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病群像--《人体》

(2013-10-09 13:17:25)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保罗乔尔达诺

人体

质数的孤独

经济观察报陈嫣婧

分类: 书评专栏
青春病群像
转自 2013年09月28日 经济观察报  文:陈嫣婧
青春病群像--《人体》

  距离《质数的孤独》成功出版并获得追崇五年,这位生于1982年的意大利作家乔尔达诺终于带来了他的新作。看完《人体》后,有一点起码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这五年乔尔达诺没有闲着,他始终在思考怎么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好,更丰富。年纪轻轻就成名的作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自发地寻求蜕变,这种勤奋劲儿首先就应予以肯定。当然,年轻人也很容易被人怀疑他不够深思熟虑,一味求新求变,路走得不够踏实,那么读完这本《人体》,你至少应该放心,乔尔达诺向我们证明了他早已做好了切实充分的准备,对自己作品的走向确有过全面的思考。

  主题上,孤独,困境,迷惑,突围,成长,仍然是他要表达的核心,这也是从《质数的孤独》开始,他最为关注的文学命题。而第一本作品的成功,已使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处理这一类命题时所占的优势。乔尔达诺的文笔细腻,对细节的表现尤为醉人,在刻画人物心理上所下的功夫亦不容小觑。这些优点在《人体》中都有很稳健的体现。但是,要超越前作,在写作中走上一个台阶,也迫使他必须思考去动用其他的创作手段。比如,与时代更贴近,让作品更有现实价值,等等。乔尔达诺选择了表现战争,为此他还特意随军前往基地呆了十天,以便能更切身地感受他所写人物的真实生活。其实,战争及战争引发的创伤在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且亦不是个容易处理的主题,很多大作家都涉及过,栽跟头的也不在少数。战争与创伤,加上爱情,加上人性的挤压与挣扎,再加上点时代背景,这盘大餐虽看似材料丰富,五味杂陈,烹饪起来却不见得能恰到好处,收放自如。

  乔尔达诺的方法是做加法,先将他擅长的东西作“底料”,但在规模和口味上又有加重扩大。如果说《质数的孤独》仅是以两个主人公的世界作为轴心,让人被非常密集的情绪调动得身不由己,那么《人体》显然更倾向于群像式的描写。从医官埃吉托中尉,马谢罗上尉,雷内准尉,到一等兵耶特里,切德尔纳,米特拉诺,托尔苏再到女兵赞皮耶里,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了故事,他们或者恋母,或者正在虚拟世界中探寻爱情,或者生长在受偏见不如意的家庭,或者刚让一个女人怀了孕。但他们都有明显的共通点,那就是对性,对情感,对自己生活的盲目与困惑,这是典型的“青春病”,也是作者的拿手好戏,只需将这病的症候分散落实在不同人身上,并挨个儿加以细细刻画,即可形成一个颇具规模又和谐统一的整体。然而,群像式的表现也有弱点,就是对个体的挖掘相对就比较有限,作者既然是以写个体见长的,作品又名叫《人体》,可见仍是要将重点放在对个体形象的塑造上。在个体与群像之间,如何做到平衡,如何让人不至于有走马灯式的观感,也就是说,挖掘的纵深要到哪一处为止,才能既兼顾结构上的完整性,又不放弃文本的深刻性,也许是这部小说很值得人去思索的地方。

  也因为选择了群像式的表现,那么将这一群像置于何地,使用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将其色香味更好地突显出来,也就成了接下去必然要考虑的问题。作者选择阿富汗战争,除了有创作上的野心,有超越前作的渴望,同时也是出于文本本身的考虑。战争无疑是一剂催化剂,因为它首先是密闭的,是隔绝于常态化环境的,它在很大程度上能使作者笔下的群像更有戏剧性,更深刻地发生各种反应,这种反应,蜕变,在《质数的孤独》里往往需要经历更深重的折磨,让人更为纠结,这过程是十分漫长的。相信读过乔尔达诺前作的读者应该还能够回忆起这种煎熬,这些文字就像熬药一样被一点点熬煮,直至最后将所有的水分都熬干了才作罢。这个过程虽然纠结,却是迷人的,它虽挑战着读者的阅读耐性,让我们在精神上饱受熬煎,可它饱满的情绪,丰富的精神气质,却又让人深深沉醉。但在《人体》中,这个过程就显得快多了,疾病,爆炸,战事,这些军营里的主旋律很容易缩短人性熬煮的过程,迅速达到作者想要的最终结果。

  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作者把战争当成了什么?虽然对战斗场面的正面描写是不遗余力,甚至放出话来说“每一代人都会经历属于自己那一代的战争”,但“战争”这个双关语,最终却倾向“个人化的战争”更多。而真实存在的战争,只能作为容器,成为作品的外部环境。那么,这就意味着战争本身的深度,它在文学中的可能性不经意间被作者弱化了,至于阿富汗战争更深远的文学意义,在文本中也几乎没有触及。于是我们就不得不追问,这个容器是否被用得恰到好处呢?文学作品的妙处往往在于以小见大,而不是以大装小。当然,孤独与成长,惶惑与蜕变并不见得就小,它只是个人化,是属于个体的东西,也是乔尔达诺关注的东西。而战争,于个体而言,却绝不仅仅是孤独与成长,惶惑与蜕变,它的容量显然大得多,也深得多,甚至可以容纳人性的全部。作者使用了它,却没有利用它全部的空间,这是否会给人留下空落落的印象呢?小说的密实度是否会受到影响呢?

  所以,如果仅就纯粹性而言,我固执地认为《质数的孤独》的纯度与密度仍然更高。简单的甚至可以隐去的情节,少量的人物反而迫使作者要尽心竭力地铺展大量细节,在细节中力图使人物达到极致。而文学作品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不正是因为这极致吗?有人认为《质数的孤独》太重口味,太纠结,甚而太晦暗了,殊不知这才是乔尔达诺超越年龄及阅历的独到之处。窃以为青年作家的美好,恰在于他的凛冽,他的任性,任性到走极端走到不知死活的地步。一旦摆弄起构思,端起技术的架子,反而容易让人瞧出缺陷。虽然《人体》是作者深思熟虑的作品,也算写得不坏,但离炉火纯青,洗尽铅华的境界还是有段距离,好在乔尔达诺还年轻,相信只要修炼得法,应能修成正果。

上海译文微信公共账号:上海译文或者扫描附图中的二维码,添加上海译文官方微信账号,获取更多好书信息  


重松清《你的朋友》书摘(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