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鱼在向我们 挥手告别

(2014-09-01 13:22:07)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没有鱼的世界

环保

海洋生物

深圳特区报胡艳丽

分类: 书评专栏
鱼在向我们 挥手告别
转自  14.08.09 深圳特区报  文:胡艳丽
鱼在向我们 <wbr>挥手告别
书名:没有鱼的世界 
作者:[美]马克·库兰斯基 
弗兰克·斯托克顿 绘 
译者:司京珊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美人鱼”的身影还未走远,留在人们心头的伤痛还未复原,又有越来越多的海洋生命向这个世界挥手作别。

小时候时常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条美人鱼,在广阔无垠的海域里畅游,但长大后我知道“美人鱼”的命运是悲惨的。在白令岛上,曾经生活过一种神秘的“美人鱼”——海牛,它们在被人类发现26年后被捕杀净尽。留在人们心头的伤痛还未复原,大海又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孩子。

在美国知名专栏作者马克·库兰斯基撰写、弗兰克·斯托克顿绘图《没有鱼的世界》一书中,曾经当过渔民的作者用科学常识告诉人们,假如不停下对海洋的加害之 手,未来的海洋生命将开始演化逆转。从部分鱼类的消失开始,演化程度较高的海洋哺乳动物将因此失去食物而消亡,与其伴生觅食的鱼类、靠大型鱼类将小鱼驱赶 至海面的水鸟,海边捡食的蜥蜴、螃蟹都将无以为生。大海之中,寒武纪的生命会重新回来,海水中挤满了浮游生物,整个海洋有可能变成一片巨大的赤潮……就像 科幻大片中预言的那样。

马克·库兰斯基风趣幽默,在讲述悲剧时也不忘加入几句调侃,仿佛我们只是一群外星人在看地球上的生命故事。假若他不用这种超然的笔调来述说,他会因沉重而 窒息,读者的阅读也将变得艰难。将沉重的故事变得有趣,用童话讲述悲剧,把科学知识讲得具有戏剧性,并且不失文辞优美,这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项轻松的工 作,幸好这位经验丰富的渔民作家做到了。

马克·库兰斯基总能将科幻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赤潮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海域出现、蔓延,全球已有十来个地方出现了史前细菌。

回望人类捕鱼史,工业革命以前,近海的渔民用生命搏击风浪,为养家糊口与海兽作战,他们不应承受任何指责。工业革命以后,渔船越来越大,动力越来越足,渔 民们不仅能够抛下巨大的渔网,还发明了“赶鱼链”、“跳岩筒”横扫海底,渔船所过之处深海水族被一网打尽。这种令深海鱼类断子绝孙式的捕捞,如巫咒一般诅 咒了整个海洋。

在以文明著称的现代社会里,人们难道眼睁睁地看着海洋生物资源行将枯竭,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吗?当然不是!科学家、政府、渔民都做了很多工作。科学家用有限 的科学模型,推测海洋渔场鱼群的数量、繁衍的速度,以及渔民每年最大的可持续补捞量;政府制订各种限制性政策,禁止渔民过度捕捞,渔民也在科学家、政府、 大海的多重围攻下,不断调整自己的捕鱼方式,但事情的结果却令大海更加伤心……

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人类的自以为是!科学家忘记了海洋是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他们考虑了鱼的排卵量却忽略了它的成熟率,摸准了鱼群的洄游时间,却忘记了鱼群 会遭遇变故,科学预测错误地指导了实践。政府制订捕捞配额,渔民想出了应对之策,他们将捕捞到的已死去的鱼、经济价值较低的鱼扔回海里……在书中,作者似 乎没有丝毫的愤怒与哀叹,却把悲哀化在了读者心里,人类的智慧就这样在彼此博弈中被消耗掉了。

海洋生物受到的威胁,不仅源于海洋捕捞,陆地环境污染终会通过自然循环扩散到海洋之中,而海底钻探、石油开发,油轮泄漏,都成了大海的噩梦。面对大海的伤痛,陆地生物无法独善其身,灾难会反过来一波一波袭向陆地,站在食物链最高端的人类也将岌岌可危。

在书的最后,作者试图给我们一点信心,指出在未来50年人类若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海洋还有一线生机,可惜作者太过理想主义,他的天真与人类整体的残忍相比 只能算是一个幽默,他的建议在实操层面会遭遇太多变数。当然一声微弱的呼吁也比面对海洋危机无动于衷好,人类科技进步与全球合作加在一起挽救海洋并非不可 能。

欢迎添加上海译文微信公共账号,搜索:stphbooks,即可关注

第三届优译声杯“夏洛书屋”朗读大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