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文学译作观察
转自 2014年8月17日
南方都市报 文:BTR
《提堂》
《英雄广场》
今天是上海书展开幕日,下午一早(已活学活用杜拉斯之矛盾修辞法)我便兴冲冲赶往上海展览中心。今年夏天难得的清凉,但书展仍在延安路排队等候区安装了贴心的喷雾降温装置,仿佛要应对海啸般的人潮带来的巨量热情。
上海译文因为在微信平台(搜索微信ID:stphbooks)发布了吊人胃口的“只有上海书展才有的书”专题,顺理成章了成为我书展游的首选景点。这些仍有印刷机余热的书果然有种空运刺身的新鲜味道。米兰·昆德拉暌违十多年后的第四部法语小说《庆祝无意义》带着节庆的喜感,开玩笑一般轻盈地解构着太过严肃的世界。另外还有成套的新版精装昆德拉出售,适合文艺土豪们洗牌。同样出挑的有2012年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的《提堂》(刘国枝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6月版,53.00元)。这本《狼厅》的续篇继续通过托马斯·科伦威尔的视角,从历史的配角及野史里做文章,串起都铎王朝一系列重要事件。《提堂》的结尾特别意味深长:“不存在所谓结局。如果你认为有结局,就是误解了它们的本质。它们全都是开端。这里就是一个。”无疑,希拉里在传达自己历史观的同时,也在为三部曲之终结篇《镜与光》打伏笔。因此,读者如果想购买新出的两部曲套装,最好先想想自己将来有没有将函套扩展为三部曲的手作能力。
前一段曾访问京上广的法国作家大卫·冯金诺斯的《微妙》(王东亮、吕如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6月版,32.00元),封面如马卡龙般诱人,是译文摊位上的又一亮点。《微妙》是一部升级般的通俗爱情小说,“大众版科塔萨尔加双份伍迪·艾伦式脱口秀”的配搭冲淡了此类爱情故事通常的甜腻感,特别适合夏天。同样适合夏天的(裸脊装帧!)是小泉八云(出生于希腊的爱尔兰裔日本作家)的《怪谈·奇谭》———
让人觉出自身“鬼性”的日本民间故事。
倒是真还有一本收录了一篇名为《鬼故事》的书———1993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得主《奇山飘香》(胡向华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版,32.00元),来自上海书展的重头戏“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嘉宾之一美国作家罗伯特·奥伦·巴特勒,收录于九久读书人的“短经典”丛书第三辑。1969年,巴特勒曾应征入伍参加越南战争(从事情报和翻译工作),这段经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奇山飘香》用第一人称越南侨民的视角,融合民间故事和传说来讲述战争记忆,是颇为独特的越战小说。巴特勒目前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创意写作,他讲述人头落地后感知(每篇240词)的《切断》(Severance)和讲述五十对夫妇(其中拿破仑夫妇是加上狗之后的“三人行”)做爱的《性交》(Intercourse)何时能引进出版,目前仍是个谜。
说到文学小说的推广,不得不夸赞一下世纪文景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两位作家: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和奥地利德语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书展期间除了有波拉尼奥的读书会外,更有新书《美洲纳粹文学》(赵德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版,45.00元)。表面上是一部词典式的玩笑之作,却反讽而尖锐地触到了那些极右翼(甚至整个)文坛的痛处。托马斯·伯恩哈德除了有新版《维特根斯坦的侄子》(马文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45.00元)推出外,还有收录了《习惯的力量》、《总统》和《英雄广场》等三部剧作的戏剧集《英雄广场》(马文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49.00元),暗合了同期举行的文景艺文季“以文学批判社会”的主题。
另一位国际文学周重量级嘉宾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带来了首部中文译作《亚当的苹果园》(远洋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版)。这位熟读李白和杜甫的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在首日的主论坛中称,“翻译的挑战在于抓住天才创造家的思维,尤其当忠实于原文和创造性翻译形成一种张力之时”,这部诗集译作不啻某种对于这位米沃什英译者的积极回应。辛波斯卡的中译者、台湾诗人陈黎这次也带来聂鲁达的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的新译本(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6月版),他在讲座中这样评价聂鲁达:“他不只写光,也写生命中阴暗的角落。但他诗歌里的爱依然能够照亮心灵,甚至让人觉得死亡都不可怕。”
今年的上海书展还增强了台版书及民营书业的份量。在鹿鸣书店的展区里甚至有不少二手书售卖,颇有历久弥新的意思。我只花了五块钱就淘到一本原价七角四分的智利作家阿图罗·托雷斯·里奥塞科写的《拉丁美洲文学简史》,非常少见。淘旧书的乐趣恐怕一点不输猎新吧。
欢迎添加上海译文微信公共账号,搜索:stphbooks,即可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