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中的现代视角
转自2010年12月06日上海壹周 文:思郁
《狼厅》
[英]希拉里·曼特尔/著
刘国枝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10月版
定价:38.00元
假如真的有规则,我不知它们为何物!与其说我打破了规则,不如说我挑战了某些人对历史小说特定的期许
近日读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读得有些头大,一个是我对16世纪亨利八世当政时期的都铎王朝存在很深的隔膜,尤其对小说中的主人公、被誉为英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杰出政治家的托马斯·克伦威尔知之甚少的缘故;另外一个原因是作者在创作这部厚实的历史小说时,动用了很多不明指称,经常性地用“他”指代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这种指代又是不明晰的,容易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无法正确分辨和转换人物之间的关系。
2009年的布克奖被这位之前我一无所知的女作家所斩获时,我还满腹疑窦。因为在候选名单上,有着极为重量级的作家的新作,尤其是两次问鼎布克奖的老作家库切的新作《夏日》,没想到最后脱颖而出的竟然是一本以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讲述英国都铎王朝的历史小说。
都铎王朝是1485至1603年间统治英格兰的王朝,共经历了五代君主。其中亨利八世是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位君主。《时代周刊》曾经有人撰文:“如果16世纪有八卦小报,亨利八世一定是每期的封面人物。”这位才华横溢且有些偏执的英国国王,一生娶了6个妻子,在历史上曾留下无数争议,之前热播的美剧《都铎王朝》正是以此为卖点。但是,曼特尔的《狼厅》恰好相反,从平民出身后成为亨利八世首席国务大臣的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出发,讲述亨利八世为了追求与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合法婚姻,不惜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脱离了教皇的精神统治,最终确保了国家对教会的绝对控制,成为一个独立民族国家。
历史上的托马斯·克伦威尔在这场国王与罗马教廷的斗争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但是我们对其早年的生活经历知之寥寥。了解了这一点我才恍然醒悟曼特尔在《狼厅》开篇设置的用意。1500年,少年克伦威尔遭到父亲的暴力毒打离家出走,其后的章节没有任何说明瞬间跳跃到了1527年,他已经成为了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的得力助手。至于在这段时间里,克伦威尔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在《狼厅》中随着故事的发展,克伦威尔会不时闪回一些片断,零零星星地拼凑出早年的生活。曼特尔仿佛故意隔断完整的叙事,使其断断续续,紧张之余,做一个小调整,舒缓一下节奏,保持一种张弛有度的叙事张力。曼特尔用这种独特的视角和节奏对这段时期的历史做了极其巧妙处理,换句话说,小说中的历史也必须遵从某些历史的戒律,至少基本史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在具体的细节营造上可以使用小说家言。虚构成为了弥补历史、使其丰满、进而令人信服的有效手段。克伦威尔的早年生活是一个谜题,但是成为后来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的生活肯定经历过不同寻常的一面,所以我们可以在曼特尔描述的那些片段中,看到他当过雇佣兵、听差、厨工、商人、律师,学会多种语言,积累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权谋。
曼特尔曾在采访中谈到历史对克伦威尔这个人物的不公,她认为戏剧、小说以及通俗历史都歪曲了克伦威尔。大量偏见经一代又一代人流传,人们没有反思过基本的原理。严肃的历史学家对他得出不同的评价:有人喜欢他,有人则相反。但他们都明白一点,克伦威尔是那个时代最具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看待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会存在一种偏差,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是用现代的视角衡量历史人物。曼特尔可以说是在为克伦威尔平反,把他书写成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主人。比如妻子早亡,他终身未娶,始终保留对妻子的忠诚与思念。他对下属给予了无私提携,以及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远离宫廷争斗。但是这样的书写其实并不能改变我们对他的印象,正如曼特尔在小说中杜撰出来的段子:王后安妮身边的侍臣形容克伦威尔长得像个杀人犯。克伦威尔看着德国画家荷尔拜因所作的画像时,突然想到了这一幕,自嘲地问儿子:“有个给安妮·博林跑腿的傻小子,我听他说我看起来像个杀人犯。”儿子的回答是:“你难道不是吗?”这种印象其实是因为代代相传而逐渐形成的,不可能因为曼特尔的一时书写而改观。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正是曼特尔选取克伦威尔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的原因所在。这个主观性极强的视角就已经代表了一种叙事上的反叛,正是这种反叛视角的新颖性给整部小说带来了一种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现代小说叙事的丰满,从而把一个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栩栩如生地还原到现时代的话语语境中。
曼特尔在接受《纽约客》杂志访谈时,有如下问答,可解对以上说法仍有所疑惑者。
问:创作历史虚构作品时,你打破了种种规则吗?
答:假如真的有规则,我不知它们为何物!与其说我打破了规则,不如说我挑战了某些人对历史小说特定的期许。因为这是一部非常现代的小说,只是故事碰巧发生在过去的人物身上。
加载中,请稍候......