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人文精神在流失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想见看见听见阮义忠深圳商报杨青摄影人文文化 |
分类: 相关新闻 |
《想见 看见 听见》
阮义忠
2014年3月28日,在深圳中心书城多功能厅,来自台湾的有“中国摄影之父”之称的阮义忠现身,作了题为 《在摄像路上——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理想》的讲座。去年夏天阮义忠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讲座时人气爆棚的场景此次再现。当晚不仅多功能厅座位坐满,走 道和后面的空地也站满了人,讲座结束后的签售时间,等待的读者更是排起了长龙,很多人手里的书都是好几本。
拍照40年,没人叫他作家
今年64岁的阮义忠,生于台湾省宜兰县一个木匠之家,“懒惰就是一种罪恶”,父亲的家训让他一生勤奋不已。他从小叛逆不羁,哭是他对抗世界的惟一武器,所 幸后来爱上了读书,几乎把乡村能找到的所有书都读了一遍,有过被退学离家闯荡台北的经历。19岁大专联考未遂的他拿着自己的插图敲开当时台湾最好的文学杂 志《幼狮文艺》的门想谋个插图师的工作,结果他的插图和文学功底让痖弦眼前一亮,获得了人生第一份工。当兵三年后,22岁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汉 声》的老板黄永松,误打误撞,从没拿过照相机的他开始了摄影生涯,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年少时的对土地的憎恨和逃离到借由相机的重新回归,阮义忠说是摄影让他苏醒,是相机观景窗看出去的那群人和那片土地,让他发觉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才把童年时代对土地的怨恨化为挚爱。
30多年来,阮义忠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史册。他在1980 年代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更被视为中国当代摄影的“圣经”,打开了中国摄影师了解世界摄影流派和风格的一扇窗,而他于1990年至 2000年创办的《摄影家》杂志也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
阮义忠调侃说:拍照快40年来虽然也写了数量不少的文字,可是从来就被贴上一个他就是摄影家,没有人叫过他作家。这个让他非常轻松,就算文章写坏了,也不 会遭受批评,这种自在反而让他在写文章时比较没有顾虑。“如果说我的文章稍微有什么特别的话,就是视觉性比较强,这是我拿相机拿惯的缘故。”阮义忠这样介 绍。
阮义忠回顾自己在《幼狮文艺》的经历说,那种太快成名了,会使人觉得自己才高八斗目空一切,好像这个成就是完全凭自己的才气来的,甚至觉得自己在帮痖弦的忙。以前我没有机会向痖弦感恩过,后来终于有机会补白心声。现在想起来,觉得什么事情都要感恩。
未来三年筹划摄影人文奖
阮义忠说是摄影使他从一个会自我膨胀过度的人,回到了该有的身份,台湾百姓的信任包容让他养成了拿起相机要把那些平凡人最珍贵的特质拍出来,后来他所拍的 任何照片都是要肯定他们的价值,“我从来不去批判它,我要求自己的照片被他们看到的时候,他们绝对不会说我怎么那么倒霉被这个人拍成这样子,我希望他们看 到的是我有那么好吗?我不仅要拍他们的好,我还要拍出他们尽可能一辈子才会绽放出来的光辉,刚好有幸被我拍到。”
后来在《家庭月刊》开设的旅游专栏开栏语里他写了一句话,“人的生活方式,是最美的风景”。为此他一个人单独踏遍了台湾每一块土地,这段旅行不仅让他有机会重度童年,和自己并不快乐的童年和解。而且“摄影带给我生命的宽度、广度,让我充满了感恩。”
《摄影家》杂志的创办缘于一个国际级水准的摄影展。依托展览做宣传的第一期意义重大,传统上有全部西方的摄影经典,在东方有一个到目前为止都被认为最难得 的纪实摄影家吕楠的作品,还有当时最先进的数码摄影作品,摄影界的人士都赞叹太棒了。“我现在不想只是做一个摄影家,那些摄影前辈如何帮助过我,我就应该 用同样的心帮助其他年轻摄影人。”
准备花三年时间在大陆办的摄影工作坊就是他身体力行、金针度人,传承摄影文化的最好注脚。
除了办班讲课,出书,办展览,他还准备花三年的时间筹划摄影人文奖。“因为摄影的人文精神在流失,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肯定有摄影人文表现的照片,成立一个摄影人文奖是我的终极目标。”阮义忠如是强调,信心满满。
前一篇:简·奥斯汀的骄傲
后一篇:想读高智商小说?来本埃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