临问题——因为它的风景更加漂亮,名气更加响亮,有很多游客去,而游客一进去就会加入许多商业行为,所以它现在的风土人情也变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Y1FWNHSCujQpS3v5Y6sgevLHKpuTLTsCxAJuZ6jVeU7uicF13X9Aq5a4oxY1xXa0uibAyjajyDFQJ9LJwPkMD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里台湾》插图:阿里山小火车


以上专访内容选摘自公众号

iWeekly周末画报

已获授权,在此表示感谢


文摘欣赏

遇见美好的池上小镇

刘克襄

摘自《里台湾》

-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很多美好的生活,来自同一个地方。这样的故事,许久未听闻了。

前几年,来自池上乡下的女生潘金秀迢迢北上,在台北公馆汀洲路,月租两万元,以一间小屋作为面包烘焙坊,专做吐司。她的食材加入大量来自家乡的谷物,结合邻近的初鹿鲜奶,手工费心制作。没多久即树立口碑,光做网络宅配即供不应求。

业务蒸蒸日上之际,她却因父母年纪老迈,毅然舍弃现有,返乡就近照顾双亲。日后改在自己的老家租屋做面包,仍旧不设店面,不要求量产。她相信质地好,透过网络团购,就算在偏远的小镇,一样能过自己想要追求的日子。

潘金秀每天早上出门,最喜爱穿过家乡的稻田。在路上,经常遇见一位近九十岁的老人。

老人彭立基,曾是日本军伕,远赴南洋打仗。战后回乡,拉过保险、卖杂货、当媒人等,后来就不曾离开。十多年前,他开始在海岸山脉种果树,因为整个镇都在朝无毒、有机稻米的方向发展。活到老学到老,他也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种了满山的脐橙和柳丁等。

刚开始当然不断失败,怎知这几年终于种出心得。除了果农抢着来收购,每天早上他都会摘一些到市场摆摊,纸牌上写着出产地和有机身份。还有价钱比一般人便宜,欢迎试吃。生意这样做一定亏本,但他觉得自己已逾米寿之龄,人生够了,应该多跟人分享快乐。

彭立基骑摩托车,载满蔬果出门,抵达十字路口时,大概也会和一位从事乡土教学的女士擦肩而过。

简淑莹老师熟稔小镇地方文史。四十年前,父亲在街上开了家书局。这是个以种稻为主的小镇,但他们家从台北引进了许多当代的书籍,店面仿佛小型图书馆。她从小在书店看顾,一边也阅读长大,见识比一般大学生成熟。

如今网络时代到来,台东的书店一家家结束营业。他们不愿意收手,继续卖书的服务。或许,也接受现实环境的改变吧,空出一角,提供咖啡饮料。但街上店面仍高挂着“池上书局”,几个书法大字浮凸,强调着人文的内涵。

他们三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特质,初认识时,很喜欢搬出自己家乡的地名,或者把家乡的物产推销到台面。

“我是台东池上人”,“来自池上的某某某”。很少地方人士在自我介绍时,还会加上小地之名。“池上”这两个字,对他们好像是一个LV那样的品牌。

在那儿旅居时,我一直撞见这样的人物,不管离家许久,或不曾远行的,都有这样的骄傲。也不只是他们,好些人在自己的本分工作上,都抱持着某一生活信念。

二十多年前,不少小乡镇都有这种美好的自信。还记得来自美浓、东势或埔里的人,邂逅时,提到自己的家园,脸上也会浮现这么点滴的在地光荣。

曾几何时,这种在地自豪似乎少了,稀薄了。但为何池上还有,而且不减?究其因,因为那儿的稻米栽种不论有机或惯行,始终坚持品质。经过一番努力,台湾内外都打出名号。地方米价提高后,农民生活有稳健的保障,人人充满自信,对未来也展开各种梦想的追逐。

做吐司的女孩怀念在这样的家园长大,愿意回到家园从事烘焙业。旧书店的女儿纵使知道没什么利润,仍然坚持维持书店的门面。种柑橘的老人因为生活惬意,卖果物只为了快乐。这就是池上人,有梦想支持的小镇。

难道其他乡镇没有类似的期待吗?应该也有,只是经过几十年都会变迁,大家在外打拼,处于全球化、商业消费的冲击下,遮蔽了返乡的视野。重回家园的价值和意义,自然也消失了。

四年前一回旅居,结交了这些在地朋友后,遂常有联络。难得路过,一定去拜访,或者寄一两本自己允当的创作,请其指教。他们也常寄送地方物产,跟我分享时令收成。我藉着一物一产的悉心食用,怀念小镇的丰饶,他们则以物产的各方递送,继续告知小镇的美好韶光。

(2011)

完)

https://mmbiz.qlogo.cn/mmbiz/Q17jOB00yuoL97E3L6zoueeQ0hRpty075iaLTbCakx44rtiamY7FTNr6gndavRqiaibX3a41bYqCf9pnUnNulhmkxw/0?wx_fmt=png

 

相关图书简介

《里台湾

(刘克襄作品系列)

刘克襄 著

https://mmbiz.qlogo.cn/mmbiz/Q17jOB00yuoPxmfH0aibqeVU2VmHxVibdxwRicRNyiaqOFickpibYgTiaZJNOf6GfY9qneRia15dbADarbsqm1UianV7Ppw/0?wx_fmt=jpeg

漫游达人刘克襄的私房旅行手札

一本可以装进背包的亲密旅伴

全彩印制+裸脊穿线装+32幅手绘地图+古早味明信片+百余帧影像

带你绕开旅游指南

从当地人才知晓的秘密通道

走进真正的“里”台湾

https://mmbiz.qlogo.cn/mmbiz/Q17jOB00yuoL97E3L6zoueeQ0hRpty075iaLTbCakx44rtiamY7FTNr6gndavRqiaibX3a41bYqCf9pnUnNulhmkxw/0?wx_fmt=png

《少年绿皮书:我们的岛屿旅行

(刘克襄作品系列)

刘克襄 著

https://mmbiz.qlogo.cn/mmbiz/Q17jOB00yuoPxmfH0aibqeVU2VmHxVibdxwcukDA9lghcib5RwFtmPI7eNKeUJLNtEWoMvZt9H6V8UHrT9jpTxfDQ/0?wx_fmt=jpeg

台湾自然书写领航者刘克襄的二十封信

写给少年,青春,大自然

十五岁的你,要去哪里冒险?

躁动不安的暑假,要怎样度过?

爬树,捕蝶,泅泳,打棒球,坐火车流浪,好像全都是些了不得的事情

朴拙的铅笔手绘地图里,藏着重返童年的秘密路径

https://mmbiz.qlogo.cn/mmbiz/Q17jOB00yurpGyic4PT4X7ibvr0JQaZUvBD68ZyNNw87Nd7daXvA3OdIfUByiaNbkNjb87e0JEdqSxaf3icWTtZcnA/0?wx_fmt=png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https://mmbiz.qlogo.cn/mmbiz/Q17jOB00yurA9Zy0a7HHttHXX8Bcwumwz0cUuoCPod8sYqdUXLMkwqjA39wj33ZheB5WIBJTibT7DTYTGPoa2EA/0?wx_fmt=jpeg

扫描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