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她们更能代表当下的中国”--《打工女孩》

(2013-06-17 15:17:17)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张彤禾

打工女孩

新闻晨报来颖燕

从乡村到城市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她们更能代表当下的中国”
转自 2013年4月28日 新闻晨报  文:来颖燕
“她们更能代表当下的中国”--《打工女孩》
《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美]张彤禾 著
张坤 吴怡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时下大热的诸多非虚构类文本中,这本《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堪为独特的一本。这不仅是因为它敏锐而耐人寻味的题材——从关注农民工的生 活来记录中国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更是因为其作者张彤禾的特殊身份——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十年的美国人。

     异乡人眼中的中国常常会显出与我们眼中不同的样子。这或许是因为异乡人的身份天然地赋予了他们与当地人迥然的文化背景和感知力,而这种因为差异形成的距 离,会让一个异乡人对陌生土地上的所见所闻充满惊奇和新鲜感,从而发现许多我们习焉不察的日常真实。

     所以,当我们似乎已经对自己国家的“世界工厂”的称号麻木、对农民工的概念只剩下庞大的数字,甚至觉得他们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随时可以被替代时, 张彤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她不断发掘着这些“作为全球经济引 擎的农民工”为世人所忽视的一面,让世界(包括非农民工群体的中国人)重新认识他们。正如《时代周刊》所说:“《华尔街日报》记者张彤禾,用两年在南方的 新兴城市东莞调查报道,努力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

    这部著述分为“城市”和“村 庄”上下两部,共十二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一个主题,标示着作者在这一节中所要探究的焦点问题,譬如“出去”、“穷死是罪过”、“人才市场”、“八分钟约 会”、“爱情与金钱”等。这些问题的落脚点,精彩而到位——从对于这些农村女孩“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的最初动机的探究,到发掘东莞这个在经济大潮中高 速发展的城市背后的矛盾和落差;从她们初到南方找工作时的遭遇到她们如何在工厂中进行人际交往、面对升迁和跳槽;从探讨城市生活如何改变了这些从农村来的 女孩们对于婚姻的期待到她们回乡过年时的复杂心态……

    越细读,我就越被文中时时闪现的 火花所打动。打工女孩会显现出那么多可挖掘的方面,这无疑与作者的异乡人身份有关。而字里行间,我似又隐约感到,作者对自己的这种身份的深刻认识,甚至她 有时还会有意凭借这种特殊身份,大胆挖掘一些或许是我们刻意回避的事实——譬如,在东莞采访副市长时,她会直言政府对于移民问题的忽视;发现东莞经常停电 时,她指出这体现出中国内陆城市的发展不堪重负的一面……张彤禾的文辞犀利明朗,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直面真实的痛快。

     异乡人描写中国现实的著述并不鲜见。有意思的是,张彤禾的丈夫,作家彼得·海斯勒就曾写有《江城》、《寻路中国》等备受关注的关于当代中国的著作。然而, 我还是会觉得《打工女孩》与众不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彤禾不仅有着异乡人的身份,更有着女性的身份。这也是为何在农民工的题材上,她会选择把焦点透射 在“打工女孩”的身上。

    张彤禾在书中写道:“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正是因为张彤禾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她才能以如此平等的态度深入到这些打工女孩的生活乃至心灵。于是,尽管她的著述有着很强的思辨性,会让你去思考打工 潮导致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种种现实问题,但更打动我的,却是其中蕴藉着的对于打工女孩的深刻理解和从女性角度出发的共鸣。她的字 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现场感和亲历感,而不是呈现出居高临下的态势,这或许也是这部《打工女孩》给人的感觉不同于其他诸多所谓打工文学、底层文学的根由。

     因此,虽然每一章她都在集中探究一个现实主题,但探究的形式却是以个体为线索脉络。于是宏大叙事的框架下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吕清敏、伍春明、蒋海 燕、刘以霞……她们有名有姓,不再是一个个被湮没在打工潮中的冰冷符号。更有意思的是,张彤禾笔下的这些女孩,常常多次出现在书中的不同篇章中,可见她们 身上所缠绕的问题具有着一定的共性和延续性。这让整部著述的谋篇布局更加错落丰满,对于这些女孩生活的还原也更为立体。《时代周刊》曾这么评论:“她们 (打工女孩)比起其他任何一切,都更能代表当下的中国:一个正挥别乡土和动荡过去、并拥抱光明但又忐忑未来的国度。”确然。张彤禾带我们认识了一个个真实 的生命,也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国家。

欢迎扫描附图中的二维码,添加上海译文官方微信账号,获取更多好书信息

重松清《你的朋友》书摘(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