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龙之介《不思考的练习》书摘(一)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小池龙之介不思考的练习张德芬推荐最具人气禅师 |
分类: 书摘连载 |
日本最具人气的禅师,小池龙之介作品。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推荐!
热销500,000本!长踞日、韩畅销书榜!

《不思考的练习》
作者:[日]小池龙之介
译者:刘军
ISBN:978-7-5327-5824-1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字数:200页
开本:A5
装帧:平装
定价:27元
前言
我们失败的原因皆因多虑,尤其是因为太多消极想法所致。“嘿,我要加油!”你这样下决心去做事,然而心里却开始犯起了嘀咕:“要是失败了,可让人受不了,太麻烦了。 算了,还是不干了。”对于那些你想忘掉的事情,心却不停地回放着,想:“唉,今天真是让我心烦的一天。”或者,你本来只想休息十分钟,可是心里又开始犯嘀 咕,想到:“就这样偷懒一个小时算了。”
简单罗列这几项就会明白,我们的意识所进行的思考是多么不自由,它是多么地拖我们的后腿。为思想所困,我们不能如愿地生活。反过来说,内心只要能够将肆意对我们进行控制的“思考”去除,那么我们就可以随意操纵自己的内心。
问题在于,我们的内心具有一味“寻求强刺激、妄图随心所欲”的特征。与淡淡的稳定的幸福感相比,那些消极想法带给我们大脑的刺激,比电击还要强烈许多。因此,我们欲罢不能。
近年来流行一种风潮,就是人们对于大脑盲目推崇、倍加重视。然而,大脑作为处理情报的装置,有时又是件很具“流氓气”的物体,即大脑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刺激,根本不在乎我们的痛苦,从而变得一意孤行。
然而问题是,即使我们试图停止自己的思考,大脑仍会不停地胡思乱想。一会儿是“嘿,别再想了”,一会儿又是“咦,怎么又想了呢?”“哎呀,情况不妙啊!”“如此说来,昨天的菜做得不怎么样!”“肚子饿啦!”……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根本阻止不了这些胡思乱想,意识到自己常常被无意识思考的洪流所淹没,意识到自己对此无能为力时,我们才发现,其实思考并非是按照我们的“自由”意志行动的。
既然如此,“那么,不想就好了嘛!”这样想来,思考又增多了,人的想法依然没有停止。所以只是大脑明白了还不行,还要用实际行动去练习停止思考,这样才会实现对思考进行调教的目的。
本书中所提出的调教法,是一种通过净化五感、强化实感以超越思考假想物的方法。在生活中,从专注眼、耳、鼻、舌、身五感开始,进而练习如何去自由操控思考。
通常,人们因为不能很好地操控思考而“思考过多”,思考本身也容易变得混乱、迟钝。不想因为过虑而使思考生锈,我们就要对“不思考的练习”花时间进行充电。充电以后的思考,无论在何处,都会显得清澈明亮,充满慧光。
第一章 思考病
——思考使人“无知”
“脑内自闭”
作为人类,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想事情、思考问题被认为是人类出色的特质。许多人认为:“人类与动物不同,因具有思维能力,所以更高级。”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我反倒觉得,正因为人类的思考能力,反倒降低了我们的注意力,使人变得焦躁迷惘。换言之,就是人类患上了“思考病”。
本章将就这种“思考病”作一番探讨。
人们常说,现代人变得越来越不善于倾听了。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不快经历:当希望别人倾听自己的话时,对方却置若罔闻。然而,事实上对方是否真的就不想听呢?
许多人特意见面,就是想在一起说说话,因此不会一开始就“不想听对方说话”。作为初期的设定,一定是“想听”的。
但是,一旦提及一些令人头疼的话题,听话人就会在心里思考各种多余的事情。也许他就会胡思乱 想到:我要用倾听赢得对方的信任,我要装作非常理解的样子,让他觉得我是个善解人意的人。如果能这样为对方考虑,其实还算好的。更有甚者,听话人开始将注 意力分散到其他事情上,如“想喝杯啤酒啦”、“下面我们去哪家店呢”等等,那就不怎么样了。
平时,我在坐禅时,会持续长时间地凝视自己的意识流动。这样我就会清楚自己的心在飞速地运转。心以极细小的单位超高速地移动并进行信息处理。在稍纵即逝的瞬间,心进入身体的某处,如进入视神经,便有了“看”的行为,进入听觉系统,便有了“听”的行为。
仅仅在一瞬间,就进行了“听→看→听→思考→听→看→听……”一系列信息处理。即便自以为只是进行了“听”的行为,然而,在该行为的间隙中,又都分别混杂了大量无关的信息。
一个人心不在焉地听着眼前另一个人的话,他本人以为自己一直在进行着“听”的行为。然而其 间,实际上混入了大量细小的“杂音”。在极短暂时间里,有时眼前会闪现出自己所喜欢的食物形象,有时耳边会突然响起被某个人数落时令人不堪的言辞,而有时 梦中见到的奇怪形象会在眼前悠忽而过。这些“杂音”以他本人都未意识到的速度混入。这一瞬间,“听”的行为中断了。这样,在每个极为细小的瞬间,我们的 “注意力”不停地被打断。
而与其他行为相比,最容易削减人的能量的行为就是“思考”。借助语言进行思考时,意识隐藏在“思考”这种功能之中,而暂时忘记了其他功能。
思考在大脑中越是遇到激流或漩涡,声音信息乘虚而入的程度就越低。因为此时根本搞不清外面的是什么声音,包含什么意思,无意识中便将更多的能量用在了“思考”上。
例如,如果一边看电影一边想心事,相对于看电影这种行为,“杂音”的对人的能量占用更大。
当一个人和自己的恋人或多年相濡以沫的配偶牵手走在一起时,必然会产生某种身体感觉,会有一种“紧密相连”的触感。然而,如果在此瞬间思考问题,这种感觉就会荡然无存。
显然,一个人在想工作上的事,而另一个人则可能在想着有关第三者的事,在此瞬间,虽然两人走在一起时肌肤相触,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并非同在一处。因为他们都隐藏在自己的脑内。
人的三大烦恼——愤怒、欲望和迷惑
实际上,几乎是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大多数人都会陷入这三种烦恼中。当两人刚刚结识时,相互间 会有强烈的新鲜感。具体而言,当一个人对于对方的视觉映像感到新鲜时,会因为这种新的刺激而心潮荡漾。因此,即便是对方稍稍改变了一下发型,他也会即刻意 识到。而对方的表情哪怕显现出一丝的不悦,他也会非常担心,心里琢磨道:“她是不是很无聊呢?”并试图转换一些轻松的话题。
可是,不知不觉这个人就习惯于对方的信息。实际上熟识之后,对方的表情也是快速持续变化的。但如果粗心地看对方,就会认为对方没有任何变化。
这就是日常所说的“厌腻”。如果不停地被输入相同类型的信息,就会觉得:“怎么都是一样的?”“这种刺激已经够了!”从而寻求其他刺激。
这时候,有些人会露骨地投向其他异性的怀抱,而多数人则奔向了“大脑中的恋人”。这里所说的恋人,并非特指异性,而是指沉迷于自己大脑所喜欢或在意的事,并为此魂牵梦绕。一旦逃进了自己的大脑中,对于对方的兴趣也因此大减。
这种“厌腻”的速度,有的人快,有的人则慢些。而“厌腻”与佛教上所讲的“烦恼”关系密切。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烦恼。
我们常常通过眼、鼻、舌、身体和意识获取各种信息。在对这些刺激产生反应的内心冲突能量中,占很大比例的是“心中三毒”,即“欲望”、“愤怒”和“迷惑”。
首先,人们对于耳闻目睹的信息,总是希望“再多些、再多些”。这种希望获得更多信息的内心冲动,就称作“欲望”。正如某个人听了几句恭维话就洋洋自得,还一味地要“再多些、再多些”,此刻他心中竭力想把对方拉住的“欲望烦恼”能量被激活了。
相反,面对信息,“不想接受、不想看、不想听”,这种抗拒的内心冲动能量被称作“愤怒”。当一个人被他人挖苦时,会说“这样的话,我不想听”。此时,竭力要推开并排斥对方的“愤怒烦恼”能量被激活了。
这里的“愤怒”相比于通常意义上的愤怒,其内涵要大得多。如“没心思做”这样消极的思考,“嫉妒”某人,对过去的事感到后悔,还有“寂寞”、“紧张”等情绪,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愤怒烦恼能量”为源头所产生的冲动。
内心的反抗之力稍有发动,便会产生“愤怒”情绪。每当一个人被此负面感情所左右,令人心情沉重的“愤怒烦恼”能总量就会增大,它不仅是精神压力的元凶,也会使人养成一种容易陷入消极思考的人格特征。
先前我曾说过,内心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时不时地会掺入杂音。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究竟哪些信息会变成杂音呢?答案是与强烈欲望或愤怒的烦恼一起渗入内心的信息,会随着内心的顽强与执着,被无数次地重复并留下余音。
如果知道有人在说自己的坏话,内心就会充斥着“愤怒”的情绪,这种愤怒和强烈刺激一起被植入心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痛苦的思考会在大脑中不停地盘旋。如“他(她)竟然说出那样的话,真是太过分了!”“惨了!如果别人对他的话信以为真,看不起我,我该怎么办呢?”这样一来,相信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的信息被无数次地重复,就是说,内心主储存器完全被 这个信息所占用,对于其他重要的事反而变得无能为力了。不要以为这种“愤怒”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渐渐淡忘。因为用烦恼之力铭刻过的信息,永远都会潜藏于 心。所谓“本以为忘记了”的过程,是指通过意识减少重复该信息的频率和时间的过程。就是说,只不过是意识对此信息已不再过分细究而已。实际上,此后它仍然 会随内心而动,继续施加影响。
“太不像话了!”或“惨了,我该怎么办呢?”等等,这些残留于心的余音,快速响起然后立刻消失。因此,甚至连他(她)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想着“惨了”这回事。然而,他(她)会毫无理由、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快乐。
这种无意识的思考——即在无法意识到的短时间内时隐时现的想法,成为诱因,不断形成新的连锁反应,使我们重复思考。例如,从“惨了,我该怎么办呢?”开始,继而又想到“如果这个工作丢了,我该怎么办呢?”或者“如果搞砸了,被那个人看不起,我该怎么办呢?”等等,思考变得漫无边际、横冲直撞。
内心这种自言自语似的思考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增加得越多,内心主储存器就越会被这些毫无用处 的杂念所侵蚀。因此,就不能清晰地看清眼前风景及人的表情,无法很好地分辨出自然之音和人类之声。吃东西时,因为没有品尝食物的实感而无法体味到食物给自 己带来的满足,也就缺失了自己正在好好活着的充实感。
充实感的缺失,如果从另一个侧面分析的话,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以为“看见、听到、触摸到”的某种东西,实际上,因为主储存器被大脑中的杂音所剥夺,新鲜信息无法进入。即使倾听别人1秒钟时间,其中也只有0.〖=F〗1秒能够专心,而剩余的0.〖=F〗9秒,被“对方究竟如何看我呢?”的思考及往昔杂音之余响所占据,五感变得迟钝而模糊。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10秒中有9秒就会失去实感,60分钟有56分失去实感……待到上了年纪回首往事时,就会觉得“数年恰如弹指一挥间”。思考病,这种和现实本身没有直接关联的妄想症,它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让人的充实感荡然无存,破坏了人的幸福。
许多人随着年龄增长,常常会感叹道:“最近时间过得真快啊!”究其元凶,无非是在现实中,这些人的五感信息被过去视作命根子而储存起来的思考杂音消除了。而且,当杂音完胜现实感觉时,人就会变得呆板。因为完全被过去的信息所支配,根本无法认清新的现实,见了自己的孙子却深信是自己的儿子,并始终执迷不悟、死不改悔。
凡此种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眼前的现实太过普通了,没有一点意思,而消极的思考才富有刺 激。”思考被设计成一味朝着消极方向狂奔的程序。患上此种“思考病”,即由思考引起的疾病,人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变得“无知”。而如果人知道了情况之严重 性,就绝不会在内心不假思索地唠叨那些毫无用处的话了。
如前所述,对于眼前的事物感到索然无味,转而去追求别的刺激,这种内心冲动可称为“迷惑”。
对方明明在和自己说话,而自己却心神不定地想要逃避,一个劲地对自己说:“这种无聊的话,别听他。”结果,耳朵里什么也没有听进去。而迷惑烦恼也称作“无知”烦恼。
这里的所谓“无知”,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没有教养”或“脑袋瓜笨”。而是指在瞬间内,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意识怎样活动,有着怎样激烈的思考。
越是过度使用一部分大脑进行思考,人就越不能正确把握身体和内心信息,因此不能准确地抓住对方的表情和声音上的细微变化,于是你会感觉到对方总是一个表情,令人厌倦……
结果,越是仅仅用头脑来进行思考,大脑中就越是累积许多毫无用处的概念,而对于真正的现实和自己的意识活动,却变得无知了。
“无知”的烦恼,使人心从真正的现实中逃避到脑内思考中去。而且,一旦“思考成瘾”,即使在不应该思考之时,也一直无法从思考病中解脱出来,容易将自己封闭在思考的牢笼中。
欢迎扫描附图中的二维码,添加上海译文官方微信账号,获取更多好书信息

日本最具人气的禅师,小池龙之介作品。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推荐!
热销500,000本!长踞日、韩畅销书榜!

《不思考的练习》
作者:[日]小池龙之介
译者:刘军
ISBN:978-7-5327-5824-1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字数:200页
开本:A5
装帧:平装
定价:2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