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的巴黎,一座“失去了自我”的城市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201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颁奖演讲德占时期 |
分类: 译文好书推介 |
瑞典当地时间12月7日,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与妻子多米尼克拜访了瑞典学院,在诺奖颁奖礼上作了演讲。从他的演讲词中可以看到,出生于1945年的莫迪亚诺,其写作内容深受那段法国人不堪回首的德占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阴影影响:“后来,当他们的孩子问起当年的历史,他们的回答也是闪烁其词。要不然,他们就避而不答,好像希望能把那段黑暗的时光从记忆中抹去,还有就是隐瞒一些事情,不让孩子知道。可是面对我们父母的沉默我们明白了一切,仿佛我们自己也亲历过。”
今天与大家分享莫迪亚诺演讲词中关于德占时期的部份内容。
德占时期的巴黎,一座“失去了自我”的城市
翻译:黄雅琴
德占时期的巴黎,奇怪的城市。表面上看,生活继续,“一切照旧”: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饭店都开门迎客。广播电台在播放歌曲。剧院和电影院内的观众甚至比战前还多,那里似乎成了避难所,人们依偎在一起,互相给予慰藉。然而,某些异常的细节还是表明巴黎不再是先前的巴黎。街上没有车,巴黎变得沉默了——透过沉默,我们能听到树叶的婆娑声,马蹄的滴嗒声,林荫大道上的脚步声,还有说话的喧哗声。死寂的街道,还有冬夜每晚5点开始的灯火管制,任何一扇窗户都禁止露出一点灯光,这座城市似乎失去了自我——“双眼无神的城市”,诚如纳粹占领者所言。成人和孩子随时可能消失,没留下一星半点的痕迹,即使是朋友之间的交谈,大家也是语焉不详,从不会开诚布公,因为众人能感受到盘桓在空中的威胁。
这是噩梦般的巴黎,人人都担着被告发的风险,一走出地铁站就会遭到搜捕,和平时期从不会有交集的两人会遭逢危险的相遇,脆弱的爱情在宵禁的暗影下滋生,谁也无法确定往后的日子是否还能见到彼此。没有明天的邂逅,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相逢,留下了一批儿童。因此,在我看来,德占时期的巴黎如同初夜。没有它,也没有我的降生。这个巴黎一直纠缠住我,它迷蒙的灯光偶然会洒向我的作品。
这同样也证明了出生时间和出生年代会在一个作家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尽管他没有直接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尽管他让人觉得遗世独立,蜗居在所谓的“象牙塔”中。如果他做诗,那些诗就是他生活时代的写照,那些诗不可能是为其他时代而写的。
21世纪的作家偶尔会感到自己是时代的囚徒,阅读19世纪伟大作家的作品——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令他泛起怀旧之情。在那个时代,时间比现在流逝得更为缓慢,这种缓慢恰巧和小说家的工作相得益彰,因为他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此后,时间加快了脚步,疾驰而奔,这也解释了文学作品的差异,过去是恢宏庞大的故事,如同构建大教堂,现在是断断续续、零敲碎打的小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属于转承启合的一代,我也好奇,我们的后辈,那些伴着网络、手机、电子邮件、推特而生的人会如何运用文学来表达他们的世界,其中的每个人永远处于“在线状态”,“社会关系”侵犯了私隐和秘密,而直到最近,秘密仍是我们的个人财产——秘密赋予了个体以深度,它还是小说的重要题材。不过,关于文学的未来,我愿意持乐观态度,我相信明日的作家会接过交接棒,从荷马开始,每代作家都是如此……
我一直认为,面对湮没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体,面对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诗人和小说家能赋予它们神秘感——只要努力观察它们,用近乎催眠的方式。在他们的目光之下,日常生活最终会蒙上一层迷云,并闪烁出幽幽磷光,这是初看之下不会察觉的,它隐藏在深处。诗人和小说家的责任即在于此,画家也是,揭开每个人深处的秘密和磷光。我想起了远房表亲——画家莫迪利亚尼,他的画作最让人动容之处就是他会挑选一些无名氏做模特,街头顽童和女孩、女仆、农村小孩、年轻的学徒。他用尖锐的笔触刻画这些人物,令人联想起托斯卡纳的伟大传统、波提切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还赋予了他们——或者说,彰显出——隐藏在卑微外表之下的优雅和高贵。小说家的工作也是同样的意义。他的想象力并非歪曲现实,而是潜入现实的深处,将其显现,如同红外线和紫外线一般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我差不多认为,最佳情况下,小说家就是通灵者,甚至是预言家。如同地震仪,随时记录最细微的脉动。
在阅读我喜爱的作家的传记之前,我总是犹犹豫豫。传记有时过于专注细节,那些并不精确的记述,令人困惑或失望的性格刻画,这一切让我想到了收音机里传出的杂音,它会干扰电台节目的播送,模糊了音乐或声音。只有阅读他们的小说能让我们走进作家的隐秘,这才是最好的他,他会低声向我们诉说,而他的声音也不会受到任何噪音的干扰。
不过,读了作家的传记,我们有时会发现童年时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会是他今后小说的雏形,而他本人却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这点,标志性的事件一次次回来,幻化成不同的样子,萦绕在他的书中。现在,我想到了希区柯克,他不是作家,但他的电影具备小说的张力和内核。在希区柯克5岁时,父亲让他送封信给他的朋友,一个警察分局局长。孩子把信交给了局长,而后者把他关进牢房,那里晚上是用来关押各种轻罪犯人的。孩子怕得要死,他等了一小时,局长才把他放出来,并对他说:“如果你行为不端,你知道等着你的是什么了。”警察局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着实古怪,或许就是这个诱因促成了我们之后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感受到的悬疑不安的氛围。
────────
地平线
────────
作者:
译者:徐和瑾
ISBN: 978-7-5327-5563-9
出版: 2012年6月
定价: 26元
年已古稀的博斯曼斯开始回忆过往的生活,他习惯在笔记本上记下偶然想起的一些记忆碎片、一个人名、一个电话号码。偶然的一天,他想到了在40年前曾经交往过的一个女孩,她叫玛格丽特•勒科兹。那段时间,两人经常出双入对,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经历,都被人跟踪。玛格丽特是被一个名叫布亚瓦尔的男人,而博斯曼斯是被他的母亲和继父。玛格丽特是在一家咖啡馆内认识布亚瓦尔的,后者开始对她死缠烂打。为了摆脱这个人,玛格丽特去过瑞士,又辗转来到巴黎,就是在那里她认识了博斯曼斯。玛格丽特的工作是当保姆,她的雇主是个有点神秘的男医生,他过去似乎和一些邪教团体有关联。后来,男医生被捕,玛格丽特再次选择逃亡,渺无音讯。
40年后的现在,博斯曼斯决定重新找到玛格丽特,于是他前往柏林,再次找寻这个神秘的女人……
────────
缓刑
────────
作者:
译者:严胜男
ISBN: 978-7-5327-6470-9
出版: 2014年8月
定价: 30元
这是一座二层楼的房子,正面的墙上爬满了常春藤。英国人称作“凸肚窗”的一扇凸起的窗户延伸了客厅的长度。在花园的一座平台的深处,吉约坦医生的坟墓掩映在铁线莲之中。他曾经在这里改进他的断头台吗?
年少的“我”和弟弟寄居在这栋属于三个女人的别墅里。周遭的成人世界充满了谜题:房子为什么没有男主人?阿妮为什么整夜哭泣?洛里斯通街的那伙人在干什么买卖?科萨德侯爵是否会在半夜回到城堡?“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及至人去楼空,再无踪影?
但“我”知道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事,因为警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