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龙之介《不思考的练习》书摘(二)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小池龙之介不思考的练习张德芬推荐最具人气禅师 |
分类: 书摘连载 |
舍弃思考,善用五感,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在!
日本最具人气的禅师,小池龙之介作品。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推荐!
热销500,000本!长踞日、韩畅销书榜!
《不思考的练习》
作者:[日]小池龙之介
译者:刘军
ISBN:978-7-5327-5824-1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字数:200页
开本:A5
装帧:平装
定价:27元
如何约束内心,进行“正确思考”
以上,我讲了人因为“思考”而变得“无知”的道理。然而,我并不是说人“不可以思考”。
为了拥有健康的人生,佛教中有“八正道”之说。“八正道”之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制定自我规则,形成强有力的内核
正思维(思考内容约束)正语(语言约束)
正业(行动约束)正命(生活方式约束)
步骤2——培养专注力
正定(专注)正精进(净化内心)
步骤3——领会
正念(磨练内心灵敏度)正见(觉悟)
其中,第一个步骤是“正思维”,即“正确的思考”或“正确地进行思考”。
要求人只思考当下之事。如洗盘子时,只思考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才最有效、最节约用水,而且是在尽量不使用洗涤剂的前提下将盘子洗干净,即如何做到最好地完成任务。
然而,一旦心生无用之烦恼,清洗盘子时,看见孩子吃完饭留下的盘子,就会想:“如果吃得再干净些就好了,他们怎么老是这样呢?”于是变得焦躁不安起来。然而,此时的焦躁情绪,从哪个角度看都毫无意义。
首先,在内心焦虑的前提下思考问题,就会疏忽如何将盘子洗净或如何在最短时间里完成任务。这 是第一个“无意义”。其次,如果希望孩子吃得干净些,即使生气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这是第二个“无意义”。与此相比,应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对大家说:“我 为你们做饭,如果你们不能吃干净,我会感到很伤心,我会很讨厌洗盘子。我不想让自己的心情变糟,我们共居一室,如果你们看见我的心情不好,你们也会感到压 抑。所以,希望你们能认真吃饭。”
同样,要是想和自己的恋人和睦相处,就不要去想那些令人抓狂的工作上的事情。为了双方能够共同度过愉快的时光,此时就适合去考虑一些眼前能够做得到的事情。
思考问题时,要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此时,只要适当地考虑最低限度的事情,考虑如何排除无用之妄念和让自己空忙一通的思考,进而做到克服烦恼,这些才是修行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行的终点。
意念感应器的心灵防范检查
有针对性且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佛教的冥想法。然而没有冥想机会的人,是否有什么其他好的方法呢?
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正在步入思考之境或自己正在进行无用思考,当然就不能克服这种无意义的行为。首先,平时就要对自己的内心“何所思”严加防范。
“现在,自己的内心在做什么?在看什么还是在听什么?抑或在嗅什么气味?或是忘记了这些,在思考其他什么?”就像预防犯罪检查一样,经常性地安装内心感应器,经常想起,经常检查。于是,不久就会有所察觉:“啊,现在我想和这个人一起享受一下快乐时光,可是我却在想一些无用之事。”“我被私心杂念驱使着。”
有所察觉之后,下一步就是“转移心之所念”或“改变内心的活动”。要是发现自己在“思考”了,就应该尽力强化“感觉”意识。
如果你正在触摸或亲吻对方,就应该全身心地将自己的感觉转移到对方的身体或嘴唇上。相比思考的程度,有意识地增加真实感的程度,思考和杂念就会慢慢消失。
即使无法将心灵调整至特定的意识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对其加以控制。
佛教中将开始阶段的“觉察力”称作“念力”。这里的“念”指领会力,即意识感应。“念力”越精细,越会敏感地体会到细微变化。
察觉之后,“改变内心活动”的第二种力称作“定力”,即“专注力”。集中注意力控制自己的意识,将快速分散于各处的内心收归一处并加以固定。
因此,平常要尽力有意识地弄清楚:“现在在五感中,自己究竟在使用哪一种?”
感觉主动了,心灵就会变得充实
前面提到了“五感”一词。佛教中宣扬人通过眼、耳、鼻、舌、身以及意“六门”去认知外部刺激。“六门”中,如果有信息进入,就可以产生“看到”、“听到”、“嗅到”、“味觉”、“触觉”、“思考”等感觉。关于“六门”,在本书末尾的第193页还将有所涉猎,请加以参考。通过“六门”认识到的是“我”之本体,认识到“这就是我”。
为了能够自觉地搞清“在五感中,自己究竟应该使用哪一个”,我们需要能动而非模糊地使用这些感觉,即:
被动状态的“看见”和积极主动的“看”。
被动状态的“听见”和积极主动的“听”。
被动状态的“有气味”和积极主动的“嗅”。
被动状态的“有味道”和积极主动的“品味”。
被动状态的“感觉到”和积极主动的“去感觉”。
请大家务必分清两种状态之间的异同。
例如,现在摆放在眼前的食物,整体上都是“可见”的。接着,如果让你从这种状态中,将目光聚焦至某个点并不停凝视。记住!请不要将视线移开,不要因其他而分散自己的意识,将其只集中在某一点上。
这就是“看见”与“看”之不同。通过主动地“看”,周围的物体模糊地成为背景。而且,目光如炬般凝视某物体之时,并非完全听不到,将中心置于“看”之后,“听”或其他身体感觉会慢慢变得沉静下来。
或者你可以专注于手、脸等暴露在外的肌肤,感受一下空气接触身体的感觉。
例如,下雨时,你的肌肤可以感觉到空气的湿润和带有一丝凉意的温度。请不要用“思考”去处理这个温度,而是用身体去感觉温度刺激本身。努力去体会这种感觉,这种天气下的温度,一般都会让人感觉舒适,内心当然也会随之感到平静。
下一步请将注意力集中到衣服覆盖着的身体上,这样你又会感觉到与刚才不同的温度,感到心情舒畅。这种舒畅并非源于快乐,而是因为大脑一下子停止了信息处理。自己沉浸在感觉本身之中,达到了精神统一,于是感到舒畅。
这就是“感受到”与“感受”的区别,就是佛教中的“失念状态”和“入念状态”的不同。
如此,人们在反复“针对自我感觉进行主动练习”的过程中,就不会被思考的杂音所牵引。清楚地认识到“现在、此一瞬间”的信息,于是内心会感到很充实。
你过去也许经常漫不经心地一边看着什么,一边思考,听着各种声音的同时又感觉到寒冷……意识被诸如此类的纷乱杂音所分散,如果是这样,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可以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
从古时起,人们就认识到,雨声、水声等自然之音是很有情调、很有趣味的东西。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竭力制造并寻求强刺激,已经不再能够享受到小小刺激所带来的快乐了。
将“听见”转变为“听”,“看见”转变为“看”,通过练习使五感变得更加敏锐。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无聊的事情,也能从中感受到某种充实。虽然在现代我们无法完全避免那些带给我们大脑以强刺激的娱乐,但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从生活中体味到哪怕一点一滴的趣味。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通过磨练我们读取五感信息的意识感应器,我们会发 现,焦躁和不安从我们的心中消失了,我们的性格逐渐改善了。而且,我们还会认识到,生活中即使没有特别强烈的刺激也没有关系。我们应该将意识集中到眼前的 事情而非那些将来想要做的事情上,集中到现在必须要做的事或要学的东西上。
从下一章开始,我将重新审视克服“思考病”的具体对策——如“入念”的说话方式、听话方式、 看法和行为方式等日常动作和交流手段。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身心和谐,如果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操控自己内心的程序,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承载着杂音的内心, 就会卸下重负,变得无比轻松。
欢迎扫描附图中的二维码,添加上海译文官方微信账号,获取更多好书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