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摄影不仅是兴趣,更是信仰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边走边看张隽 |
分类: 书评专栏 |
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摄影不仅是兴趣,更是信仰
转自 2015-04-27 微信公号:边走边看
文:张隽
2015年初,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关于摄影艺术的经典对话录《摄影美学七问》由上海译文出版社首次出版简体本。4月,阮义忠摄影工作坊全国巡回课的第四季来到上海,阮义忠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暗房为九名挑选出的学员特别开课一周。4月19日下午,阮义忠带着新书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摄影爱好者和读者也做了一场演讲,分享他行走在以摄影为信仰的道路上,镜头内外的人生风景。
“这是我对即将消失的事物的一种爱”
出生于台湾宜兰乡村木匠家庭,早年在台北为文化刊物《幼狮文艺》画插画,至今与照相机相伴已四十年的阮义忠,和摄影结缘纯属偶然。应征《汉声》杂志社艺术编辑时,在杂志创办人黄永松的鼓励下,完全不会拍照的阮义忠拿起了相机,第一次走上台北街头,从此深爱上摄影,并为之全力投注自己的生命时光。
在演讲中,阮义忠说到自己最近花很多时间在大陆各城市教授一些传统的暗房手艺,一些人问他:这些胶片、相纸和药水都是快被淘汰的,你为什么还要这么死守不换?“我通常都会这样回答:就是因为我知道它有一天会没有,那我目前多拥有一天,就是多一天的幸福。这是我对即将消失的事物的一种爱。”阮义忠认为,以前学摄影时,拿起相机按下快门,无法知道能不能成功,所以拍一张不会失败的照片需要非常努力,全神贯注地去面对眼前的事物,带着敬畏与尊重去捕捉它;而即使拍到了,也不一定成功,还有冲洗底片等后续工作要处理。“一张照片里的影像的诞生就好像一个生命,一个摄影家拍照时是呼唤着每一个步骤,直到安全灯下影像在空白的相纸上浮现出来的时候,那真的是会有一种感动。看到一个画面从无到有,所有拍照时的感动也仿佛再一次回到暗房,又让自己被震撼一次。这种摄影家和他照片内容的生命的维系,是我觉得创作中最珍贵的一环,所以我才不会放弃暗房的乐趣。”
多年来,阮义忠一直坚持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专注地用镜头记录台湾社会景象。在地域不大的台湾本土,阮义忠凭借善于发现的摄影家之眼,拍出了无数动人的照片。影集《四季》是阮义忠第一次知道台湾除了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闽南人,还有原住民的存在;《北埔》拍的是一个很小的客家村落;《八尺门》是原住民在基隆港都市夹缝中生活的实录;《人与土地》是台湾农业社会的最后一瞥;《台北谣言》则呈现现代城市生活的阵痛……
“不仅要做记录,还要把物的内在光辉展现出来”
除了拍照之外,阮义忠为了解与钻研其他摄影家的创作,开始阅读世界各地有关摄影的出版物,渐渐积累心得,也形之文字。继《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之后,《摄影美学七问》是他的第三本文字作品。在写完前两本书,又开始举办个人摄影展时,阮义忠觉得应该对摄影的本质、摄影的可能性做一些更准确的梳理。那时他也接触到一些国外专著,最有名的是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但这两本都不是摄影家所撰写的,并且写作角度都把影像和现象学过度靠拢,所以越谈越玄,但由于作者名气实在太大,这两本书几乎变成摄影的圣经。“我想应该要有一本书由摄影家去提出问题,而让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者来回答。那时候我很幸运,有一位年纪比我小两岁的,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陈传兴出现了。”
阮义忠同研习电影符号学的陈传兴结识,对摄影话题相聊甚欢,便起意做了摄影与存在、心理、伦理、批评、科技这五个问题的对答,成为《摄影美学七问》中的五问,两人以深入浅出的对话配合大量著名摄影作品的图片,来传达对谈双方的观点。同陈传兴的“五问”奠定了《摄影美学七问》的重要骨架,谈完之后阮义忠仍意犹未尽,便又找来建筑师、美学家汉宝德对谈影像与表现,邀请著名作家黄春明探讨摄影与人文,作为对这本书的进一步充实。
在整理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阮义忠为每章对谈的内容一张张精心选配不同流派的摄影大师作品,花费不少心思,但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编辑的乐趣。在这些图片的选取与展现中,阮义忠也更加明确了摄影的魅力。已身为摄影大师的阮义忠觉得,一张成功的照片,绝对不是摄影师本身能够完成的,一个摄影家再了不起,充其量也只是百分之五十的创作者而已,另外百分之五十的功劳是镜头前面的对象。而身为一个摄影人,“不仅要做记录,还要把物的内在光辉展现出来,有人会问物有内在光辉吗?一定有,人有生命,物当然也有物命,有开始有结尾,这个就是生命的历程。使镜头前面的物的内在光辉外露,这就是一个摄影家最应该尽的义务,而不只是记录它的外貌。”
他举了著名摄影师爱德华·威斯顿所拍摄的贝壳为例,“体现出来的光影已经使它不只是贝壳,它好像是完美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奥秘,这个奥秘被摄影家理解了,这种记录就变成了创造”。
阮义忠为这次的简体版《摄影美学七问》重新撰写了序言,他在演讲时再次重复了序中阐述的重要观点,那就是摄影光是兴趣是不可靠的,拿起相机的人应该自问,对摄影到底有没有信仰。阮义忠表示,在数码影像铺天盖地的当下,回到摄影的本质去思考是有意义的,摄影对他来说已经是信仰了,因为他相信摄影能做到其他媒体做不来的一些事,它是一种时代的见证。
“我做什么事情都会一头栽进去”
摄影生涯四十年,阮义忠从未对这门光影艺术产生过厌倦,始终保持着最初拥抱它时的热情。但他承认在从事与摄影相关的电视制作时,也曾有过低潮。“我以前在拍照时,看照片常常会有很多的感动,但是做电视时,由于时间压力,在看的时候只是想着这可以做成节目的什么素材,放在几分几秒,看得很功利,慢慢失去了感动。不过好在八尺门这个题材救了我,那时我做电视剪接熬完通宵,在空荡荡的台北街头不知道去向哪里,我想应该立刻到拍照的地方去,就去了八尺门。这个能够立刻接纳我这个外来客的地方,让我逐渐找回了摄影的乐趣。我去那里并不是为了拍出好照片,而是想要这种被接纳的感觉……摄影不只是创作,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生活的温度的来源,所谓的温度,就是彼此互相的付出。所以我需要别人,不能一个人关在屋子里。”
阮义忠如今的生活中,除了摄影还有两样心爱之物,黑胶与咖啡。读者问到他,是否这两个爱好是对摄影的调剂,他说收藏黑胶是因为精神的需要,一个人在空虚的时候音乐是疗伤的良药,而对咖啡的迷恋则是一个意外。“别人送我咖啡粉和手冲咖啡的工具,我使用时发现咖啡的新鲜度极大地影响了味道,于是就开始研究咖啡,我做什么事情都会一头栽进去。”在家冲出一杯和上回味道不同、不好喝的咖啡之后,下一个钟头,产生好奇与兴趣的阮义忠就跑去台北的书店,买下了当时能买到的所有咖啡书,从此走上了热衷配豆、烘焙,追求个人最喜爱的口感的“不归路”,还像模像样地开起“阮家咖啡”淘宝店,令咖啡爱好者也能品尝到自己的“研究”成果。
容易一头栽进一件事的阮义忠,目前正耗费极大的心力开办持续巡回的摄影工作坊课程,他希望在浮躁的当下,尝试回到私塾式的教授,“通过短短一周与学生的相处,感动他们,把他们心中的一把火点燃,他们就会照亮自己的道路,也会照亮别人。这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教的人不多,但他们是种子,喷洒在大陆的各个角落,接下来只要有阳光,他们就能茁壮成长。因为我是在用全部的热忱来做这件事,我有这个信心”。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扫描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后一篇:想远行?先给背包来个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