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点黑,一点硬,和一点命运--《邮差总按两遍铃》

(2011-10-08 15:54:46)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韩松落

周末画报

邮差总按两遍铃

詹姆斯·凯恩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一点黑,一点硬,和一点命运

转自2011年34期周末画报 文:韩松落

一点黑,一点硬,和一点命运--《邮差总按两遍铃》

 

        众所周知,是1927年的一桩谋杀亲夫案,催生了詹姆斯·M·凯恩(James M.Cain)的小说《邮差总按两遍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和后来的《双重赔偿》( Double Indemnity)。真实案例中的当代潘金莲,是一个有着“斯堪的纳维亚式冰冷眼神”的三十一岁金发美女,她携情夫一起谋害亲夫,打算得到自己为他暗中买下的保险,事败,她坐电椅的大幅照片登上了《纽约每日新闻》。

        在詹姆斯·M·凯恩的小说《邮差总按两遍铃》里,以上元素一点都不缺,性、金钱、谋杀,都被悉心搬运,当然,作为二十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的《邮差总按两遍铃》,要比案例多一点东西:命运。男女主人公侥幸逃脱法律制裁,却败给命运之手。这点多余的滋味,使得小说跃出同类小说,至今被人挂念。

 

一点黑,一点硬,和一点命运

        小说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讲故事的人,就是情夫弗兰克,他“浑身上下都很结实,又高又大,非常结实,头发还是淡色的”,未必有多么出色,但已足以让一个小餐馆的老板娘有了摆脱油腻腻的丈夫的理由,老板娘叫科拉,马上有了计划——或许这个计划在她心中已经盘旋许久,她主动施展魅功,在第二章的末尾(两章加起来不过四千字),已经和弗兰克结下血盟,她的自我开脱非常简单:“我可不是第一个为了摆脱困境而成为泼妇的女人”。

        狗男女谋害丈夫的故事,古往今来并不鲜见。让《邮差总按两遍铃》脱颖而出的,并非故事上的奇巧,而是文字上的冷硬、叙事的简洁,这是海明威、雷蒙德·钱德勒、卡佛、劳伦斯·布洛克这个文学支流的统一追求。如果文字也有脸,这个文学支流的脸谱群落,就像面瘫的北野武一样,很少表情、喜怒都不外露,这种文字风格,用在任何一个故事上,都像是给文字镶了一个黑色的框,郑重,而且凝滞。成就《邮差总按两遍铃》的,正是这种极为克制的文风。

        何况,《邮差总按两遍铃》中,有命运迷局和不动声色的感喟。小说里并没有出现过一个邮差,而后世对于“邮差”和“铃声”为什么会出现在题目里,有多种解释,但最终的指向都是——命运。命运就像邮差的铃声,通常要来两次,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务必要把主人公推向绝境,即便第一次侥幸逃生,也绝对逃不过第二击。不过,在我看来,“黑色小说”(以及“黑色电影”)里,那些使得主人公溃不成军的,都是微小的契机,比如铃声,比如一块打碎的手表,这些微小的干扰,犹如《麦克白》里的敲门声,是一种来自日常生活的力量,让主人公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接受惩罚。与“黑色小说”、“黑色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美国往事》和《穆霍兰道》中,那漫长的电话铃声,都有相近的寓意和功用。

詹姆斯·M·凯恩其人

        采用这种方式写作的作家,通常都有一个记者出身,詹姆斯·M·凯恩也是如此。他生于1892年,父亲是大学教授,他则是家中五个孩子里的老大。他早年想成为歌手,但最终选择的是学业,研究生毕业之后,一战的洪流将他卷入,他从军,并成为部队报纸的编辑。一战结束之后,他进入《巴尔的摩美国人报》工作,后来还在大学教授过新闻学,是李普曼主持的《纽约世界报》专栏作家。

        大萧条时期,他迁居好莱坞,为好莱坞写过一些剧本,但他出身学院,和也曾在好莱坞工作过的福克纳、雷蒙德·钱德勒一样,对名利场有点抵触,早期的一些剧本都不成功,1930年,《我们的政府》和随后的短篇小说《田园曲》,让他成为知名作家,但真正让他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是1933年的《邮差总按两遍铃》。这本书成为“美国出版史上第一部超级畅销书”,并在1946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主演是拉娜·特纳和约翰·加斯菲尔德,而1981年的第四版,则由主演是杰克·尼科尔森和杰西卡·兰格主演。

        詹姆斯·M·凯恩后来又搬回他出生的马里兰州,在那里和第四任妻子生活多年,直到1977年去世。他后来又写过很多小说,但都没超过《邮差总按两遍铃》。

 

“黑发女人”传统

         《邮差总按两遍铃》的贡献,不只在文学领域,1946年,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好莱坞“黑色电影”(Film noir)黄金时期的扛鼎之作,“黑色小说”的文字风格,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影像领域,“黑色电影”拥有黑而硬的故事,阴森干燥的讲述方式,以及令人绝望的人际关系。

        “黑色电影”的经典人物——蛇蝎美女(femmes  fatales),或许就是由 《邮差总按两遍铃》奠定形象轮廓,蛇蝎美女们都和科拉一样,心狠手辣,常用身体为武器,鼓动偶然闯上门来的莽汉为她杀人放火,她们还拥有一个特征——经常是黑发,表情阴郁神秘,就像科拉一样——她就是黑发,而且“实在算不了一个绝色的美人儿,不过她那种阴沉的神态和嘴唇向外噘着的样子,使我真想把她噘起的嘴唇推进去”。

        更重要的是,作为典型人物的“蛇蝎美女”,有一条隐蔽的法则,她必须是来历不明的,身世和情感都含混不清,这一切,为的是阻止观众对她产生了解和同情。《邮差总按两遍铃》和《双重赔偿》中的女性人物,都是如此,她们扁平、没有过去、没有心理活动,小说也绝不探讨她们的行事动机。

       “黑发女人”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的标志性形象,许多推动男性作恶的女性反角,通常都拥有一头齐眉黑发,多年后的大卫·林奇电影《妖夜慌踪》,都还在戏仿这个传统。而所有这些“黑发女人”的老祖母,或许就是《邮差总按两遍铃》里的科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