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972
  • 关注人气:16,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人何伟 读懂中国了吗

(2014-06-20 09:11:40)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彼得海斯勒

何伟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潇湘晨报

分类: 相关新闻
美国人何伟 读懂中国了吗
转自 2014年6月17日 潇湘晨报悦读
美国人何伟 <wbr>读懂中国了吗

美国人何伟(Peter Hessler)此刻正在埃及,他“来自东西方的报道”——《奇石》中文版正在冲击畅销榜。他打算3年后定居中国,带着华裔媳妇(作家张彤禾)及一对双胞胎女儿。他在距北京240公里处的三岔村有一所房子。

何伟于中国读者来说已不陌生,《江城》、《寻路中国》等作品为他建立了信誉,不少中国读者愿意相信他书写时的坦诚,并因此重新审视祖国那些惯常被忽略的方方面面。

“中国就像是块奇石,每个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样子。”对于擅用本地居民和外国观察者双重视角写作的他来说,这次,他会如何描绘“那些处于变化中的人们”?

美国人何伟 <wbr>读懂中国了吗
1988年,涪陵,在那支教的何伟和英语系的同学们在一起/何伟供图

本报记者 徐长云何伟与中国的缘分要追溯到1996年,作为“国际和平队”之一员,他被派到中国支教,他选择了可以选择的最偏远地方小城涪陵。在涪陵的两年,他学会了中文,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中国人打交道,收获了友谊,也观察到了这座长江边城市的“巨变”。为此写作的《江城》也在改变着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成见。

1996—2007年,中国十年。离开涪陵后作为《纽约客》的记者,何伟以北京为据点,行走了诸多城市。蛮可值得称道的一次行走,是2001年,开着租来的北京产切诺基,“从山海关出发,沿长城西行,经山西、内蒙、陕西,直抵青海湖……”看到“许多村落被遗弃了”。“行走”在《奇石》里继续(还有篇章涉及日本、美国、埃及)。何伟在行走与访问中,关注变革中的中国,关注农村城市化进程,关注农民工、,打工妹,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西方报纸习惯着眼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及政治命题,何伟则体察到:“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

与一般新闻记者不同,何伟的中国“报道”,采用人类学研究方式,像做田野调查一样,一次次去同样地方采访同样的人;他对人物长期关注,并等待故事自然发展。这种方式得益于他的社会学教授父亲,也得益于他的老师John Mcphee(著名非虚构作家)。他很有耐心。“《纽约客》总是很恼火,因为我的慢吞吞。”或多或少我有点动作慢——不想急匆匆”。他不在意“故事”一定卖得出去,只是充分地踏实地做“采访”。

他慢慢的,平易朴实,“真是位小镇先生”——这位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小镇的作家,确实易给人邻里街坊之感。他对于中国的观察,细致,诚恳,接地气,中国人于他文字中觉得“天性纯良”。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曾感叹“西方人一直搞不懂中国”,无法断言何伟就懂了中国——“在中国,笔触永远跟不上改变的脚步”,但他确实敬重“中国发展舞台上的关键人物”——农民工们,“勤奋,务实而灵活。”“中国小说家关注农民工吗?”他困惑。

对于涪陵,他的第二故乡,他有一种乡愁。然而“回不去了。时光不再。”

作为写作者,何伟习惯“每隔几年换一个地方”——足够熟悉,也能够“像陌生人一样感受所在地方”。他还是做了定居中国的决定。“我知道开罗所有好的中餐馆在哪里。我根本不喜欢埃及菜。我最喜欢川菜,我很想念它。”而他的双胞胎女儿——要到中国学中文。

【对话】

【我对中国人的“冷静”印象深刻】

【潇湘晨报】:您在中国行走了许多地方,见证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您看来这是“中国最大的变化”?这些年观察中国的方式,有没有做过调整?

【何伟】:我认为这“最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是个人主义的增强,以及个体与更大群体之间的分离,比如个人与家庭、村落、单位。人口流动对于这种趋势的发展来说至为关键。

为了“观察”富有成效,我的具体方式总是在调整中。举例来说,在美国密苏里州东南部,我发现在采访孩子们时可以用上录音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被认真对待,但对于成人来说就不好用了,他们会紧张。在中国,我也是出于同样原因不用录音机,尤其是采访农村人时。

在中国我必须更有耐心,花更多时间接触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人们,他们不是很乐于提供讯息。所以,我和人们前两次见面往往不是正儿八经采访。我让他们了解我,再开始谈更多重要内容。不过,我的目标通常是从观察中得出结论,而不是问长问短。

【潇湘晨报】:对中国人的哪些品质印象深刻?

【何伟】:在很多方面,对于中国人来说,现在都是最好的时代——生活发生了巨变,人们的眼界也越发开阔。这些改变同时也伴随着压力。

我对中国人所表现出的“冷静”印象深刻,偏远地区的人们尤其如此,“冷静”是我很崇拜的品质。在写“北京奥运”时,我这样描述坐在一位老农旁边的感受:老农看着自己儿子参加摔跤比赛,孩子是中国摔跤选手中第一个拿到金牌的,父亲在整个比赛中却面无表情。美国没有父母能做到这一点!看看菲尔普斯的母亲,她每次都是尖叫着、高兴地跳起来。老农说了中国人如何生存打拼的许多事情,他们已不会因为好事过度兴奋,也不会因为坏事过于沮丧。

另一方面,中国人面对某些事情时常会逃避,他们不会回想曾经的经验。现在处于这样的阶段: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人以及受过教育者,他们想弄清楚自己处在社会的什么位置,想要什么,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实际上比努力工作挣钱更复杂,需要自省及某种程度的自我批评。我相信,这一过程最终会带来更好的局面。

【潇湘晨报】:有没有人告诉您,许多中国人经由您对于中国的观察,来开始审视自己原本熟视无睹的国家?

【何伟】:你知道,我有时也有同感。我住在中国那段时期,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在一座小城当老师,随后成为一家著名杂志(《纽约客》)的记者。我学了中文,随后学会了如何与一群和我迥异的人打交道;我需要保持思想的灵活。同时,我准备书写一个快速变革的国家。我认为我与中国人有同感,不过有时也会有距离——我总归是个老外。这个空间让我能够观察得更近一点儿,而且可能我注意到了其他中国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潇湘晨报】:《突袭美国》一文可见:温州人挺会做生意。是不是觉得中国百姓比较有“经济头脑”?您如何看待他们的头脑和状态?

【何伟】:这一部分可能是地理因素,一部分可能是文化因素。温州靠海,总是与内陆地区联系不够紧密,当地人渐渐习得依循海路到达别处,最终学会了与亚洲及世界其他地方贸易往来的模式。过一段时间,这模式便会变成当地传统,人们相信自己善于做生意,这是一种“民族自觉”。

我总感到困惑,为何中国人往往数学很棒。或许跟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关——中国孩子的学习方法通常是重复和死记硬背,这也需要纪律,我认为这个基础适用于数学,中国人擅长数学,但在创造性科目方面又不太成功。有趣的是,现在我在埃及,却看到了相反的情况:埃及人的数学很不好,一个小学四年级的中国孩子,数学水平要好过埃及许多大学生。不过,埃及人非常善于学习外语,这可是中国人很为之头痛的。

【潇湘晨报】:您最初在涪陵,时间是很“慢”的,当您回到美国、又到埃及,感觉到一种怎样的节奏呢?

【何伟】:确实,感觉涪陵生活节奏很慢,那也是我一生中“断开”互联网的最后时光。某种程度上我的生活也不容易——在那样一个地方,作为仅有的两名外国人之一,是有难度。但涪陵的生活也是很愉快的,至少在我的汉语派上用场以后,就过得很不错了。生活节奏也没有那么慢了,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涪陵而言。那时的中国正处在真正加速发展的风口浪尖,涪陵在巨变。最后一段可以轻松歇气的时光过去了。

而在埃及,政局相当不稳定,去年尤其疯狂,6月抗议的时候,穆尔西还是总统,塞西已公开主张和穆尔西谈判。我突然意识到穆尔西迟早会下台,“穆兄会”从不谈判,所以我告诉《纽约客》编辑,到周末总统会被军方扣押,没有其他可能。

“政变”当天早上,我们意识到“政变”会发生,但不清楚是以怎样的方式。在我报道这件事之前,我和Leslie谈过,一旦枪声四起,她和女儿们就离开。那天晚上,穆尔西不再是总统,仅仅一星期,革命的整个路线就改变了。

所以说埃及让人精疲力尽,每场“历险”之后,我都需要时间“消化”一下。两年前,我和Leslie(张彤禾)在里韦奇买了一个小农场,现在每年夏天都去那儿,待上六周左右,看着牧草长高,牛群欢走。

【潇湘晨报】:身处动乱中的埃及,有安全感么?认识埃及,跟认识中国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何伟】:埃及通常是安全的,但也并不总是这样。就在1月我参与了一场“抗议”,枪声频繁,有人受伤。极端混乱中我不得不跑开,半路上我脚部韧带撕裂了。为此我拄了数月拐杖,至今仍没有完全恢复。

埃及和中国有一点很相似,都有着十分自豪的文化,这带来非常强烈的团结感,不管怎么说,它也是一个存在数千年的国家。

然而历史以不同方式在起作用。中国人感觉与自己的过去有更直接的联系,他们拥有连续的文明,书写体系也没有大变化。在埃及,由于宗教问题,埃及人与古文明并没有那么密切的联系。

(本报记者朱宗威对此文亦有贡献)

欢迎添加上海译文微信公共账号,搜索:stphbooks,即可关注

解码《未来》第四讲:创智未来鈥斺3D打印与人工智能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