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一种反抗,好好做书也是--刘克襄《里台湾》《少年绿皮书》编辑手记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刘克襄里台湾少年绿皮书邹滢编辑手记 |
分类: 译文好书推介 |
◥
走路是一种反抗,好好做书也是
--刘克襄《里台湾》《少年绿皮书》编辑手记
文|邹滢
-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这是两本关于走路的书,
和它们的缘分也从走路开始。
--邹滢(责编)
2011年春天,我在台北参加一场文学地景走读活动,带队人是刘克襄。对这位台湾自然写作领航者的印象,因为总是在走,所以背影记得最清楚。
他穿一件背着说不出是什么颜色的旧T恤,背一个说不出是什么颜色的双肩包,整个人好像刚刚从山里爬出来,风尘仆仆又有树叶的清新味道。走读活动的地点,是在台大附近。这么一个人突然被放在台北喧闹的街头,扛着大喇叭对着一群小文青,认真讲着他所经历的台湾文学故(ba)事(gua):
年青时如何冒冒失失带着一束菊花去拜访齐邦媛,吴祥辉如何凭《拒绝联考的小子》大干一票,夏宇如何一边挂科一边写诗,辛亥路如何神奇,一路走去也许可以邂逅正在喂猫的朱家姐妹……
周围的车声让我几度走神,想象如果换个背景,他蹲守在森林或者湿地的某个角落,观察草木鸟兽,自带保护色很难被发现的样子,想必和谐得多。
那时很喜欢他的《随鸟走天涯》和《野狗之丘》。我问他,最近还在写什么呢?他说两本漫游书,一本《里台湾》,一本《里台北》。哦,原来没在写动物了。但是……还是很期待呀。
两年后,我成为一枚新手图书小编。在台大门口的诚品书店晃荡时,对刘克襄的旧作《少年绿皮书》一见钟情。“这不就是小时候梦想中帅气无比的青春大冒险吗?”一回到上海就和同事飞雪老师商量,去表白,争取一下简体版权。怎么联系作者?翻箱倒柜找出两年前在台湾的随行笔记本,上面用潦草的字迹写着一个邮箱地址。嗯,就是它了。
从粉丝到编辑的身份转换,很是花了一番功夫。惴惴不安写出一封搭讪信,七改八改,还是老远就能闻出花痴气息。想起两年前的对话,就在结尾加了一句:“您曾提过的《里台北》、《里台湾》,不知进展如何?”
信寄出时其实没抱很大希望,毕竟中间隔着两年的时间黑洞。没想到刘克襄很快回了信:“《里台湾》刚刚在台湾出版,6月1日上市。我把目录及书摘发给你。”
于是,那个匆匆留下的地址,像一个密码,把一切都接续上了。开心得晕头转向,我上辈子如果没有拯救银河系,至少也是拯救了冥王星之类的吧。好想乘着时光机降落在两年前那个傻兮兮的学生妹面前,对她说,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哦。
我和飞雪老师一起,开始编辑《里台湾》和《少年绿皮书》的简体版。此后版权洽谈的来来往往且不细说,审稿时各种圣意难测(编港台书的小伙伴们都懂的)也略去不表,这里只想说说关于装帧——这些你拿到书以后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我们在设计师的脑洞和成本及技术之间几番纠结的血泪史。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书的颜值很重要。但颜值是一种很难具象的东西。根据脑海里模糊的轮廓,我努力向设计师描述:
“我想要一本‘在路上’的手札,一开始一片空白,走了很多地方以后慢慢被照片啦涂鸦啦印章啦随手夹的叶子啦明信片啦填满。
“嗯,要有那种随意的感觉,又有时间的痕迹。
“又要清新,又要旧。”
面对这种抽象如少女般矫情的要求,
正常人第一反应都会是:
这 | https://mmbiz.qlogo.cn/mmbiz/Q17jOB00yuo9MF1YW3iasLorGpZkGqF4ic3VxGrXPmwvibkkwZ6XIwibdwgKcTJDWGhiaNKibVAC49Y7riaLpnhgbYWtg/0?wx_fmt=jpeg |
快 |
||
什 | 让 | |||
么 | 我 | |||
鬼 | 走 | |||
? | ! |
但我们强大的战友、设计界劳模储平先生竟然认真听了(还翻现代汉语词典查了“手札”的解释),并且严肃地做出如下效果图:
◥
◥
从被效果图惊艳到了的那一刻开始,之后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要把这二次元的美好,传达到三次元的世界。
小开本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一本能装进背包的亲密旅伴,当然是越轻巧越好。
用裸脊穿彩线取代了原先精装本的想法,除了让它更“轻”,也让帖与帖之间留下呼吸空间:
书脊只刷了薄薄的一层胶,可以完全摊开,在某一些特定的页码,会看见彩线悄悄经过:
《里台湾》用的是深棕色的线,《少年绿皮书》用的是墨绿的线。因为颜色偏并且用量少,印厂从找货到订货工期延长一周。“用白色的线不就好了嘛”,听到如是抱怨。可是啊可是,白色的线,就没有这么可爱的足迹了呀。
“里台湾”的“里”字,乍一看有种古怪感(不止一次有人问到底是里台湾还是台湾里),在作者那里,其实近乎“亲密”的意思,换一种角度看这陌生又熟悉的热带岛屿。
这个“里”,就像封面
是古怪地向
翻开勒口
就像往
又是一片天地
封面用了压凹工艺,
文字若隐若现,
那是纸的密语。
(设计师在咆哮:“说好的压
完全展开时,疏疏朗朗
那些留白的部分,你会想用涂鸦填满吗?
来看看作者自己随手画下的:
◥
刘克襄笔下的台湾,是用不完的色彩,角角落落都满是有趣的见闻。
刘克襄的字很有他自己的风格,仿佛在古早味明信片上写下的心情,在那个当下,凝固在海浪声里。
◥
◥
美貌的印章也必不可少
说完《里台湾》,接着来说说《少年绿皮书》。
《少年绿皮书》的封面是两个套在一起的蝴蝶页。用了两种艺术纸,像书里写的两代人,截然不同的色泽和质感。这个小封面真的是个淘气的小孩,各种不省心。为了避免在装订时它乱跑,印厂的工人需要在套帖时沿下边缘手工刷胶固定位置,然后穿线,最后在切边时再把刷胶的部分切掉让它解放……
微信君:说人话!
责编:就是很麻烦……
右上角那个亮绿色的邮戳
把书中文字寄给一去不返的童年
有人看出这封面上的纹路,其实是一面长满青苔的墙吗?小时候我在这样的墙边这里挖挖那里挖挖可以消磨一整天。不知道有没有跟我一样无聊的人。
青苔墙背面是一堵水泥墙,
像小时候翻出去爬树钓鱼打电动的那种
还有一封信,写给十五岁的自己
小封面留下一个小尾巴。
作者的信手涂鸦,
站着是座山,躺着就变成一条河。
翻出墙外,是一个十五岁的世界。
朴拙的铅笔手绘地图,
童年暑假的记忆,
夹着蝉鸣声扑面而来。
那些大山,大河,
岛屿的四季,
都等着你去发现。
之后,
会在空白的青苔墙上,
水泥墙上,
留下足迹。
当两本书终于出炉,出版科同事一声长叹:“下次别折腾了,让我喘口气。”这位帮我们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的大神,也被虐得不轻。哎,哪一次不是这样,一遍遍痛下决心不做图文书,又一遍遍死不悔改。
当然还留下很多遗憾。绿皮书的绿不够绿,封面切口处没有处理成邮票锯齿边,信封没有做成真的信封,里台湾装订应该改成16页一帖这样书脊看上去会更精致……这一切如果全部实现,大概又要蜕层皮。嗯,等出全球高级定制限量版的时候再说吧。(牛皮还是要吹的,万一成真了呢。)
台北的那场文学漫游,和作者的初见,
到今天,已经过去四年。
四年前刘克襄说,
走路是一种反抗。
我想,
好好做书也是在反抗,
反抗那个觉得船在慢慢下沉,
却不愿努力向前划的自己。
(完)
《里台湾》 (刘克襄作品系列) 刘克襄 著 |
||||
漫游达人刘克襄的私房旅行手札 一本可以装进背包的亲密旅伴 全彩印制+裸脊穿线装+32幅手绘地图+古早味明信片+百余帧影像 带你绕开旅游指南 从当地人才知晓的秘密通道 走进真正的“里”台湾 |
||||
《少年绿皮书:我们的岛屿旅行》 (刘克襄作品系列) 刘克襄 著 |
||||
台湾自然书写领航者刘克襄的二十封信 写给少年,青春,大自然 十五岁的你,要去哪里冒险? 躁动不安的暑假,要怎样度过? 爬树,捕蝶,泅泳,打棒球,坐火车流浪,好像全都是些了不得的事情 朴拙的铅笔手绘地图里,藏着重返童年的秘密路径 刘克襄,台湾自然书写领航者。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近三十年,透过摄影、地图、绘画和文字,不仅细腻地编织大自然的故事,更经营深度的人文生态思索,开拓富有创意的漫游路线。代表作有小说《风鸟皮诺查》、《永远的信天翁》,散文《11元铁道旅行》、《十五颗小行星》,自然志《台湾旧路踏查记》等。 |
||||
《野趣童年--和孩子一起观察自然》 (刘克襄自然足迹系列) 刘克襄 著 |
||||
https://mmbiz.qlogo.cn/mmbiz/Q17jOB00yurpGyic4PT4X7ibvr0JQaZUvBfLgrdeagJZLNt3kZJWNclr3wRPU6eEF6BricqxpktDkKnYXGBB5Belw/0?wx_fmt=jpeg | ||||
一位资深自然观察者送给父母、孩子最好的礼物。 以亲子互动的方式,让孩子学会观察自然的技巧。 “台湾自然写作第一人”刘克襄长年带领一群孩子进行户外旅行,凭借自己整理总结出的与小朋友一起观察自然的经验,娓娓道出他对自然的态度、感受自然的心情以及如何以互动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进入自然的技巧。 面对大自然这块画布时,孩子们永远是才华洋溢的画家,随时都能轻松地挥洒出美丽的杰作。在这样的年纪,老师或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们深入自然的课堂,与孩子一同发挥热情和创造力,一同对土地、对每一种事物发挥探索生命的好奇。在自然世界里,只要肯用心去学习,每一个人都会是很棒的自然老师;在“自然”这个大教室里,老师和家长也是孩子的同班同学呢! |
||||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扫描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